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課:拿下天京,曾國藩放縱軍士劫掠,自毀聲譽,原因何在(1 / 2)

殺掉了何桂清,慈禧下旨讓曾國藩盡快拿下天京,以解朝廷之憂:你要我幫你殺掉老對手,我不惜得罪一幫文武大臣,幫你做到了,現在該是你表現的時候了。

對於慈禧的相逼,曾國藩仍是慢條斯理地陳述他攻打天京的計劃,並解釋戰鬥之艱難:自圍困開始,我每天都督促部隊進攻,現在已經陸陸續續掃清了南京的外圍,這南京的天氣真是的,動不動都下雨,將士們每天在泥水裏打戰,受傷不說,還得了病,生病的將士,每個營少則幾十個,多則過半,我現在一麵整頓軍務,一麵找人給將士們醫治。我能夠苦熬著不讓太平賊寇衝出來,就已經很不錯了,等將士們的身體恢複了健康,我一定盡快拿下南京。太後,到時候你就看我的吧!

另外說朝廷采取的招降之策,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太平天國很多中下層將領投靠了清軍,英王陳玉成遭部下出賣被殺,太平天國斷了一支臂膀)

對於曾國藩的那點小九九,慈禧也是心知肚明的,雖然心裏有些生氣,可也沒有辦法,還得下旨好生安慰:好了,好了,你們湘軍確實不容易,死傷那麼多人,才有了今天的成績,打戰的事情,朝廷不懂,你看著辦就是。

年底,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病死於雨花台湘軍大營,曾國藩聞之大慟,自出兵以來,這是他第二個死的弟弟了。

慈禧聽說了曾國葆死於軍中的消息,趕緊下旨安撫:加國子監學正銜,賜號迅勇巴圖魯。感覺有些不妥,又贈按察使、依二品議恤,贈內閣學士,予騎都尉世職,建專祠,諡靖毅。

對於一個死人,給予再多的賞賜都沒有什麼用,但那是給活人看的。姓曾的,我夠意思吧?你弟弟死了,我給了他那麼大的榮耀,你們老曾家也算光宗耀祖了。趕快表現吧,我看著呢!

曾國藩和曾國荃兩個人的性格大不相同。曾國藩人到中年,屢經挫折,久曆風波,老成持重,往往事情一開始,他已經看到了結尾。曾國荃則不過是一個湖南鄉下土秀才,除了去過一趟北京,沒出過遠門,也沒辦過大事,年紀輕,見識窄,經驗不足。而且曾國荃有一個巨大的毛病,就是嗜殺和放縱。攻下一座城池,放任湘軍奸淫擄掠,對於太平軍的降兵,也從來不留活口。

應該說,曾國荃的功名完全得益於老兄的指授安排。然而曾國荃對曾國藩卻不是特別地佩服,總認為老兄做事過於遲緩迂拙,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過於“道學”。對曾國藩的批評,曾國荃虛心接受的時候不多。

曾國藩多次寫信給弟弟曾國荃,要他約束部下,安撫民眾,可是曾國荃不聽,而且回信說:我們湘軍出征,根本沒有糧餉,大家都是為了升官發財,才來幹這活的,現在壓製他們,一旦軍心散了,誰來幫我們打仗?至於湘軍士兵欺負民女的事,他們作為男人,在軍營裏憋久了,打了勝仗放鬆一下,也是應該的。

曾國荃雖然一肚子的歪理,但是打仗卻不含糊,手下的那些兵勇,禍害百姓厲害,打仗同樣厲害。

十月,李秀成率兵二十萬回援天京,曾國荃手下不過區區四萬人馬,可就是這四萬人馬,與太平軍大戰四十多天,仍堅守在雨花台。在這期間,曾國藩的另外幾路人馬,相繼掃平了安徽、浙江和江蘇其餘地方的太平軍勢力。

曾國藩讓弟弟深挖戰壕,死死困住南京,並不急於進攻。他很清楚,隻要太平賊寇不滅,朝廷就對他無可奈何。

從某種角度上說,太平軍是他與朝廷對抗的籌碼。

這個籌碼可不能輕易丟棄。

到了同治三年( 1864)初,各地戰事陸續平息,天下大城,隻剩下南京了。

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南京,看“曾鐵桶”圍城。相比李鴻章用開花大炮幾個月就攻下一座堅城,曾國荃的鐵桶戰法顯得太“原始”,太“笨”了。

但是這種“笨”辦法,卻是減少傷亡的最好辦法。圍困了幾個月,南京城內已經沒有了糧食。到了五月底,連天王洪秀全都要吃草充饑了。洪秀全一死,李秀成擁立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他要保住幼主棄城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