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信鴿衝天而起,盤旋數下之後,震翅一飛,往東而去。天空下麵,是一望無垠的大地,大地上,有一處聳天而起的城堡,城堡外麵是密密麻麻的軍隊,此際,城外的軍隊正如潮水一般湧向城堡,發動蟻附一般的進攻。
這正是常平倉城。
唐軍先鋒趁著隋軍剛至常平立足未穩之際發動大規模攻城。
戰鼓聲中,唐軍如同吃了興奮劑似地架著攻城武器往前猛衝。
唐軍先鋒大將常何傳達李建成命令,首先登城者,賞金萬兩,官升五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更何況唐軍在關中一路勢如破竹,正是軍心大震、士氣如虹的時候,欲想一鼓作氣攻下常平。
城頭,羅士信白鎧銀甲,黑色披風,手握鐵槍,腰掛禦劍,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正一臉嚴肅地瞧著城外蟻附的唐軍。
城上早就嚴陣以待,各式守城物資、器械均已到位。越王楊侗每能料敵先機,搶先一步派遣羅世信進入常平防守。雖然隻比唐軍早到一步,但這一步,卻可決定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局勢。
就這一步,羅士信依仗楊侗所賜禦劍,樹立軍威,重置防守,撤下久守此地已經疲累不堪的隋軍。
唐軍攻城之際,羅士信已是將情報通過信鴿傳遞給東都。
楊侗的情報戰略正一步步到位。
呐喊聲中,唐軍如潮水一般衝至城下,城外的柵欄、濠溝早就在屢番的城池爭奪戰中被推翻、填平,唐軍一路暢通無阻的衝到城下。
這次攻城,李建成蓄謀已久,自然早作準備,唐軍各式的攻城武器隨著進攻人潮被源源推了出來。
羅士信自十四歲便策馬上陣,跟隨張須陀四處征討,什麼陣勢沒見過,唐軍雖然來勢洶洶,但卻絲毫讓他起不了波瀾。他臉沉如水,靜待唐軍衝到城上攻擊範圍內。
嗵、嗵,不止城外的唐軍敲起大鼓,城頭的戰鼓之聲亦是響起,隨著鼓聲的節奏,羅士信突然拔劍而出,大喝一聲,“射。”
城頭早就待令的弓箭手立時拉弦引弓,仰射而出。
弓箭手是極為珍貴的作戰部隊,而消耗也是極為巨大,一張良弓得耗費數個良匠十數日的時間,一般的軍隊根本用不起大量的弓箭,楊侗想要守下常平倉,就不可能不依靠弓箭,此次水陸並進急援常平,可是攜帶了大量弓箭。而唐軍先鋒陣營,就沒什麼弓箭手了,就算有,也隻能仰望常平倉城的城頭而興歎,在這十幾丈的高度上,還沒有哪個弓箭手能將箭射這麼高。
箭若飛蝗,朝著城下唐軍最密集的地方射去。頗有作戰經驗的唐軍在衝鋒的過程中見到頭頂飛來的箭矢,立時就將身體卷縮,豎起兵器護住要害。而抬著攻城武器衝擊的唐軍則無任何防護,他們的防護需要前麵提著大盾的盾兵來保護。
箭矢無差別攻擊,疾射而下,無論唐軍怎麼避讓,數十名唐軍仍然被射中要害,接二連三的發出慘叫,撲翻在地,連帶著連累後麵衝上來的唐軍。不過,這數十人的混亂在整個唐軍衝鋒過程中隻不過是一朵小小浪花罷了。
但城頭防禦最令人恐怖的並不是弓箭,而是投石機及弩床。
在這之前,劉文靜數番攻奪常平倉,常平倉數番易手,但最終仍被隋軍複奪過來,在這個過程中,兩軍相爭異常激烈,幾乎是寸土必爭,唐軍還沒來得及完全破壞城頭的弩床和投石機,便被隋軍趕了出去。隋軍最後能至取勝,得益於守將紀向天,這是一員不可多得的悍將,早年鬱鬱不得誌,後參加隋軍對高麗的戰爭,三場戰役累功下來升為郎將,早些時候被楊侗派來鎮守常平倉。事實證明,這人完全對得起楊侗的信任,依靠有限的兵力頂受住了劉文靜一次又一次的強攻,當羅士信接收常平倉的時候,這些守兵幾乎人人負傷,重傷員更是多達數百員。令人遺憾的是,紀向天在唐軍最後一波瘋狂反赴當中身受重傷,羅士信到達沒多久,紀向天便傷重去世。羅士信將這些情報都通過信鴿傳遞到了東都楊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