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3 / 3)

齊宣王說:“齊國地方偏僻鄙陋,而且東臨大海,還沒考慮過社稷的長遠計劃。所幸現在有貴客前來指教,寡人願意以國家社稷事奉秦國。”於是齊國獻給秦國出產魚鹽的土地三百裏。

張儀事秦惠王

【原文】

張儀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惡①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齊讓又至。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王曰:“奈何?”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齊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具兵②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即舉兵而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穀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乘,納之梁。齊果舉兵伐之。梁王大恐。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藉使之齊。齊、楚之事已畢,因謂齊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托儀於秦王也。”齊王曰:“寡人甚憎張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何以托儀也?對曰:“是乃王之托儀也。儀之出秦,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地。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舉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穀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與革車三十乘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王曰:“善。”乃止。

【注釋】

①惡:不喜歡。

②具兵:全部兵力。

【譯文】

張儀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不喜歡張儀,說:“張儀過去不忠於惠王。”這一言語剛一出來,齊王這時又派使者前來譴責武王,說他不該重用張儀。張儀聽說這些事後對武王說:“臣有一條計策,雖然並不高明,但還是願意獻給大王。”武王問他:“有何計策?”張儀說:“為國家社稷利害考慮,其最上策就是山東諸國發生變亂,大王乘勢攻城掠地,擴充疆土。如今齊王對臣恨之入骨,無論臣走到哪裏,他都會不顧一切發兵攻打。所以臣願意捐棄不肖之身前往梁國,從而挑動齊王出兵攻梁。當齊、梁兵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大王可乘機侵入韓國三川之地,使秦兵東出函穀暢通無阻,揮兵直逼兩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後挾天子,按圖籍,君臨天下,這可是萬世不移的帝王基業啊!”武王同意了,於是派出三十輛兵車,把張儀送到魏都大梁。齊王果然發兵攻梁。梁王非常恐懼。張儀說:“大王不要憂心,臣可令齊國退兵。”於是張儀授計舍人馮喜,把他派往楚國。馮喜借用楚國使者的名義前往齊國。馮喜到齊,處理完齊、楚之間的事務後借機對齊王說:“素來聞說大王恨張儀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為何在秦王麵前如此抬舉張儀呢?”齊王奇怪的問道:“寡人非常憎恨張儀,張儀在哪裏,寡人必定攻打哪裏,令其無處藏身,先生何故說寡人抬舉張儀?”馮喜說:“這正是大王抬舉張儀之處。張儀離開秦國之時,曾與武王密謀計議。張儀說.:‘為大王計,莫如東方戰亂大起,秦國便可乘機擴張土地。齊王對臣十分痛恨,無論臣在何處安身,不管山高水遠,不管多高的代價,必然引兵來伐。臣願以身為餌,到魏為臣,使齊王攻魏。當兩國兵連禍結之時,大王可乘勢攻韓,取三川,出函穀,直逼兩周,收取天子祭器,而後挾天子,按圖籍,以圖王業。’秦王覺得不錯,就依計而行,用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大王果然中了張儀的詭計,為一個張儀而引兵伐魏,此舉對內使民眾疲弊,對外交惡盟國、廣樹仇敵於鄰邦,使自己陷於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張儀更得到秦王的寵信。這就是臣所說的‘抬舉張儀。’”齊王醒悟,趕忙停止進攻梁國。

昭陽為楚伐魏

【原文】

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執。”陳軫曰:“異貴於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兩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①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生②,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團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③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是為名居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注釋】

①舍人:門客。

②先生:先畫好。

③亡:失去。

【譯文】

楚國大將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擊殺魏將,使魏軍全軍覆滅,占領了八座城池。又移師攻打齊國。陳軫充任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之後祝賀楚軍的勝利,然後站起來問昭陽:“按照楚國的製度,滅敵殺將能封什麼官爵祿位?”昭陽答道:“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陳軫接著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麼?”昭陽說:“那隻有令尹了。”陳軫就說:“令尹的確是最顯貴的官職,但楚王卻不可能設兩個令尹!我私下裏替將軍打個比方。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這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就喝此酒。’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我還可以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如今將軍幫助楚國攻打魏國,破軍殺將,奪得八座城池,又移師向齊,打算攻打齊國,齊人都被您嚇住了,憑這些,將軍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麼加封的。如果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隻會招致殺身之禍,該得的官爵將不為將軍所有,正如畫蛇添足一樣!”昭陽認為他的話有道理,就撤兵回國了。

秦攻趙長平

【原文】

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秦①計曰:“齊、楚救趙,親②,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周子謂齊王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齊,隱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齊、楚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趙,威卻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國計者過矣。”

【注釋】

①秦:秦王。

②親:相互團結。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的長平,齊、楚兩國起兵救趙。秦王盤算道:“如今齊、楚前來救趙,如果他們團結一致,寡人退兵未遲;假如他們一盤散沙,則乘勢攻之。”

這時,趙軍糧食告急,派人向齊國借糧,可是齊王不理睬。周子對齊王說:“大王不如按趙國的要求把糧米暫借給他們,讓他擊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不會退去。這樣,就正中了秦國的計策,而齊、燕就失策了。而且趙對於燕、齊兩國來說,正是防禦秦國的屏障。這正像牙齒跟嘴唇的關係,沒有了嘴唇,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今日趙國被滅了,明日滅亡之禍就會降臨到齊、楚身上。因此救援趙國的事情就好比捧著漏甕要澆滅燒焦的鍋一樣。再說救趙是一種高尚的義舉,擊退秦國,也可以張揚名聲,不去顯示正義張揚威名,卻一味地吝嗇糧食,這確實是戰略決策的錯誤啊。”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

【原文】

楚王死,太子在齊質①。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②其下東國?”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與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下東國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國;可以益割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惡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說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非亟得下東國者,則楚之計變,變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與天下也。”薛公曰:“善。為之奈何?”對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國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齊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觀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國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國,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齊奉己。”楚王曰:“謹受命。”因獻下東國。——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請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謁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故曰可以益割於楚。謂太子曰:“齊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齊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齊,齊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齊。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獻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齊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挾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權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齊無辭,必不倍於王也。王因馳強齊而為交,齊辭,必聽王。然則是王去仇而得齊交也。”楚王大悅,曰:“請以國因。”——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齊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圖之。”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秦使人請薛公曰:“夫勸留太子者,蘇秦也。蘇誠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蘇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今勸太子者,又蘇秦也,而君弗知,臣竊為君疑之。”薛公大怒於蘇秦。——故曰,可使人惡蘇秦於薛公也。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秦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秦也;今人惡蘇秦於薛公,以其為齊薄而為楚厚也。願王之知之。”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齊權也。今蘇秦天下必辯士也,世與少有。君因不善蘇秦,則是圍塞天下士,而不利說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蘇秦,而於君之事殆矣。今蘇秦善於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與楚為仇也。故君不如因而親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薛公因善蘇秦。——故日可以為蘇秦說薛公以善蘇秦。

【注釋】

①質:做人質。

②市:交換。

【譯文】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嚐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嚐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蘇秦說:“不對,楚國一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對新主說:‘如果楚國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一政敵,否則我將聯合秦、韓、魏三國共擁太子為君。’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於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著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借此事在孟嚐君那裏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嚐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嚐君對自己的戒心。

蘇秦對孟嚐君說:“我聽說,‘計謀泄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盡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於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尷尬處境。”孟嚐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麼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盡快割讓下東國之地。一旦得地,閣下便成功了。”孟嚐君說:“有勞先生了。”於是派蘇秦到楚國完成使命。

