上一節說到劉邦在呂公的逼迫下,帶著人出了芒山,舉起了反秦的大旗,計劃拿下沛縣。可是原先的計劃泄露,蕭何和曹參二人逃出一條性命,加入了劉邦的隊伍。
隊伍到了沛縣城牆下,樊噲想要強攻,但劉邦卻有想法。出山的第一仗必須漂亮,那樣才有更大的威望,才會有更多的人追隨他。
他想起了以前看過的孫子兵法,有一句話: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是他出兵打的第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那樣大家才會更加臣服他。萬一攻城不下,說不定他會被人抓住去請功,死無葬身之地。
想到這裏,他對大家說:“你們都別急,看我的!”
他用布帛寫了一封信,用箭綁著射到城樓上,信中說: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雖為沛令守,諸侯並起,今屠沛。沛今共誅令,擇子弟可立者立之,以應諸侯,則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無為也。
劉邦不愧是梟雄,別看這封信很短,可是所有的厲害關係,都陳述清楚了,而且還加了威逼:你們應該識時務,把縣令一個人殺掉就行,要是不聽話,等我攻進去,把你們全部殺了。
別忘了,在城內,他還有周勃、夏侯嬰、周絏等哥們呢!
在封建社會,無論是一個村還是一座城,村長和縣官隻是行政長官,但是最具有號召力的,還是類似族長那樣的人物。
按照他們的計劃,城內的那幾個具有威望的老頭子,早就被呂公請到家裏喝酒了。而周勃他們幾個人,也都藏著刀劍,站在一旁隨時見機行事。
經過呂公那三寸不爛之舌的勸說,加上這一年多神化劉邦的作用,那幾個老頭終於鼓足勇氣,答應和呂公站在一條船上,幾個人在酒精的作用下,稀裏糊塗的製定了殺縣令迎劉邦的大計劃。
於是,在火把的映照下,周勃他們幾個人領著一批城內的壯小夥子,衝進了縣衙殺死了縣令。
這呂公也夠狠的,縣令好歹是他的老朋友,當年他舉家逃到這裏,還是縣令幫忙才安家的,如今為了自家的利益,就翻臉不認人,還下死手。
自古成大事的人,都是手段陰毒內心腹黑的家夥,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身邊的那些謀士,哪一個不像呂公一樣?
兩千多年後,有個西方的名人總結出一句人際關係: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這話實在太精妙了,把人性兩個字解剖得一清二楚。
沛縣城裏的人殺了縣令,打開城門,把劉邦迎了進來。蕭何他們兩個從夏侯嬰那裏得知,是王陵告的密,想去找王陵算賬,可是王陵早就趁亂逃走了。
大家殺豬宰羊慰問了遠道而來的劉邦,擁著他一起走進縣衙,要讓他當縣令。
劉邦一聽,怎麼回事?要我當縣令?
他尋思開了:這縣令是大秦的官,是上頭正式任命才行的,你們殺了縣令,那就是謀反的大罪,現在擁立我當縣令,名不正則言不順,萬一朝廷追究責任,還是找我呀!不行不行!得想辦法把大家捆在一條船上,別拿我當冤大頭。
想歸想,他朝大家施禮,然後慢悠悠地說:“現在天下大亂,很多地方都在鬧暴動,我劉季何德何能,得大家相信,可是這個縣令不好當,萬一當得不好,害大家跟著倒黴,那就實在不好意思了。我建議你們還是另外選賢人吧!”
可是這沛縣城內,就數劉邦的勢力最大了,他要是撂挑子,誰還敢上啊?
劉邦望著蕭何和曹參,接著說:“兩位兄弟,你們以前可都是縣裏的頭麵人物,處理事情比我利索,要不這個縣令你們來做?”
蕭何和曹參看了一眼旁邊瞪著眼珠子的呂公,還有手持刀劍的呂氏雙雄。他倆可不是傻子,就算劉邦讓他們當,他們也不敢當,兩人用眼神交流了一下,主動說:“我們都是縣裏的文吏,打仗的事情,我們可一概不通。早就聽說你在老家豐縣的時候,最擅長指揮別人,我看,你就不要推辭了。”
其實他們倆還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旦當了縣令之後,萬一秦軍到來之後,縣城守不住,他們會被誅九族。隻要把劉邦推上去,凡事都有劉邦頂著,反正劉大王已經有了一條放縱徭役的大罪,不在乎再多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