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有意布局,曾國藩為己所愛不顧一切,卻留下美名(2 / 2)

於是,第二天一早,就有幾十個抬著各種書籍的書商來到了碼頭,找到曾國藩,想做他的生意,可此時的曾國藩,身上隻有十幾個銅錢,連一本書都買不了。

書沒有再買,但是他的美名卻傳揚開去,金陵的大街小巷中,流傳著“落榜舉子曾國藩愛書如命,不惜花一百兩銀子買書”故事,這樣的故事被教書的先生們,用來激勵刻苦讀書的學子們。

曾國藩花一百兩銀子買書的故事,從金陵的官場傳到了京城,那些聽到過曾國藩名字的大臣們,心底不由得一震:這個小子,不是個普通人。

有這個想法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上書房總師傅、文華殿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是滿洲鑲藍旗人,進士出身,曆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禦史、理藩院尚書、漕運總督、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他擔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善於揣摩上意,深受寵信,權傾內外。

上一次曾國藩的那篇文章引起皇上的重視,當然也就引起了穆彰阿的注意。穆彰阿雖然是滿人,但並不排斥漢人,他的很多幕僚和門生都是漢人。自古以來的朝廷大臣,都會培植自己的勢力,勢力大了,才有說話的分量。一個勢單力薄的人,在朝廷中是很難立足的。

從某種角度上去看,穆彰阿與乾隆時候的和珅,有相似之處,但是他沒有和珅那麼貪婪,他隻抓權,對財勢看得比較淡。他心知道光帝是位崇尚儉樸的人,所以不敢太過招搖。

穆彰阿對待漢人的態度,使他免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而且得到不少漢臣的擁護。上有君王寵信,下有群臣擁護,他自然權傾朝野。比起和珅,穆彰阿的眼光似乎要長遠一點,為自己努力培植新生代的擁護力量。

皇上對曾國藩刮目相看,穆彰阿自然也就關注上了曾國藩。

且說曾國藩坐船回到長沙的時候,而長沙這邊的人早就聽到了曾國藩花百兩銀子買書的故事,那些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人,也都來見見他,畢竟是個名人,原來隻是湖湘一帶出名,如今卻是天下聞名了。

在曾國藩回家後的第二年,他的次子(曾紀澤)出生。而他卻與同鄉劉蓉、郭嵩燾等居於湘鄉會館讀書。

他在長沙讀書的這兩三年中,再一次用了再京城的那一套手段,結識當地名流與士紳。長沙不像京城,再說曾國藩也屬於名人的行列,長沙的名流與士紳們,當然願意和他們同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

正是這兩三年的交往,為曾國藩日後組建湘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說,一個不懂得交際的人,是注定無法成功的。

所以說,有些事業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夠做的,需要觀察,平時就需要積累一定的基礎,積累人脈,時機一到,有人相助,事業自然成功。

以一篇文章在京城引起不小的轟動,再以百兩銀子買書留下美名,就這兩招,誰敢說曾國藩很笨?

他所做的一切,都來自他所看的書籍,來自他對書籍中的領悟,當然,也為他日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