蘇秦至楚,對新立的楚王說:“齊人欲奉太子為王,圖謀用太子交換貴國的下東國之地。現今事勢緊迫,大王如果不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太子便會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換取齊人對自己的支持。”楚王趕緊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辦!”於是獻出下東國之地。——可見蘇秦之計能使楚王趕緊割讓土地。蘇秦回來對孟嚐君說:“看楚王誠惶誠恐的樣子,還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嚐君問:“有何辦法?”蘇秦答道:“請讓我把內情告訴太子,使他前來見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國執政,然後故意讓楚王知道,他自會割讓更多的土地。”——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從楚國繼續多割取土地。

於是蘇泰前去拜見楚太子,對他說:“齊國擁立太子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卻以土地賄賂齊國以扣留太子。齊國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數的土地許諾於齊呢?若能如此,齊人一定會支持您。”太子說:“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讓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許諾給齊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甚是驚慌,便割讓更多的土地,還誠惶誠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蘇秦又跑到楚王那裏討好說:“齊人之所以膽敢多割楚地,是因為他們以太子相要挾。如今雖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糾纏不休,這還是有太子作要挾的緣故。臣願意設法趕走太子,太子一走,齊國再無人質,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機與齊達成一致協議,與之結交,齊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這樣一來,既消滅了令大王寢食難安的仇敵,又結交到了強大的齊國。”楚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寡人以楚國托付給先生了。”——可見蘇秦之計可以替楚王早點趕走太子。於是蘇秦再次拜見太子,憂心忡忡的說:“現今專製一國的是楚王,太子您不過空具虛名,齊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許諾,而新楚王業已割地給齊。一旦齊、楚交結,太子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請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從。”於是整治車輛,乘馬連夜逃去。——可見蘇秦之計能盡早打發太子離開齊國。

這時蘇秦又派人到孟嚐君那裏詆毀自己:“勸您扣留太子的蘇秦,並非一個心眼替您打算,他實在是為楚國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閣下察覺此事,便通過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飾形跡。這次勸太子連夜逃奔的也是蘇秦,可您並不知曉,我私下裏替您懷疑他的用心。”——可見蘇秦之計可以使人到孟嚐君那裏詆毀自己。蘇秦又派人到楚王那裏遊說:“使孟嚐君留太子的是蘇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蘇秦,割地以達成協議的是蘇秦,忠於大王而驅逐太子的仍然是蘇秦。現在有人在孟嚐君那裏大進蘇秦的讒言,說他厚楚而薄齊,死心塌地為大王效勞,希望大王能知道這些情況。”楚王說:“寡人知道了。”於是封蘇秦為武貞君。——可見蘇秦之計能為自己受到楚國的封賞。

事情還未結束,蘇泰通過景鯉向孟嚐君進言說:“閣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為您能延攬天下才識之士,從而左右齊國政局。如今蘇秦,乃是天下出類拔萃的辯說之士,當世少有。閣下如果不加接納,定會閉塞進才之道,也不利於遊說策略的開展。萬一您的政敵重用蘇秦,閣下便會危機叢生。現在蘇秦很得楚王的寵信,假如不及早結納蘇秦,就很容易與楚國結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順水推舟,與之親近,令其富貴榮達,閣下便得到楚國的支持。”於是孟嚐君與蘇秦言歸於好。——可見蘇秦之計可以勸服孟嚐君善待自己。

齊王夫人死

【原文】

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①皆近②。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獻七珥③,美其一。明日,視美珥所在,勸王立為夫人。

【注釋】

①孺子:嬪妃。

②近:受到寵愛。

③珥:玉質耳飾。

【譯文】

齊王的夫人死了,有七個妃嬪都受到齊王寵愛。薛公田文想探知哪個美人會被立為王後,於是便獻上七副用玉做的耳飾,其中一副特別加工打造,最為美觀。第二天,他看到那個最精美的耳飾被哪位戴著,就勸說齊王立那位為王後。

孟嚐君將入秦

【原文】

孟嚐君將入秦,止①者千數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嚐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獨鬼事耳。”蘇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孟嚐君見之。謂孟嚐君曰:“今者臣來,過於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殘,則複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者將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嚐君乃止。

【注釋】

①止:勸阻。

【譯文】

孟嚐君準備西入秦國,勸阻的人多達幾千人,但他一概不聽。蘇秦也想勸他,孟嚐君說:“人世的事情,我都知道了;我所不知道的,隻有鬼怪之事了。”蘇秦說:“臣這次來,確實也不敢談人間的事,而是專門為討論鬼的事求您接見。”

孟嚐君就接見了他。蘇秦對他說:“臣這次來,路經淄水,聽見一個土偶和桃梗交談。桃梗對土偶說:‘你原是西岸之土,被捏製成人,到八月季節,天降大雨,淄水衝來,你就殘而不全了。’土偶說:‘你的話不對。我是西岸之土,即使為大水所毀仍是西岸之土。而你是東方桃梗,把你雕刻成人的樣子,天降大雨,淄水流過來,你隨波而去,還不知會到什麼地呢?’現在那秦國關山四塞,狀如虎口,而殿下入秦,臣不知道殿下能否安然而出。”孟嚐君聽了之後就取消了行程。

孟嚐君舍人

【原文】

孟嚐君舍人有與君之夫人相愛①者。或②以問孟嚐君曰:“為君舍人而內與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君曰:“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

居期年③,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與文遊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遊。”於衛甚重。齊、衛之交惡,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齊。是人謂衛君曰:“孟嚐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聞齊、衛先君,刑馬壓羊,盟曰:‘齊、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者兵以攻齊,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嚐君也。願君勿以齊為心。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若臣不肖也,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衛君乃止。

齊人聞之曰:“孟嚐君可謂善為事矣,轉禍為功。”

【注釋】

①相愛:愛慕於。

②或:有人。

③居期年:過了一年。

【譯文】

孟嚐君門客之中,有個人十分愛慕孟嚐君的夫人。有人把這事告訴了孟嚐君,並說:“食君之祿,卻愛君之夫人,此人也太不夠義氣了,閣下何不殺了他?”孟嚐君說:“悅人之貌,漸生愛心,此亦人之常情,這並沒有錯,你可不要再提此事啦。”

過了一年,孟嚐君召來那個愛慕夫人的門客,對他說:“你在我這裏時日也不算短了,一直未能為先生覓到大官的職位。小官職先生又會不屑一顧,衛君與田文是布衣之交,田文願替先生準備車馬錢幣到衛君那裏去。”這個門客去到衛國以後,很受衛君的看重。

後來齊、衛兩國關係交惡,衛君極想糾集諸侯進攻齊國。這時那個門客站出來對衛君說:“孟嚐君不知道臣無德無能,把臣推薦於王。臣曾聞先王之事,過去齊、衛兩國君王殺馬宰羊,彼此立下盟約:‘齊、衛子孫,不得刀兵相向,若違背誓言出兵攻伐的,下場有如此馬此羊!’如今大王約集諸侯,準備進攻齊國,正是違背先君盟約,同時也欺騙了孟嚐君。臣希望大王不要再計劃伐齊的事了!大王聽從臣的勸告也就罷了,如若不聽,像臣這樣不肖的,也會把自己頸項之血濺在您的衣襟之上!”衛君於是打消了伐齊的念頭齊人聽到這件事,都讚歎道:“孟嚐君真可謂善於待人處事,因此能夠轉危為安。”

孟嚐君出行五國

【原文】

孟嚐君出行五國,至楚,楚獻象床。郢之登徒①直送之,不欲行。見孟嚐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傷此若發漂,賣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仆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公孫曰:“諾。”入見孟嚐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孟嚐君曰:“然。”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孟嚐君曰:“何哉?”公孫戍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五國英傑之主,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君今到楚而受床,所為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孟嚐君曰:“諾。”

