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說到劉邦拿下碭縣後,手下擁兵近萬,他認為終於可以拿下豐縣,出一出心頭的怨氣了。

隊伍拉到豐縣城下,一頓猛攻,結果出乎劉邦的意料,他有些納悶:怎麼回事?以前認為是人馬不夠,現在老子有了上萬人,怎麼連區區一個小縣城都拿不下呢?

但是,他很快看出了玄機。原來他留給雍齒的那些士兵,都是豐縣本地人,而他帶來的士兵當中,有不少也是豐縣人,城上城下的士兵,很多都認識的,大家一邊打一邊喊:“別進攻了,我不想殺你!”

在古代打仗,進攻城池的一方,往往要付出很大的犧牲,才能拿下城池。而有些城池,打個一年半載甚至幾年,都不一定能夠拿下。

再者,劉邦是義軍,雍齒雖然歸順了周市,可也算義軍,義軍和義軍之間打仗,幾乎等於自家人打自家人,不厚道。

這仗沒法打了,劉邦一看拿不下來,再打下去,說不定大家心有怨言,一個個離他而去,所以隻得暫時忍下這口氣,吐出兩個字:撤兵。

劉邦將隊伍撤退到下邳城西,計劃等雍齒放鬆警惕之後,讓歸順他的那部分秦軍混入城內,再來一個裏應外合,一舉拿下豐縣。

就在劉邦開始謀劃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會稽起兵的項梁已經拿下了留縣,而且殺掉了楚王景駒,看樣子,項梁想要自己當老大了。

劉邦正要起兵攻打項梁,為景駒報仇,但是曹參卻認為:項梁起兵時候的八千江東子弟,一個個都很勇猛,而且他的侄子項羽,更是猛將中的猛將,叔侄二人已經擁兵好幾萬,我們這時候以一萬對數萬,肯定會輸的,等於是拿雞蛋碰石頭。再說景駒這個人不厚道,當初你要他幫忙打豐縣,他卻要我們去抵抗秦軍,現在他已經死了,我們也沒有必要為他報仇。項梁和我們都是楚地的義軍,不如去聯絡他,看看能不能相互照應一下?

在逆境中生存,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實力。

劉邦一聽有道理,這時外麵有軍士進來彙報:沛公,有一個從下邳城內出來的人,想見你!

這時的下邳城,是另一支義軍在把守,劉邦攻不下豐縣,把隊伍撤退到下邳,也是計劃進攻下邳的,隻是他考慮到諸多原因,還沒打算動手。

他一聽說下邳城內有人來見,以為是城內守將派來談事的,立馬召見,結果那人進來之後,他一見,呦嗬,是熟人!

這個熟人叫張良,字子房,是韓國人,原本姓姬,算是大周朝皇室的分支後裔,祖父和父親曾經擔任過韓國的宰相,韓國被秦朝所滅之後,張良散盡家財一心為韓國報仇,要刺殺秦始皇。他找人打造了一個120斤重的大鐵錘,花錢收買了一個大力士,趁著秦始皇東遊尋訪仙山的機會,在博浪沙(原陽縣東南)襲擊秦始皇的車駕。刺殺當然沒有成功,但張良卻成了通緝犯,他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藏匿了起來。由於他講江湖道義,而且仗義助人,認識了一個叫項伯的人,項伯殺了人,逃到了下邳,認識張良後,兩人結為知己。

根據野史記載,張良在下邳有奇遇,那就是他三次為一個叫黃石公的老人撿鞋子,又被折騰了三次不能睡懶覺,才得到了一本《太公兵法》的兵書,並留下了一個“孺子可教”的成語。

這本《太公兵法》是薑太公的擁兵韜略,能安邦定國。張良熟讀之後,已經滿腹經綸,他要找明主投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