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自古以來的寒門學子們,要想出人頭地,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讀書,隻有讀書考取了功名,才能施展平生抱負,飛黃騰達。
曾國藩就認準了這個死理,他是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於1811年(嘉慶十六年)深秋,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的一個普通耕讀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
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曆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曾國藩五歲啟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很多關於曾國藩的小說和傳記,都說曾國藩自幼聰慧,什麼五歲就能讀書,什麼七歲就能讀四書五經。其實那都是現代學者和作家們的藝術加工手段,真正的曾國藩,其實並不屬於聰慧的那類人。
他父親曾麟書也是屬於那種不太聰慧的人,十幾歲就入考場,考了十幾二十次,頭發都考白了,還隻是個童生。但是曾麟書喜好交朋友,認識了一個在長沙一帶都有名的文化人——歐陽凝祉。歐陽凝祉乃廩生出身,是個很有名氣的學者,不講究功名,隻愛寫詩作文,生性孤傲,很少誇讚別人。歐陽凝祉有一次到曾麟書家來玩,看了曾國藩寫的詩文,眼前一亮,對曾國藩大加讚賞。
其實本人認為,曾國藩的詩文寫得並不出色,能夠讓歐陽凝祉眼前一亮的,並不是他的詩文,應該是他這個人。通常學習刻苦的人,外表都會給人穩重的感覺(這一點無需我多作解釋)。
歐陽凝祉在衡陽、湘鄉一帶的名氣,並不是他憑空得來的,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那就是眼光毒辣,看人很準,所以他交往的都是一些實在人,而對於那些心底狡詐的商人和官宦,他是不屑交往的。
看完曾同學的文章,歐陽凝祉語氣深長地對曾國藩說:“你要刻苦學習啊!”
曾同學所擁有的就是這刻苦學習的好精神,在陳老師和祖父,還有父親的嚴厲監督之下,熬夜挑燈苦讀,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十六歲那年,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拿到了童生的文憑,這是他考了兩次才通過的。而接下來的考秀才,就更加困難了。
曾國藩和他父親一起去考秀才,接連考了好幾次,都沒有通過,一時間傳為鄉裏人的一個笑話:老曾家就是個泥腿子的命,還想學著人家讀書當官,省省吧!
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國藩和父親曾麟書再次參加秀才的考試,臨出門的時候,曾麟書告訴兒子:要是這次我再考不上,就不會回來了。
曾麟書想得很清楚,他這次是置於死地而後生,被鄉親們嘲笑了那麼多年,思想上的包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若是再考不中,他直接跳湘江,沒有臉麵再回來丟人。
父子倆相互鼓勵,這次是鉚足了勁,非中不可了。
壓力就是動力,父子倆一路高歌猛進,連過縣試、府試兩關,最後的院試那一關,父子倆都感覺臨場發揮得很不錯,光宗耀祖無疑。
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曾麟書如願以償中了秀才,但是曾國藩卻落第,他不僅落第,而且成了名人。
很多曆史資料和一些曾國藩的傳記上,都說他是道光十二年中的秀才,其實他並沒有中秀才,隻是通過了兩場考試,在最後一場考試中卡住了。
曾國藩不但落榜,還被學台“懸牌批責”。
“懸牌批責”有多嚴重呢?
每次考試後,主考官都會挑幾篇文章出來,作為範文。當然,有正麵範文,也有反麵典型,曾國藩的這次考卷就被當成了“反麵典型”。
這次“懸牌批責”對曾國藩刺激極大,這是他長到這麼大第一次被人家當眾批評,秀才沒有考上,丟人丟到家了。
回家後,曾國藩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三天三夜沒有出門,他在仔細思索,為什麼會失敗的原因。
從長沙趕來祝賀曾麟書中了秀才的歐陽凝祉,聽了曾國藩的遭遇之後,反而開心起來,玉不琢不成器,人生需要經曆一次次的磨難,方能成大事。
從曾國藩不哭不鬧冷靜思考的角度上,歐陽凝祉看到了希望,他斷言曾國藩將來必成大器。
親口承諾給曾家保媒,對方是衡陽的大戶人家,姓王,起初聽說曾國藩是讀書人,也答應了親事,結果臨到大婚的時候,得知曾國藩沒有考上,就悔婚了。歐陽凝祉丟盡老臉,情急之下,把自己的女兒頂了上去,他成了曾國藩的嶽父。
走出了第一次人生挫折的心理陰影,曾國藩大登科不成,實現了小登科。同年冬,他與歐陽凝祉的女兒成婚,婚後一門心思專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