公孫戍趨②而去。未出,至中閨③,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舉足之高④,誌之揚也?”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孟嚐君曰:“何謂也?”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孟嚐君曰:“善。受之乎?”公孫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注釋】

①登徒:一個姓氏。

②趨:快步地走。

③中閨:中門。

④舉足之高,誌之揚:形容非常高興的樣子。

【譯文】

孟嚐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製成的床。郢都一個姓登徒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床,可是他不願意去,於是找到孟嚐君的門客公孫戌,與他商量此事。那人說:“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床,以獻薛公,可是那床價值千金,稍有損壞,即使賣掉了妻室兒女也賠不起。先生不如設法讓我免掉這個差使,願以先人寶劍為報。”公孫戌說道:“好”。於是公孫戌往見孟嚐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床嗎?”孟嚐君說:“是呀。”。公孫戌說:“臣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嚐君問:“為什麼呢?”公孫戌說:“五國之所以以相印授予您,隻是因為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托與您,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現在您在楚國接受了象牙床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國,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接受。”孟嚐君說:“好”。

公孫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嚐君又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我不要接受象牙床之禮,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樂不可支呢?”公孫戌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柄寶劍。”孟嚐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公孫戌說:“您門下食客百人,卻隻有臣敢於進諫,此喜之一;進諫而能被聽取,此其二;諫而能止君之過,此其三。而為楚送象牙床的登徒,不願意送床。他曾答應事成之後,送臣一柄先人寶劍。”孟嚐君說:“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公孫戊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孟嚐君催促他:“趕快收下!”因為這件事,孟嚐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諫止田文犯過,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來諫!”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

【原文】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①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②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注釋】

①極:筋疲力盡。

②田父:老農夫。

【譯文】

齊王想發兵攻打魏國。淳於髡對他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則是世上最狡猾的兔子。韓子盧追逐東郭逡,接連環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麵的兔子筋疲力盡,後麵的狗也筋疲力盡,大家都跑不動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個老農夫看到了,不費吹灰之力撿走了它們。與此相同,要是齊、魏兩國相持不下,雙方士兵百姓都疲憊不堪,臣擔憂秦、楚兩個強敵會抄我們後路,會取得像農夫那樣的利益。”齊王聽後很是害怕,就下令休養將士,不再出兵。

齊人有馮諼

【原文】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①孟嚐君,願寄食門下。孟嚐君曰:“客何好②?”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嚐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③,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嚐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複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嚐君曰:“為之駕,比④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嚐君客我。”後有頃,複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嚐君聞:“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嚐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複歌。

後孟嚐君出記,聞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⑤於薛乎?”馮諼署曰:“能。”孟嚐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嚐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嚐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愚鈍,沉於國家之政,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⑥,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盂嚐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嚐君怪⑦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瓿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⑧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嚐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嚐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有毀孟嚐君於閔王,齊王謂孟嚐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嚐君就國於薛,未至百裏,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嚐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複鑿二窟。”孟嚐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嚐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嚐君。馮諼先驅,誡孟嚐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嚐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封書謝孟嚐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嚐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嚐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孟嚐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注釋】

①屬:做、成為。

②好:愛好。

③頃:不久。

④比:當作。

⑤責:債務。

⑥羞:怪罪。

⑦怪:感到奇怪。

⑧竊:私下裏。

【譯文】

齊國有個名叫馮諼的人,家境貧困,難以養活自己,托人請求孟嚐君,願意寄食門下。孟嚐君問:“先生有什麼愛好嗎?”馮諼說:“沒有。”孟嚐君又問:“先生有什麼特長嗎?”他說:“也沒有。”孟嚐君笑了笑,接納了他:“好的。”孟嚐君身邊的人因為主人不太在意馮諼,就拿粗茶淡飯給他吃。住了不久,馮諼就背靠柱子,彈劍而歌:“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左右把這件事告訴孟嚐君。孟嚐君吩咐說:“給他一般門客待遇,讓他吃魚吧。”住了不久,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呀,我們還是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坐。”孟嚐君說:“替他配上車,按照上客的待遇。”於是馮諼駕車帶劍,向他們的朋友誇耀:“孟嚐君尊我為上客。”這樣過了一段日子,馮諼複彈其劍,唱道:“長劍呀,咱們回去吧,無以養家。”左右的人都厭惡他,認為他貪得無厭。孟嚐君問道:“馮先生有父母嗎?”左右答道:“有個老母。”孟嚐君出錢給他作家用,不使他母親窮困,而馮諼從此不再唱牢騷歌了。

後來,孟嚐君出了一通告示,問門下食客:“請問哪一位通曉賬務會計,能替我到薛地收債呢?”馮諼署上名字說:“我能。”孟嚐君看了很詫異,向左右隨從:“這是誰呀?”人們答道:“就是那個唱‘長劍呀,我們回去吧’的人。”孟嚐君笑道:“他果然有才能,我真對不起他,還未曾見過麵呢。”於是請他來相見,道歉說:“田文每日為瑣事所煩,心身俱累,被憂愁弄得神昏意亂,而且生來懦弱笨拙,隻因政務纏身,而怠慢了先生。好在先生不怪我,先生願意替我到薛地收債嗎?”馮諼說:“願效微勞。”於是孟嚐君替他備好車馬行裝,讓他載著債券契約出發。辭別時,馮諼問:“收完債後,買些什麼回來?”孟嚐君回答:“先生看著辦,買點我家缺少的東西吧。”

馮諼趕著馬車到薛地,派官吏把該還債的百姓都叫來核對債券,全部核對之後,馮諼站了起來,假托孟嚐君的名義將債款賞給這些百姓,並燒掉了那些券契文書,百姓歡呼萬歲。馮諼又馬不停蹄地返回齊國都城臨淄,一大早求見孟嚐君,孟嚐君很奇怪他回來得這麼快,穿好衣服接見他說:“收完債了嗎?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馮諼答道:“都收完了。“先生替我買了些什麼回來?”馮諼說:“殿下曾言‘買些家中缺乏的東西’,臣暗想,殿下宮中珠寶堆積,犬馬滿廄,美女成行。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義了,因此臣自作主張為殿下買了仁義回來。”孟嚐君說:“你怎麼買仁義的?”馮諼答道:“殿下封地隻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體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樣在他們身上榨取利益。臣為君計,私自假傳殿下的命令,將所有的債款都賜給他們,並焚毀債券,百姓莫不歡呼萬歲,這就是臣替殿下買的仁義呀!”孟嚐君很不高興,說:“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一年以後,齊王對孟嚐君說:“寡人不敢用先王的舊臣為臣。”於是孟嚐君回到封地薛,還差百裏未到,當地百姓扶老攜幼,在路旁迎接孟嚐君。孟嚐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方才看到。”馮諼對孟嚐君接著進言說:“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殿下隻有一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無憂,臣願替殿下再鑿兩穴。”孟嚐君便給他五十輛車,五百斤金去遊說魏國。馮諼西入大梁,對惠王說:“齊國放逐了大臣孟嚐君,諸侯誰先得到他,誰就能富國強兵。”於是魏王空出相位,讓原來的相國做上將軍,派出使節,以千斤黃金、百乘馬車去聘孟嚐君。馮諼先趕回薛地對孟嚐君說:“千斤黃金是極貴重的聘禮,百乘馬車是極隆重的使節,咱們齊國該知道這件事了。”魏國使者接連跑了三趟,可孟嚐君堅決推辭不就。

齊王聽到這個消息,君臣震恐,連忙派遣太傅帶著一千斤黃金,兩乘四馬花車及寶劍一把,外附書信一封向孟嚐君道歉說:“都是寡人行為的兆頭不吉祥,遭受祖宗降下的神禍,聽信讒言,得罪了先生。寡人無德,雖不足以輔佐,但請先生顧念先王宗廟,暫且回國執掌政務。”馮諼勸孟嚐君說:“希望殿下索取先王的祭器,立宗廟於薛。”宗廟落成,馮諼回報說:“三窟已就,殿下可安心享樂了。”

孟嚐君為相幾十年,沒有纖介之微的禍患,倚靠的正是馮諼的謀劃啊!

