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對失敗的看法,已經上了另一個層次,日後他領湘軍,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由此可見,曾國藩就是在一次次失敗中,領悟教訓並成長起來的,他那種堅韌不發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成功。
在京期間,盡管曾國藩省吃儉用,但最後連回家的路費都不夠。因此,船至江蘇睢寧時,
曾國藩想起他有個姓易的老鄉在這裏做知縣,多年不見,現路經此處,正好前去府中拜見。
縣令的全名叫易作梅,也是湖南湘鄉人。
易作梅與曾國藩的祖父和父親都十分相熟,沒有當官之前,去曾國藩家中玩過,所以曾國藩也認得他。他鄉遇故知,易作梅自然要挽留這位老鄉在自己所任的縣上玩上幾天。在交談中,易知縣得知曾國藩會試未中,但從其家教和曾國藩的言談舉止上看,便知這位老鄉今後必定是個非凡之人,前途無量。
曾國藩的外表看上去,雖不是滿腹經綸,但也是個博學之人。
曾國藩悟出了他的人生格言,言談舉止自然就發生了變化。古代人習慣觀顏察相,通過別人的言行舉止,判斷此人可不可交往。
當易作梅得知曾國藩已經在京城住了兩年時,便知道曾國藩的盤纏所剩無幾,有心幫助曾國藩。所以臨別時,當曾國藩開口借錢做路費時,易作梅慨然應允,借與曾國藩一百兩銀子,並贈送了幾兩散銀給曾國藩。
根據有關專家論證,清朝道光年間,受鴉片的影響,中國的經濟下滑,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三四百文,一斤豬肉隻要十幾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一戶人家三五口人,一年的正常開支,不過三兩銀子左右。也就是說,易作梅借給曾國藩的一百兩,那是一筆大數目。
是什麼原因讓易知縣如此慷慨呢?
除了他與曾國藩家的交情外,很大程度上是他對曾國藩的認知。用一百兩銀子換曾國藩這支潛力股,絕對值得。
就像如今談項目簽合約一樣,首先要讓對方覺得你這個人靠得住,是個真正做事而且做穩事的人,合約才能簽訂,一旦別人認為你滿口跑火車,行事浮誇不切實際,屬於狡詐之人,就是再好的項目,別人也不敢合作啊!
曾國藩到達金陵(今天的南京)之後,遇到了一個人,一個差點改變了人生之路的人,而這個人隻不過是個小得不能再小得小人物。(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