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船到達金陵的時候,曾國藩下船遊玩,他也想著給家人買點什麼,尤其是給他的妻子歐陽氏買點東西。
歐陽氏自嫁入曾家,上孝順父母,下愛護叔侄,是曾家的好媳婦,唯一的遺憾就是生出一個兒子(曾紀第)後,並沒有再生,而這個長子也在幼時因病夭折。丈夫出遠門趕考,小女子孤身在家,麵對著一眾老小,每日操持家務,累了困了,委屈了,連個說說心裏話的人都沒有。
所以曾國藩是有些愧對妻子的。
在街上,曾國藩一路逛過去,發現金陵的書肆業非常發達,豐富的書籍讓他流連忘返。就像一個老財迷進到金山中,看著腳下滿地的黃金,怎麼舍得離去呢?
一日,曾國藩在書肆中閑逛,忽然發現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印刷精美,油墨芬芳,讓他愛不釋手,他太喜歡這套史書了。一問價格,卻讓曾國藩瞠目結舌,這套二十三史整整需要白銀一百兩。
一百兩?小乖乖,正好就是他向易知縣借的那個數目。
曾國藩目不轉睛地望著那套書,小心翼翼地問:“我很喜歡這套書,能不能少要一點?”
他領悟出來的那個“誠”字,此刻不但沒有幫他的忙,還起了反作用。對待家人和朋友,可以用“誠”字,可是這個“誠”字不能隨便亂用啊!
在奸商們麵前,如果太實誠,那就注定是要吃虧的,而且要吃大虧。
書商是個奸猾之人,早就看出了曾國藩對這套史書的喜愛,而且又是過路客,能賺一次是一次,開價一百兩銀子,一文錢都不肯讓。
曾國藩就是一個實誠人,見書商不肯降價,而自己實在太喜歡,心中暗自盤算:好書是講究緣分的,失去了這次購書機會,也許今後都不會再有了。好在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錢已經交好,沿途就不再遊玩了,省吃少用,所花費的應該有限。
給家人買的禮物的錢,他已經想好怎麼湊集了,隨身所帶的一些皮袍冬衣,反正已是初夏,也不會再穿,索性全部典當了出去,能當幾兩就幾兩。
曾國藩回到船上取了銀子,又把自己一時不穿的衣物,全部送進了典當鋪,價值近二十兩的皮袍和衣物,居然隻當了三兩多銀子。他顧不了那麼多,給家人隨便買了一些禮物,就毅然把那部讓他魂牽夢縈、倍加喜愛的二十三史全部買了下來。整套二十三史搬運到船艙中,散發出陣陣油墨的清香,讓他如獲至寶,倍感陶醉,心靈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年輕的曾國藩平生第一次花“巨資”所買的東西就是書籍,這顯現出了他的誌向、興趣和愛好。曾國藩的一生,不愛錢,不聚財,但是卻愛讀書,愛聚書。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由於認真不懈地讀書,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事業。
他前腳把書籍搬到船上,後麵街上就有一個外地人花一百兩當了冤大頭的故事傳揚開來。要知道,按實際的書價行情,那套二十三史,充其量不過十兩銀子,那個奸商硬是多賣給了他九十兩。
遇到了這樣的好客戶,精明的金陵商家們怎麼會放過呢?他們很快打聽到那個花一百兩銀子買書的人叫曾國藩,是個湖南的落榜舉子,所坐的船就停留在碼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