先生王鬥

【原文】

先生王鬥造門而欲見齊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①。王鬥曰:“鬥趨②見王為好勢,王趨見鬥為好士,於王何如?”使者複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從。”宣王因趨而迎之於門,與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王鬥對曰:“王聞之過。鬥生於亂世,事亂君,焉敢直言正諫。”宣王忿然作色,不說③。有間④,王鬥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說,曰:“寡人愚陋,守齊國,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鬥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當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王鬥曰:“世無騏麟,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逡、廬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王曰:“寡人憂國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王鬥曰:“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也。”王曰:“何謂也?”王鬥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齊,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也。

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國家。”於是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

【注釋】

①延入:接待。

②趨:趕上前。

③說:同“悅”。

④有間:過了一會。

【譯文】

王鬥先生登門造訪,求見宣王。宣王吩咐侍者接待進來。王鬥說:“我趕上前去見大王是趨炎附勢,而大王主動來見我,則是求賢禮士,不知大王意思怎樣?”侍者回報。宣王趕緊說:“先生慢行,寡人親自來迎接!”於是快步前去迎見王鬥入宮。宣王說:“寡人不才,有幸得以事奉先王宗廟,管理社稷,我平時聽說先生能直言進諫,無所諱言。”王鬥回答說:“大王聽錯了,我生於亂世,事奉昏君,怎麼能直言進諫?”宣王極為不快,不禁忿然作色。

過了一會兒,王鬥說:“先主桓公,有五樣愛好,後來九合諸侯,匡扶周室,周天子賜給封地,承認他為諸侯領袖。現在大王有四種愛好與先主相同。”宣王高興了,但仍極力謙辭:“寡人才識疏淺,治國安邦還擔心力有不及,又怎能有先主的四樣愛好?”王鬥說:“當然有。先主好馬,王也好馬;先主好狗,王也好狗;先主好酒,王也好酒;先君好色,王也好色;先主好士,王卻不是那樣。”宣王勉強說:“當今世上沒有優秀的人才,寡人如何喜愛他們?”王鬥說:“當世沒有騏驥這樣的駿馬,盧氏那樣的良犬,大王的馬匹、獵狗已經夠多的了;當世沒有毛嬙、西施一類的美女,可大王的後宮俱已充盈。大王隻是不喜歡賢士而已,那裏是因為當世無賢士?”宣王說:“寡人憂國憂民,心底裏就盼望聘得賢士共治齊國。”王鬥進一步說:“臣以為大王憂國憂民遠不如愛惜一尺縐紗。”宣王問道:“此話怎講?”回答說:“大王做帽子,不用身邊的人而請能工巧匠,原因何在?是因為他們手藝高超,會做帽子。可是現在大王治理齊國,不問才德,非親不用,故我私下以為在大王心中,國家社稷不若一尺縐紗。”

宣王頓悟,謝罪道:“寡人於國有罪。”於是,選拔五位賢士任職,齊國因而大治。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原文】

齊王使①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②,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白:“不然③。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④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飾,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注釋】

①使:派使者。

②說:同“悅”。

③不然:不是這樣的。

④業:任用、提拔。

【譯文】

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後就問使者說:“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身體還好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後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先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後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怎麼會有百姓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又怎麼會有大王?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她接著又問:“齊有隱士鍾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吧?他主張憐恤鰥寡孤獨,振濟窮困不足,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耳環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獎?這樣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見,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呢?於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他在上對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業,又不和諸侯交往,這是在引導百姓朝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齊王為什麼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齊人見田駢

【原文】

齊王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貲養千鍾①,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田子辭②。”

【注釋】

①鍾:古代一種計量單位。

②辭:慚愧。

【譯文】

有個齊國人去見田駢,說:“聽說先生道德高尚,主張不能入仕途為官的,一心隻求為百姓出力也就行了。”田駢問:“你從哪裏聽來的?”那人答道:“我是從鄰家女那裏聽來的。”田駢問:“你說這些是什麼意思?”那人說:“鄰家之女立誌不嫁,年齡還沒到三十歲卻有子女七個人,說是不嫁吧,卻比出嫁更厲害。如今先生不當官,卻有許多俸祿,仆役百人,說是不做官,可比做了官還富有呀!”田駢表示慚愧。

齊負郭之民有狐暄者

【原文】

齊負郭①之民有狐纍者,正議,閔王繟②之檀衢,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閭③,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齊使觸子將而應之。齊軍破,觸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餘卒,複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王不肯與,軍破走。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剩、博昌之間,方數百裏,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贏、博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④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裏。

【注釋】

①郭:城牆。

②繟:殺死。

③閭:齊都臨淄的東城門。

④闕:宮門前。

【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纍的人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批評閔王過失,被閔王殺死在檀衢刑場上,從此百姓心中不再服從閔王;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因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閔王處死於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閔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在政治上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自此不再親近閔王。此時,燕王趁機派昌國君率領人馬進攻齊國,齊國派觸子帶兵應戰,齊國大敗,觸子坐著隻剩下的最後一輛車子逃跑了。齊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爭戰。達子要求閔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將能有所稿勞,閔王吝嗇不肯答應,齊軍又打了敗戰。

閔王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齊國相國淖齒麵見閔王,數說閔王的罪狀:“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數百裏的地方,天降血雨,沾滿了人的衣服,此事大王知道嗎?”閔王說:“不知道。”“贏、博之間,大地裂開湧出泉水,大王知道嗎?”閔王又是說:“不知道。”“有人在宮門前啼哭,去尋找則不見有人,走開卻又聽見聲音,大王可知道嗎?”閔王還是說:“不知。”淖齒說:“天下血雨汙衣,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於是,就在鼓裏這個地方殺死了閔王。楚策

魏王遺楚王美人

【原文】

魏王遺楚王美人,楚王說①之。夫人鄭袖知王之說新人也,甚愛新人,衣服玩好,擇其所喜而為之;宮室臥具,擇其所善而為之。愛之甚於王。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妒也,因謂新人曰:“王愛子美矣。雖然,惡子之鼻。子為②見王,則必掩子鼻。”新人見王,因掩其鼻。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鄭袖曰:“妾知也。”王曰:“雖惡,必言之。”鄭袖曰:“其似惡聞君王之臭也。”王曰:“悍③哉!”令劓④之,無使逆命。

【注釋】

①說:同“悅”。

②為:如果。

③悍:凶狠無理。

④劓:古代割鼻之刑。

【譯文】

魏王贈給楚懷王一個美女,懷王很喜歡。夫人鄭袖知道懷王寵愛這個美女,所以表麵上也格外討好她。衣服首飾都挑她喜歡的送去;房間和家具也都選她喜歡的讓她使用。似乎她比楚王更喜歡這個美女。楚王說:“女人仰仗自己的美色來博取丈夫的歡心,而嫉妒乃是女人的常情。現在鄭袖明知寡人喜歡魏女,可是她愛魏女比寡人還要厲害,這簡直是和孝子侍奉雙親,忠臣侍奉君主是同一個道理呀。”

