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課:借朝廷之力除掉對手,江南都在曾國藩的控製之下,他居然哭了(2 / 2)

敵人的敵人就是戰友,祁雋藻不看在禮物的份上,也會看在共同對付曾國藩的份上,所以何桂清入京後,他就急著為營救何桂清上折子。他的行輩甚高,影響力非同凡響。在他的率領下,“救何派”一下子紛起,上疏申救何桂清者共十七人:“工部尚書萬青藜,通政使王拯,順天府尹石讚清,府丞林壽圖,九卿彭祖賢、倪傑,給事中唐王森,禦史高延祜、陳廷經、許其光、李培祜等,或一人自為一疏,或數人合具一-疏,其餘五人則餘忘之矣”。

可見何桂清在朝廷中的勢力,還是很雄厚的。

但是另一方麵,要求殺掉何桂清的人勢力也很強大。何桂清逃亡情節殘忍卑劣,江南籍特別是蘇常籍的官員必欲殺之而後快,所以也是接連上疏,力爭不讓,稱“不殺何桂清,何以謝江南百萬戰難生靈”。

看到這兩股勢力在角逐,慈禧和小叔子不動聲色,先以旁觀者的姿態,看一看熱鬧再說。

何桂清一案的一一個關鍵點,是弄清他當初為什麼由常州逃跑?如果是隻為逃命,當然要殺。可是如果有證據能證明他確實是為了外出組織更有效的抵抗,就可能不死。刑部審問他時,何桂清拿出一份薛煥等人所具的公稟,說是薛煥等數名部下請他退到蘇州,以保餉源重地,以此證明他本心並不打算棄地:“退至蘇州,從江蘇司道之請,欲保餉源重地也。因引薛煥等四人享牘為證。

曾國藩在京師的耳目眾多,對何桂清一案的發展當然了解得清清楚楚。他一定要斬草除根,置何桂清於死地。為了冤死的羅遵殿,也為了那些得不到糧餉而屈死的湘軍弟兄。

曾國藩的奏折很有特點,一向不大肯說題外之話的他,複奏措辭,如老吏斷獄,犀利無比。

首先他說,我在外統兵多年,知道督撫位高權重,下麵的人為了逢迎,都是按上麵的意思去辦,這道公稟是出於當時的實情抑或事後偽造,調查起來很複雜,也根本沒有必要查究。

接著,他又說,他掌握有何桂清造假的前科。鹹豐十年( 1860)七月,嘉興大營將弁數十人聯名上帖請求挽留何桂清在江蘇,暫時不要解往京師,求曾國藩代為轉奏。曾國藩通過調查發現,此事隻不過是軍中幾個人所為,因此沒有為他轉奏。所以薛煥等四人稟牘不足為證。

他這番話,暗示了朝廷,我統兵在外麵打戰,為大清賣力呢,你可不要讓我失望。何桂清這家夥不管是不是真的出去調集軍隊,都不重要了,更何況,我還有他作假的證據。

接著他又說出一段非常關鍵的話:疆吏以城守為大節,不宜以僚屬之一言為進止; 大臣以心跡定罪狀,不必以公稟之有無為權衡。

也就是說,因為封疆大吏要死守城池,這不光是朝廷的要求,更是一個讀書人的大節,朝廷大臣為了逃亡槍殺百姓,就憑這一條就足以處死,不必追究有沒有這個公稟。

換句話說,如果何桂清不死,那麼,接下來湘軍剿賊不利,朝廷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何桂清,大清的江山還要不要了?

曾國藩的這道複奏,高屋建瓴,理直氣壯,無法反駁。慈禧和奕訢看了折子,叔嫂二人嘀咕了一陣:不管何桂清是不是去搬救兵,也不管何桂清到底是不是忠臣,可是他離城之際,槍殺百姓確是事實。若是為了安撫朝中的一部分大臣而保住何桂清,反而失去了大清江山,就太不值得的。大不了將來扳倒了曾國藩,再追加何桂清的榮耀。

眼下,大清的江山社稷要緊。

聖旨下,何桂清斬首棄市。

曾國藩得到消息後,終於痛痛快快出了一口氣。當晚,他親設祭壇,祭奠羅遵殿,還有那些戰死的湘軍弟兄。

在閱讀祭文的時候,他放聲大哭,此刻,他哭的不僅僅是羅遵殿和湘軍弟兄,還有這幾年來的憋屈。

接下來,他的對手不是太平軍,而是身居皇宮大內的那個女人。(預知後事,請看下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