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說到劉邦由於好色而誤了大事,導致彭城慘敗,好在老婆舅呂澤給力,在下邑保住了他。漢軍的十萬人馬折損不到一半,在韓信和蕭何的幫助下,最終在滎陽站穩了腳跟,和楚軍對峙。不料後院起火,章邯在廢丘又鬧了,於是劉邦親自率軍,要第二次水淹章邯。

章邯也真是的,作為秦國的大將,這一點軍事覺悟都沒有,已經被韓信淹了一次,還要繼續在老地方被淹第二次。

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這個人的智商,就堪憂了。

劉邦帶著大軍到了廢丘,一看河水不夠(旱季),不行就給我圍上。這一圍就圍了大半年,反正劉邦不耽誤其他的工作,直到雨水來臨,再次流進廢丘城。

章邯也挺有骨氣的,老子輸了輸了,寧死都不第二次投降,於是拔劍自殺了。他一自殺,手下的人全都投降了漢軍。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你章邯隻要投降,老老實實的,最後好歹也能封侯呢!

到了夏天,關中地區發生大饑荒,糧食都被送到前線去了,百姓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劉邦一看不妙,人挪死樹挪活,當年我在中陽裏呆不下去,不是溜到沛縣才發達的嗎?他下令關中的百姓,都要蜀郡和漢中去逃荒,隻要人活著,比什麼都強啊!

滅掉了章邯,三秦之地徹底鞏固了,滎陽傳來消息:前線吃緊。劉邦讓蕭何輔佐劉盈在漢中留守,自己帶著人馬去支援韓信。

在漢軍與楚軍對峙期間,蕭何在關中建立了新的戶籍製度,安定民心開荒種地,為前線補充兵員,運送糧食,使劉邦渡過幾次危機,使漢軍轉弱為強,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劉邦登基為帝後論功行賞,蕭何的功勞排列第一,而且大家都沒有意見。畢竟大家吃的飯,都是蕭何讓人種出來的,沒有蕭何,大家都餓死了。

劉邦到了滎陽,一見漢軍和楚軍相對峙,也不知該怎麼才好,楚軍無法直接分兵去攻打那幾個諸侯。酈食其建議派人去遊說原來幾個諸侯國的王室後人,讓他們起兵,那樣的話,就能讓諸侯內亂,如此可以消耗項羽的聯盟實力。

劉邦一聽,這個主意不錯,正要派酈食其出馬,可是張良和陳平他們聽說之後,卻都建議劉邦不要去幹,原因有三點:第一、各諸侯的後裔,隻要有點本事的,早就已經形成了勢力,完全等不到現在。第二、老百姓討厭打戰,當前之際是盡快結束戰爭,與民生息。第三、若是扶持出一個沒有本事諸侯後裔,會使現在的幾個諸侯勢力,更加與項羽團結對抗漢軍,得不償失。

劉邦覺得張良和陳平所說的話,很有道理,於是讓酈食其去遊說魏王魏豹,這一次,酈食其的三寸不爛之舌沒有起到效果。魏豹根本不聽他忽悠,直接把他趕了出來。

韓信提出了主張:打敗魏豹,震懾其他諸侯。

劉邦同意了。於是韓信布疑兵,繞過魏豹重兵防守的臨晉關,偷渡黃河偷襲安邑,直接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

劉邦一看還是韓信管用,立即撥給三萬兵馬,讓韓信繼續努力。

韓信和張耳帶著幾萬兵力,去進攻號稱有20萬兵力的趙國。

趙王趙歇和成安君陳餘,一聽韓信來了,便召集20萬大軍,在井陘口布陣。韓信派一萬軍隊進行襲擾,引趙軍出陣,而後假意大敗,引趙軍追擊。他自己卻率領2000騎兵衝入趙軍的營房,在營房被插上漢軍的旗幟。趙軍以為營房已經被漢軍占領,頓時軍心大亂。韓信乘勝追擊,一舉殺死陳餘,抓獲趙歇。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漢趙易幟的井陘口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