鄭袖知道楚王認定她不是嫉妒以後,就去對魏女說:“君王愛你的美貌。雖然這樣說,但是他討厭你的鼻子。所以你見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從此魏女見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對鄭袖說:“魏女看見寡人時,就捂住自己的鼻子,這是為什麼?”鄭袖回答說:“我倒是知道這件事。”楚王說:“即使再難聽的話,你也要說出來。”鄭袖說:“她像是討厭君王身上的氣味。”楚王說:“真是膽大妄為!”於是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絕不寬赦。趙策

鄭同北見趙王

【原文】

鄭同北見趙王。趙王曰:“子南方之傳士①也,何以教之?”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②之於前,安敢不對乎?臣少之時,親嚐教以兵。”趙王曰:“寡人不好兵。”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③喜也,臣故意④大王不好也。臣亦嚐以兵說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傳;欲宗廟之安,壤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隨侯之珠,持丘之環,萬金之財,時宿於野,內無孟賁之威,荊慶之斷,外無弓弩之禦,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國,臨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說以義則不聽。王非戰國守圉⑤之具,其將何以當之?王若無兵,鄰國得誌矣。”趙王曰:“寡人請奉教。”

【注釋】

①傳士:大學問家。

②致:詢問。

③狙:防止,有害於。

④故意:原來猜想。

⑤圉:指城市、城牆。

【譯文】

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方的大學問家,有何見教?”鄭同說:“我是南方一個鄙陋無知的人,有什麼值得您向我請教的?雖然如此,大王您已經把問題擺在了我麵前,我又怎麼敢不回答呢?我年輕的時候,父親曾教給我用兵的方法。”趙王說:“我不喜歡兵法。”鄭同於是拍手仰天大笑說:“用兵之事本來就是天下的大害,我原來就猜想大王不喜歡用兵。我也曾拿用兵的事去遊說過魏昭王,昭王也說:‘我不喜歡。’我就說:‘大王的行為能比得上許由嗎?許由並沒有把世俗的事作為自己的負擔,所以不喜歡用兵之道。可是現在大王已經接受了先王遺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證宗廟平安無事,國家的領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嗎?’魏昭王說:‘當然。’我又說:“現在如果有人帶著隨侯之珠,持丘出產的美玉,揣著萬金之財,一個人獨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沒有孟賁那樣的威武、荊慶那樣的果斷,身邊也沒有強弓利箭來防禦,那麼不超過一個晚上,就會被人害死的。現在有強大貪婪的國家進逼大王的邊境,向大王索取疆土,和他講理、講義,它們都不會聽從。大王您如果沒有爭戰之國所具有的防禦裝備,又將用什麼去抵禦它們呢?大王您如果不講求用兵的策略,那麼鄰國的野心就會得逞了。”趙王說:“寡人請求你的教誨。”

趙太後新用事

【原文】

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①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有複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麵。”

左師觸言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②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③,曰:“老臣病足,曾④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⑤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耆⑥食,和於身也。”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官,沒死⑦以聞。”太後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⑧而托之。”太後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後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後曰:“然。”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後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注釋】

①乃:才。

②揖:等待。

③謝:謝罪。

④曾:竟然。

⑤郤:指身體不舒服。

⑥耆:同“嗜”,喜歡。

⑦沒死:冒死。

⑧未填溝壑:指還沒有死。

⑨微獨:非但、不僅。

【譯文】

趙太後剛剛持政,秦國就加緊攻趙。趙國向齊國請求救援。齊國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我們才會出兵。”趙太後不肯,大臣們都極力勸諫。趙太後明確地告誡左右大臣們:“有再提起叫長安君做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左師觸龍告知說自己想拜見太後,太後怒氣衝衝地等著他。觸龍進宮後慢慢走上前去,走到太後跟前就向她謝罪。說:“老臣的腳有毛病,竟無法快步地行走,很久沒有拜見太後您了。雖然自己私下原諒自己,但仍然擔心太後您的身體欠安,所以希望能拜見一下太後。”趙太後說:“我隻能靠車子行動了。”觸龍問:“每天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靠喝點粥罷了。”觸龍說:“老臣最近很不想吃東西,就勉強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裏,漸漸地喜歡吃東西了。身體也舒服些了。”太後說:“我可做不到這點啊。”太後的臉色稍微緩和了些。

觸龍說:“老臣我有個兒子叫舒祺,年齡最小,沒什麼出息。我已經年老體衰了,私下裏很疼愛他。我希望他能當一名王宮衛士,來保衛王宮,因此我冒死來向太後提出這一請求。”太後說:“好吧。他幾歲了?”觸龍答道:“十五歲了。年紀雖小,老臣還是想趁著自己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您。”太後說:“男子漢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婦人家還厲害。”太後笑著說:“婦人家疼愛小兒子才特別厲害呢。”觸龍說:“老臣私下裏認為您疼愛燕後要超過長安君呢。”太後說:“你錯了,我疼愛燕後遠不如疼愛長安君厲害。”解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替他們做長遠打算。您送別燕後時,在車下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掉淚,因為您想到她要離家遠嫁。這就是愛她啊!燕後走了以後,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禮時總是要替她祈禱、祝福說:‘千萬別叫她回來’。這難道不是替她做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為王嗎?”太後說:“是的。”觸龍說:“從現在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沒有。”觸龍又問:“不隻是趙國,就是其他諸侯的子孫,他們的後代還有在侯位的嗎?”太後答道:“我沒有聽說過。”觸龍說:“他們當中遭禍早的,災禍就降臨在自己頭上;遭禍晚的,禍患就延及到子孫身上。難道說國君的子孫們都不好嗎?隻是因為他們地位尊貴卻無功於國,俸祿豐厚但沒有為國出力,而且還擁有大量的金玉珍玩。現在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很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給他很貴重的金玉珍玩,卻不讓他趁現在為國立功。有朝一日太後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依仗什麼在趙國安身立命呢?老臣認為您替長安君打算得不夠長遠,所以說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太後說:“好吧,那就任憑您安排吧!”於是為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隨行的車輛,送他到齊國充當人質,齊國這才出兵援救趙國。

子義聽說了這件事,說:“君主的兒子,是骨肉之親,尚且不能倚仗沒有功勳而獲得高位,沒有勞績而取得俸祿,來長期守住金玉珍玩,更何況是做臣子的呢!”魏策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原文】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魏桓子弗①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驕②。驕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③。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君不如與之,以驕知伯。君何釋④以天下圖知氏,而獨以吾國為知氏質⑤乎?”君曰:“善。”乃與之萬家之邑一。知伯大說,因索蔡、皋狼於趙,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於外,趙氏應之於內,知氏遂亡。

【注釋】

①弗:不、否。

②驕:驕傲。

③相親:相互團結。

④釋:放棄。

⑤質:指攻擊的對象。

【譯文】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給。任章說:“為什麼不給他呢?”桓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沒有緣由就索取土地,鄰國一定害怕;欲望太大又不知滿足,諸侯一定都害怕。你把土地給了他,知伯必定越發驕傲。一驕傲就會輕敵,鄰國害怕就會相互團結。用相互團結的軍隊來防禦對付輕敵的國家。知伯肯定活不長了!《周書》上說:‘想要打敗他,一定先要幫他一把;想要奪取他,一定先要給他一點。’您不如把土地給他,以便使知伯越來越驕橫。您為什麼放棄和天下諸侯共同圖謀知伯的機會,卻偏偏讓我國成為知伯的攻擊對象呢?”魏桓子:“好吧。”於是就把一個有萬戶人家的城邑給了知伯。知伯很高興,於是就又向趙國索取蔡、皋狼等地,趙國不給,知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從國外反擊,趙國從國內接應,於是知伯很快就滅亡了。韓策

