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奇襲(1 / 2)

“報告將軍,抓獲了蕭皇後和楊政道!”大軍很快便拿下了定襄城,李靖偕同李恪一同入城,剛到達城門處,便有人來報。

李靖轉頭看向李恪,眼中的驚訝清晰可見,然而李恪此時的驚訝並不下於他,這位隋煬帝的蕭皇後,在後世那可是大名鼎鼎呀!

如果他沒有記錯,隋煬帝的蕭皇後和孫子楊政道,在大業十四年身在江都行宮的楊廣被叛軍宇文化及親手殺害之後,被亂軍帶到了聊城,之後竇建德率兵攻城迎回,並暫時安置於武強縣,當時突厥處羅可汗的妻子義城公主是蕭皇後的小姑(隋煬帝的親妹妹),因為這個關係,處羅可汗於是遣使恭迎蕭皇後,竇建德不敢不從,於是便偕同楊政道隨使前往了突厥。

而今,日月交替,歲月如梭。蕭皇後大概想不到有朝一日,她還能再回中原,隻是風雲變幻,這中原早已是李家的天下!

“報告將軍,頡利已經北逃!”

正當李恪思緒越飄越遠的時候,有探兵來報,怔然覺悟過來,忙轉頭看向李靖。

而李靖也正在看著他,臉上滿是笑意,語氣也有些許的調笑:“殿下可想先去見見這位蕭皇後?這位蕭皇後,老夫年輕的時候倒是見過一次,怎麼說呢?確實是一位絕色佳人……”

李恪小臉一紅,很是尷尬,沒想到一向嚴肅的李靖老將軍也有這麼不正經的時候,吭了一聲,話說得有些緊巴巴的:“還是不用了……這追擊逃軍要緊,派人將他們送往長安城就行了吧,父皇想必是很樂意看見他們的回歸的!”

“如此,便依殿下所言,傳令,追擊頡利!”如願看見李恪小臉通紅的樣子,李靖便也不再逼他,再者,他年老歸年老,可是還沒有到老糊塗的地步,隻是一句調笑的話,事情的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的!

“但是,將軍,後援部隊可還沒有到達!現在我們隻有三千人馬,如果就靠我們這幾個人,恐怕……”旁邊的將領卻是不同意,很是急切的反對。

“殿下認為呢?”李靖卻轉而詢問李恪的意見,太宗將楚郡王派上戰場,當然不會隻為了監軍這麼簡單,跟著他學習用兵之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目的,關於這一點李靖很清楚,所以才會將他帶在身邊,時不時的詢問他的見解,而不是讓他在後頭隨同糧草而行,為的就是就近調教嘛。

李恪沉思一下,斬釘截鐵地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再者頡利可不知我們隻有三千人馬,小王認同李將軍意見,追!”

一錘定音,李恪讚同了李靖的提議,三千精騎再次上馬向北追擊突厥逃兵。

且說李靖率軍追至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忽聽得前麵傳來激戰聲,兩人對視一眼,俱是大喜,按照出兵的路線來算,前麵可能是出雲中向西北而來李勣軍,正好截住了北逃的頡利逃軍,此刻,一邊是追擊敗績之師,鬥誌昂揚,而一邊是已進退無路,困獸更勇,李靖當下命令部隊全速前進,夾擊敵軍。

很快,突厥逃兵崩潰,頡利帶著幾個親信,慌亂之間繼續北逃,而他的部眾,逃得逃,降得降,立時崩潰。

本來,頡利已經沒有了向大唐請和的機會,但是窮途末路的他還是向長安派出了請和使節,但是他實在是派錯了人,他不應該忘記,四年前他派到長安城裏耀武揚威的使者便是現在的使節:執失思力。

正當李靖準備揮師北進之時,太宗的詔令卻突然之間到了,說明頡利派人請和,朝廷已經同意,派遣官員前往安撫,命令李靖等人即刻罷兵,迎接頡利入朝。

軍隊已經經過數月的遠征,雖然仍是士氣高漲,但終是疲憊不已,聽聞太宗的班師詔令,俱是興奮不已,頡利請和入朝,北伐算是已經成功了。

然而此時中軍帳中的李靖等人卻俱是愁眉苦臉,李恪很是不清楚,大軍馬上就可以徹底的肅清突厥殘兵,怎的這個時候父皇居然還接受了頡利的請和!

“藥師兄,陛下真的命令罷兵,班師回朝嗎?”李勣也很是不甘心,再次詢問李靖。

“是啊……詔書上確實是如此寫著的,清清楚楚,朝廷派人安撫突厥殘部,讓我等迎頡利那個老鬼進京!嗯?將軍可是從中發現了什麼?”李靖有些疑惑,陛下派來傳令之人下詔之時,李勣可就在旁邊,怎的現在還問,難道發現了什麼問題。

“現在根本不是停戰之機!陛下是打了一輩子仗的人,不可能不清楚,我懷疑陛下是不是有什麼其他的含義,我等尚未領悟!”

“嗯?王傅的意思是不是說,父皇故意假裝答應頡利的請和,派出使節安撫於他,其實就是為了麻痹他,讓他放鬆警惕,以便我大軍行動?”

聽得李勣的話,不得不承認,確實是說不通,眼看馬上就要徹底打敗突厥,怎麼可能放過頡利一馬,再一仔細思索太宗的行為,當下便猜出了這個可能,還是那句話,大軍勞師遠征,且經過連番激戰已是人馬俱疲,此時若是不答應頡利請和,其部在明知必死的情況下,肯定誓死抵抗,到時我軍即便取得戰事的勝利,也肯定是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