史疾為韓使楚

【原文】

史疾為韓使楚,楚王問曰:“客何方①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曰:“何貴②?”曰:“貴正③。”王曰:“正亦可為國乎?”曰:“可。”王曰:“楚國多盜,正可以圉④盜乎?”曰:“可。”曰:“以正圉盜,奈何⑤?”頃間有鵲止於屋上者,曰:“請問楚人謂此鳥何?”王曰:“謂之鵲。”曰:“謂之烏,可乎?”曰:“不可。”曰:“今王之國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潔勝任。今盜賊公行,而弗能禁也,此烏不為烏,鵲不為鵲也。”

【注釋】

①方:方法、學問。

②貴:崇尚、主張。

③正:正名。

④圉:防範。

⑤奈何:怎麼,如何。

【譯文】

史疾為韓國出使楚國,楚王問他:“您在研究什麼學問?”史疾說:“我在研究列禦寇的學問。”楚王問:“列禦寇主張什麼?”史疾說:“主張正名。”楚王問:“正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嗎?”史疾說:“可以。”楚王又問:“楚國盜賊很多,用它可以防範盜賊嗎?”回答說:“當然可以。”楚王接著問:“怎麼用正名來防盜?”就在這時,有隻喜鵲飛來停在屋頂上,史疾問楚王:“請問你們楚國人把這種鳥叫什麼?”楚王說:“叫喜鵲。”史疾又問:“叫它烏鴉行嗎?”回答說:“不行。”史疾就說:“現在大王的國家設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等官職,任命官吏時,一定要求他們廉潔,能勝任其職。現在盜賊公然橫行卻不能加以禁止,就因為烏鴉不成其為烏鴉,喜鵲不成其為喜鵲啊!”燕策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

【原文】

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①人也。王以萬乘下之,尊之於廷,示天下與小人群②也。”

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於郊,顯臣於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於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③,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汙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辭孤竹之君,餓而死於首陽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數千裏,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來,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於齊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興,五霸迭盛,皆不自覆④也。君以自覆為可乎?則齊不益於營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窺於邊城之外。且臣有老母於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於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對曰:“足下不知也。臣鄰家有遠為吏者,其妻私人⑤。其夫且歸,其私之者憂之。其妻曰:‘公勿憂也,吾已為藥酒以待之矣。’後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進之。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⑥棄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棄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於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適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國,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後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說齊,曾不欺之也。使之說齊者,莫如臣之言也,雖堯、舜之智,不敢取也。”

【注釋】

①信:值得信賴。

②群:為伍。

③高行:高尚操行。

④自覆:指滿足於現狀。

⑤私人:與人私通。

⑥陽僵:假裝跌倒。

【譯文】

有人對燕王毀謗蘇秦說:“蘇秦是天下最不值得信賴的人。大王身為大國君主卻非常謙恭地對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這是向天下人顯示了自己與小人為伍啊。”

蘇秦從齊國歸來,燕王竟然不給他預備住處。蘇秦對燕王說:“我本是東周的一個平庸之輩,當初見大王時沒有半點兒功勞,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顯赫。現在我替您出使齊國,取得了收複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國,可是您卻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說我不守信義,在大王麵前中傷我。其實,我不守信義,那倒是您的福氣。假使我像尾生那樣講信用,像伯夷那樣廉潔,像曾參那樣孝順,具有這三種天下公認的高尚操行,來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說:“當然可以。”蘇秦說:“如果真是這樣,我也就不會來為大王服務了。”

蘇秦道:“況且臣要像曾參一樣孝順,就不能離開父母在外麵歇宿一夜,您又怎麼能讓他到齊國去呢?像伯夷那樣廉潔,不吃白食,認為周武王不義,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國的君位,餓死在首陽山上,像這樣廉潔的人,又怎麼肯步行幾千裏,而為弱小燕國的垂危君主服務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約定相會在橋下,那女子沒來,直到水淹上身也不離開,最終抱著橋柱被淹死。講信義到這種地步,怎麼肯到齊國去宣揚燕、秦的威力,並取得巨大的功績呢?況且講信義道德的品行,都是用來自我完善,不是用來幫助他人的。所以這都是滿足現狀的辦法,而不是謀求進取的途徑。再說,三王交替興起,五霸相繼興盛,他們都不滿足現狀。如果認為滿足現狀是可以的,那麼齊國就不會進兵營丘,也不會越過楚國邊境,不可能窺探邊城之外了。況且我在周地還有老母,離開老母來事奉您,拋開固步自封的做法,謀求進取的策略。看來我的誌趣本來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滿足現狀的君主,而我是謀求進取的臣子,這就是因為忠信而得罪於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說:“忠信又有什麼罪呢?”

蘇秦答道:“您不知道,我的鄰居中有個到遠處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別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的時候,和他私通的人很憂慮。那妻子對他的情夫說:‘你別擔心,我已經準備了毒酒等著他呢。’過了兩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讓女仆捧著毒酒送給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說出實情女主人難以避免會被趕走。於是她假裝跌倒,潑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氣,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跌了一跤潑掉了毒酒,對上救了男主人,對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這種地步,然而竟然免不了被打,這就是因為忠信反而受到罪責的人啊。現在我的處境,恰恰不幸和那個女仆潑掉毒酒遭遇類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提高了大王的信義,有利於大王的國家,如今竟受罪責,我擔心以後天下來事奉您的人,沒有誰自信能夠做到這樣。況且我去遊說齊國,確實沒用欺詐的手段,隻不過遊說齊國的其它使者,沒有誰像我那樣說話。即使他們像堯、舜一樣賢明,齊國也不肯相信他們的話。”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

【原文】

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姊為代王妻,欲並代,約與代王逼①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鬥②,長其尾,令之可以擊人。與代王飲,而陰告廚人曰:“即酒酣樂,進熱啜,即因反鬥擊之。”於是酒酣樂進取熱啜③。廚人進斟羹,因反鬥而擊之,代王腦塗地。其姊聞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夫趙王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且以趙王為可親邪?趙興兵而攻燕,再圍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卻以謝。今趙王已入朝澠池,效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④秦,秦下甲雲中、九原,驅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且今時趙之於秦,猶郡縣也,不敢妄興師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趙不敢妄動矣。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齊、趙之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燕王曰:“寡人蠻夷辟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西麵而事秦,獻常山之尾五城。”

【注釋】

①逼:會晤。

②金鬥:一種銅酒器。

③啜:湯。

④事:歸順。

【譯文】

張儀替秦國破壞合縱,推行連橫政策,對燕王說:“大王最親近的諸侯莫過於趙國了。從前趙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給代君為妻,想要吞並代國,於是就跟代君約定在句注關塞會晤。他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銅酒器,把酒器柄作得很長,使其可以用來打人。趙襄子在和代君喝酒時,暗中告訴廚夫說:‘當酒喝得正高興時,就送上熱湯,那時就乘機掉過酒器打死代君。’當時酒喝得正暢快,趙襄子要熱湯,廚夫進來盛湯,趁機掉過酒器打在代君的頭上,代君腦漿流了一地。趙襄子的姐姐聽說這件事後,用磨尖的金簪自殺了。因此至今還有摩笄山,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

“趙王凶狠暴戾,六親不認,這是大王明明知道的。難道您還覺得趙王是可以親近的嗎?趙國曾發兵攻打燕國,再次圍困燕都,威逼大王,大王割讓十座城邑去謝罪,趙國才退兵。現在趙王已經到澠池去朝見秦王,獻出河間而歸順秦國。如果大王不歸順秦國,秦國發兵雲中、九原,驅使趙軍進攻燕國,那麼易水和長城,就不歸大王所有了。況且當前趙國對於秦國來說,就如同郡縣一般,不敢妄自發兵去攻打別國。如果大王歸順秦國,秦王一定很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樣,燕國西麵有強大的泰國援助,南邊沒有了齊、趙的侵擾,所以希望大王能對這個問題進行深思熟慮。”

燕王說:“我身居野蠻僻遠的地方,雖然是個成年男子,但卻像小孩一般,講話不能有正確的看法,有智慧卻不能決斷事情。如今有幸得到貴客的指教,我願意獻上燕國,歸服秦國,並獻出恒山西南的五個城邑。”宮他為燕使魏

【原文】

宮他為燕使魏,魏不聽,留之數月。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何也?\"曰:“以①其亂也。”對曰:“湯之伐桀,欲其亂也。故大亂者可得其地,小亂者可得其寶。今燕客之言曰:‘事苟②可聽,雖③盡寶、地,猶為之也。’王何為不見?”魏王說,因見燕客而遣之。

【注釋】

①以:因為……的理由。

②苟:如果。

③雖:即使。

【譯文】

宮他為燕國出使魏國,魏王不想聽他的話,還把他扣留了幾個月。有人對魏王說:“為什麼不聽燕國派來使者的話呢?”魏王說:“因為燕國發生內亂。”那人說:“商湯討伐夏桀的時候,希望夏桀國家混亂。因此,發生大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小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寶物。如今燕國使者說:‘如果我所要求的事情能夠得到聽取,即使把全部的寶物和土地送上去,還是願意幹的。’大王為什麼不見他一麵呢?”魏王聽後很高興,於是召見了宮他,並且讓他回到燕國。蘇代為燕說齊

【原文】

蘇代為燕說①齊,未見齊王,先說②淳於髡曰:“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③立於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與言,願子④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之賈。’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臣請獻白璧一雙,黃金萬鎰,以為馬食。”淳於髡曰:“謹聞命矣。”入言之王而見之,齊王大說蘇子。

【注釋】

①說:遊說。

②說:說服。

③旦:早晨。

④子: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譯文】

蘇代為燕國去遊說齊國,沒有見齊王之前,先去說服淳於髡道:“有一個賣駿馬的人,在市場裏接連三天早晨守候著,也無人知道他的馬是匹駿馬。於是賣馬人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要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早晨在市場上,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回頭再瞅一眼,這樣我願意給您一天的費用。’伯樂於是就繞著馬看一下,離開時又回頭再瞅一眼,結果一下子馬的身價竟然漲了十倍。現在我想以駿馬的身份出現在齊王麵前,可是沒有替我前後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樂嗎?請讓我送給您白璧一雙,黃金千鎰,以此作為您的辛苦費吧。”淳於髡說:“願意聽從您的吩咐。”於是淳於髡進宮向齊王作了引薦,齊王接見了蘇代,而且很喜歡他。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

【原文】

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將有口事①,故獻禦書而行曰:‘臣貴於齊,燕大夫將不信臣;臣賤,將輕臣;臣用,將多望於臣;齊有不善,將歸罪於臣;天下不攻齊,將曰善為齊謀;天下攻齊,將與齊兼鄮②臣。臣之所重處卯也③。’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齊,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汝無不為也,以汝自信可也。’與之言曰:‘去燕之齊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齊,及五年。齊數出兵,未嚐謀燕。齊、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與齊謀趙,則與趙謀齊。齊之信燕也,至於虛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與參、去疾之言,且攻齊,使齊犬馬④而不信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醳⑤臣剸⑥任所善,則臣請歸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注釋】

①口事:指進讒言。

②鄮:拋棄。

③臣之所重處卯也:指處境有累卵之危。

④犬馬:指軍隊。

⑤醳:放棄。

⑥剸:專。

【譯文】

蘇代從齊國上書燕昭王說:“我這次來到齊國,本來就知道有人會進我的讒言,所以臨行之前給您呈上書信:‘如果我在齊國地位顯貴,燕國士大夫就再也不會信任我;如果我的地位卑賤,他們就會看不起我;如果我被重用,他們會對我有很多的怨恨;齊國如果對燕有什麼不友好的地方,他們會歸罪於我;若是諸侯不進攻齊國,他們又將說我善於為齊國出謀劃策;若是諸侯進攻齊國,他們將和齊國一起拋棄我。我的處境有累卵之危。’大王對我說:‘我一定不會聽信那些閑言讒語,我將會斬釘截鐵、毫不動搖地信任你。你到齊國最主要的是在齊國能夠得到重用,其次也能獲得大臣們的信任,即使最不理想,隻要死不了,還能幹你想幹的事,聽憑你的自信力去辦吧。’大王又和我說:‘離開燕國到了齊國就好辦了,隻期望事情能辦成功就行。’自從我受命出使齊國,至今已有五年了。其間,齊國多次發兵侵地,但都從未曾圖謀燕國。齊趙兩國的邦交,時好時壞,時分時合,燕國不是聯合齊國圖謀趙國,就是幫助趙國圖謀齊國。然而齊國依舊信任燕國,以致齊國北部邊境不設防線,用那裏的軍隊去攻打別的國家。近幾年以來大王聽信田伐、繰去疾的話,準備進攻齊國,而使齊國大為戒備而不信任燕國。如今,大王又派盛慶告訴我說:‘我要任用合我心意的人在齊國工作。’假使大王真想任用那樣的人,那麼請讓我為大王去輔助他。如果大王要拋棄我而專任所謂合意的人,那麼請讓我回國後解除職務。假如我能夠見到大王,也就心滿意足了。”’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

【原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①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②燕軍,複收七十城以複齊。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③樂毅,且謝④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⑤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郤⑥,遂捐燕而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愛,能當之者處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⑦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輕卒銳兵,長驅至國。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⑧於曆室,齊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誌,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國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⑨,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群臣之日,餘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於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注釋】

①合:聯合。

②敗:打敗。

③讓:責備。

④謝:表示歉意。

⑤會:適逢。

⑥郤:隔閡。

⑦假:借著。

⑧反:同“返”。

⑨蚤知之士:有先見之明的人。

【譯文】

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聯合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隻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因為聽信了齊人的反間計,懷疑樂毅,就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將軍職務。於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後來,齊國大將田單設計騙了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複了七十多座城邑,恢複了齊國。

惠王後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於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並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有一天忘記將軍的功勞呢!現在,適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左右的侍臣蒙蔽了我。我派騎劫代替將軍的意思,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於是召請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然而,將軍聽信了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如果將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情誼呢?”

於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身邊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趙國。我背著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有什麼辯解。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愛護我的理由,並且也不明白我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鬥膽寫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私下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愛的人,而是安置才能相當的人幹。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功成業就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的行為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見識,所以我借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得到被先王所知曉。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免犯錯誤了,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我回答說:‘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和多次大勝的遺業。精於用兵,熟習作戰。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再說,齊國占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趙國如果答應和燕國聯合,再聯合楚魏和被齊占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先王說:‘好。’於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待我回報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靈,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占有。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燕國輕便精銳的部隊又長驅直入齊都,齊閔王逃到莒地,才得以免於一死。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製定樂律的大鍾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曆室官,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燕國的寧台裏,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裏。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等同於小國的諸侯。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幸免犯錯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沒有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能保持不敗,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等到他離開人世,先王的遺教尚不衰敗。執政管事的大臣,能憑著先王的旨義並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於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采用,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踏楚國郢都。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裏,投入江中。原來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先前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闔閭和夫差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裏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詆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麵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君子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人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所以才鬥膽以書信作答,隻請大王您留心注意。”宋衛策

公輸般為楚設機

【原文】

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墨子聞之,百舍①重繭,往見公輸般,謂之曰:“吾自宋聞子。吾欲藉子殺王。”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墨子曰:“聞公為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義不殺王而攻國,是不殺少而殺眾。敢問攻宋何義也?”公輸般服焉,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②,鄰有弊輿③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④而欲竊之;舍其梁肉⑤,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也?”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裏,宋方五百裏,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由七梁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鬆、文梓、粳、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惡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也。”王曰:“善哉!請無攻宋。”

【注釋】

①百舍:形容千百裏地。

②文軒:華美的彩車。

③弊輿:破車。

④褐:粗布衣裳。

⑤梁肉:精美的飯菜。

【譯文】

公輸般為楚國製造攻城的雲梯,預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了,步行萬裏,腳底磨起了厚繭,趕著去見公輸般,對他說道:“我在宋國就聽說了先生的大名。我想借助您的力量去殺一個人。”公輸般說:“我是講道義的,決不殺人。”墨子說:“聽說您在造雲梯,用來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麼罪?你講道義,不殺人,如今攻打宋國,這分明是不殺少數人而殺多數人呀!請問你攻打宋國是什麼道義呢?”公輸般被說服了,就把墨子介紹給楚王。

墨子見到楚王,說道:“假如這兒有一個人,放著自己華美的彩車不坐,卻想去偷鄰居家的一輛破車;放著自己錦繡衣服不穿,卻想去偷鄰居的粗布短衫;放著自己家裏精美的飯菜不吃,卻去偷鄰居的糟糠。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楚王說:“他一定是有偷東西的癖好。”

墨子接著說:“楚國土地縱橫五千裏,而宋國才不過五百裏,這就如同用華美的彩車和破車相比。楚國有雲夢這樣的大澤,犀牛和麋鹿充斥其中,長江和漢水的魚鱉、大黿和鱷魚等水產,為天下最多,而宋國卻是連野雞、兔子、鯽魚都不產的地方,這就如同用精美的飯菜和糟糠相比。楚國有鬆樹,梓樹,鞭樹、楠樹、樟樹等名貴樹種,而在宋國連大樹都找不到一棵,這就如同用錦繡和粗布短衫相比。因此我認為大王去攻打宋國,與這個有盜竊癖的人差不多。”楚王說:“說得好!我不去攻打宋國了。”

衛人迎新婦

【原文】

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①馬,誰馬也?”禦曰:“借之。”新婦謂仆曰:“拊②驂,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③:“滅灶,將失火。”入室見臼,曰:“徙之牖④下,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蚤晚之時失也。

【注釋】

①驂:兩邊拉套的馬。

②拊:愛護。

③送母:伴娘。

④牖:窗。

【譯文】

衛國有個人迎娶新媳婦。新娘子上車就問道:“兩邊拉套的馬是誰家的?”車夫說:“借的。”新娘子就對車夫說:“要愛護兩邊拉套的馬,也別打中間駕轅的馬。”車子到了夫家的門口,新娘子剛被扶下車,就囑咐伴娘說:“快去滅掉灶膛裏的火,小心火災。”她走進屋裏,看見地上有塊石臼,就說:“快把它搬到窗下去,放在這裏妨礙人來回走路。”夫家的人聽了,都禁不住笑她。這三句話本來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卻不免被人笑話,那是因為當時還不是該說這些話的時候呀。中山策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

【原文】

陰姬與江姬爭為後。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不成,則恐無身。欲成之,何不見臣乎?”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豫道者。”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強中山之說。”司馬憙曰:“臣願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豫①陳也。”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②,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嚐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③,大悅曰:“吾願請之,何如?”司馬憙曰:“臣竊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願王無泄也。”

司馬憙辭去,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中山王作色不悅。司馬憙曰:“趙強國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與,即社稷危矣;與之,即為諸侯笑。”中山王曰:“為將奈何?”司馬憙曰:“王立為後,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後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中山王遂立以為後,趙王亦無請言也。

【注釋】

①豫:事先。

②俗:民風民俗。

③意移:心動了。

【譯文】

陰姬和江姬爭著要做中山君的王後。司馬憙對陰姬的父親說:“爭當王後的事如果能成功,那麼您就可以得到封地,統治萬民;如果不能成功,恐怕您連性命也保不住呀。如果想要辦成這件事,為什麼不來見我呢?”陰姬的父親跪拜叩頭,說:“事情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不用說我也會好好地報答您。”司馬憙於是向中山君上書說:“我已經知道削弱趙國、強大中山的辦法了。”中山君很高興,召見他說:“我想聽聽你的削弱趙國富強中山的高見。”司馬憙說:“我希望先到趙國去,觀察那裏的地理形勢,險要的關塞,人民的貧富,君臣的賢愚,敵我力量的對比,考察之後作為憑據,眼下還不能陳述。”於是,中山君派他到趙國去。

司馬憙拜見趙王,說:“我聽說,趙國是天下最善音樂和出產美女的國家。這次我來到貴國,走過許多城邑,觀察了民風民俗,也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卻根本沒有見到天姿國色的美女。我周遊各地,無所不至,但從沒有見過像中山國的陰姬那樣漂亮的女子。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仙女下凡,她的豔麗用言語簡直不能描畫。她的容貌姿色實在超出一般的美女,至於說她的眉眼、鼻子、額頭、臉蛋、額角,那真是帝王之後,絕不是諸侯的嬪妃。”趙王的心被說動了,高興地說:“我希望能得到她,怎麼樣?”司馬憙說:“我私底下看她那麼漂亮,嘴裏就不知不覺地說出來了。您如果要想得到她,這可不是我敢隨便說的,希望大王不要泄露出去。”

司馬憙告辭而去,回來向中山君報告說:“趙王不是個賢明的君主。他不喜歡道德,卻追求淫聲美色;不喜歡仁義,卻追求勇武。我聽說他竟然還想得到陰姬哩。”中山君聽後臉色大變,很不高興。司馬憙接著說道:“趙國是個強國,他要得到陰姬的心思是肯定的了。大王如果不答應,那麼國家就危險了;如果把陰姬給了他。那麼就會被諸侯恥笑。”中山君說:“那該怎麼辦好呢?”司馬憙說:“大王立陰姬為後,以此斷了趙王的念頭。世上還沒有要人王後的道理。即使他想來要,鄰國也不會答應。”中山君於是立陰姬為王後,趙王也就沒有再提娶陰姬的事了。

中山君饗都士

【原文】

中山君饗①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②,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嚐餓且死,君下壺飧③餌之。臣父且④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注釋】

①饗:宴請。

②遍:涉及到、到達。

③飧:飯、熟食。

④且:將要。

【譯文】

中山國君宴請國都裏的名士,大夫司馬子期也在被宴請之列。由於分羊羹時沒有分給他,司馬子期一生氣便投奔到楚國去了,還勸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被迫逃亡,有兩個人提著戈跟在他身後。中山君回頭對這兩個人說:“你們是幹什麼的?”兩人回答說:“我們的父親有一次餓得快要死了,您賞給一壺熟食給他吃。他臨死時說:‘中山國如果有了危難,你們一定要為它而死。’所以特來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長歎,說:“給人施與不在多少,在於正當人家困難的時候;與人仇怨不在深淺,在於是否傷了人家的心。我因為一杯羊羹亡國,因為一壺熟食得到兩個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