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的遺傳存在意義,不僅指個體從上一代獲取可被誘發遺傳信息承載的價值,還包括將當前自主性遺傳給下一代信息的進化延續性價值。
——作者
1、主題一句話行為機製如何得以遺傳?並不是“人格特征行為”的直接複製再現,而是“行為特征的信使”,是某種未來行為的可能傾向。個體的當前人格行為特征是在繼承的遺傳信息的基礎上,經曆當前生存體驗磨礪而成的。我們繼承父輩的財富,不僅是父母成就的光環,還有我們賴以發展的自我機製。
【人們認為,通過基因,父母不僅會把像眼睛的顏色、身高等身體特點遺傳給孩子。而且,孩子的人格特點也將是他們父母人格特點的重新組合。】。
——人格科學人類的遺傳過程本身不是靜態的複製過程,是上代雌、雄體承載兩種信息基因競爭選擇的最後結果。生物遺傳的是構造或者結構的信息——信使,生物構造信息決定了生物生存機製發生發展的可能及傾向。再進一步說,人格的遺傳是通過神經係統機製的結構模式保留延續下來的,是憑借指導腦神經發展的基因完成的。科學對基因的認知成果讓我們相信,我們今天身心存在特征,在基因裏都有對應的管理“信使”。
2、主題一句話遺傳率的提出是我們認知探索人類自我存在的一個誤區,我們身心特征表現都是在繼承遺傳結構上的當前適應性變異,遺傳率百分之百,變異率百分之百,遺傳和組合再生的變異是一個整體。
【遺傳率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值,一旦你認識你身上什麼東西是遺傳的,你可做很大的努力。】。
——漢斯·艾森克可以說,個體的遺傳率百分之百,也就是身心的所有,都是在遺傳的基礎上經曆現世的變異而來的。變異是對遺傳的變異,遺傳和變異完全的融合,對於一個個體是不分彼此的,如此遺傳率的提出沒有實際的應用意義。有遺傳率那就該有變異率了。
3、主題一句話實驗的簡單化和心理行為的及其複雜化,是現在的心理學實驗結果僅能作為參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研究者用臨界值來解釋這些結果。(Davidson&Tomarken,1989)大腦右半球活動水平高的人隻需很小的消極事件就可以引發恐懼或沮喪的情緒。一個小小的失望或在言談中的一點直率的評價就足以把這些推到體驗消極情緒狀態的臨界點。而那些不具備這麼高的消極情緒活動水平的人,需要更大、更嚴峻的挫折才使他們出現消極情緒。另一方麵,大腦左半球活動水平高的人,隻需很小的高興事就能引起快樂。】。
——人格科學這一研究結果,也是遺傳的神經機製狀態及生理性活動特征,和當前人格特征表現相關聯的證據之一。實驗所論述的“腦活動水平”是模糊不確切的,因為大腦機製的分工十分精細,不是“左右腦的活動水平高低”可以說得清楚的。而且,臨界點的提法比較刻板,不如繼續沿用引起心理行為的根本“敏感度、受體”合並而成的“感受性”概念,會更加易於理解和說明心理行為發生的狀態。
4、主題一句話我們不能否認種族差異的生物性原因,但可以確認已有的種族差異存在生物性表現差異。
【這些心理學者對這些不確切的和錯誤的解釋很敏感。比如,過去曾有一些人逆曆史潮流,堅持認為種族差異或性別差異是由生物因素而非文化因素造成的。】。
——人格科學種族差異或性別差異是個體或群體於一定獨特生存環境交互作用下,生存能力機製的人體反應,文化是這些差異的象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體的差異代表著個體生存環境的差異。
5、主題一句話先天和後天相對於個體的當前狀態來說,就是“原意向”和“後導向”之間的關係。先天遺傳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經曆激烈的競爭重新組合的結果,後天的塑造不僅是外部環境的作用,更離不開自主的左右。主觀是產生自主的背景,自主的機能強弱,確定生物群體自我於生物鏈上的位置。
【但是我們生來確實有一種智力潛質,這一潛質與環境影響相結合而決定了我們成年後的智力水平。同樣,一些心理疾病具有遺傳成分(Nigg&Goldsmith,1994;Tsuang,Gilbertson,&Faraone,1991)但這也並不是說一些人生來就注定會得精神分裂症或抑鬱症,而是說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罹患某些心理疾病。】。
——人格科學可以說,個體身心所有的存在都是遺傳導向的結果,遺傳率百分百,每一身心存在因素都是來自於父體或母體的遺傳信息作用;但遺傳信息是個體構建的原始導向信息——信使(基因重組後的“現世”發育藍圖),為個體在現實環境中具體地得以表現,必須經曆客觀環境生存條件的刺激施加和個體自主能動性傾向二者共同的交互導向作用。
遺傳信息是個體得以構建的“原意向”,環境刺激及個體自主是重塑自我的“後導向”。因此,個體的存在遺傳率表現百分百,後天重塑率同樣是百分百。個體身心每一個構件(生理、行為等)的當前存在狀態,都是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因為交互作用的存在,個體身心發展的兩個百分百就合二為一。兩個百分百的存在是觀察的視角不同所致,個體的存在表現,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如同一枚硬幣的兩個麵的依存關係。比如一枚一元硬幣,不能從正麵看是一元錢、從背麵看是一元錢,我們不能說是兩元錢一樣;更難以評估拋起的一枚硬幣的正麵率占多少,背麵率占多少。
對個體的發展來說,我們不僅讚同用行為理論施加刺激予以優化個體的發展,而且還要關注針對個體先天存在的獨特性,施加合適的刺激,達到優化個體生存發展狀態的調整目的(教育培訓);同時,不能忽略對個體自主能動性因勢利導自我發展的作用價值。
自主能動性的存在體現,屬於個體身心屬性的一部分,也是伴隨生命進化相應進化的人格因素,在個體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是個體在環境中生存反應表現出的生命屬性之一。雖然環境對個體的現世存在狀態起到塑造的作用,但是,個體的發展狀態,不僅是環境刺激作用下的被動應激反應結果,更有個體能動傾向作用下的主動自主反應結果。確切地說,生命體的反應不同於非生命體的完全被動接受刺激反應,其他低級生命的自主能動反應又不同於人的最大能動性的反應。生命個體行為自主反應能力不同,對自我存在、發展狀態的影響不同,是各類生命麵對同樣生存環境卻有較大生存狀態差異的關鍵性因素,是確定某一生命群體在生物鏈位置的舉足輕重的條件。
6、主題一句話遺傳的改變在當今逐漸成為可能,因此,行為的改變借助生物性的手段會越來越多。自主性屬於遺傳性征的一部分,在變異的過程中,存在機能增強和減弱兩種發展的傾向。
【多數人最終會表現出艾森克所描述的特征。由於他們遺傳了生理上的差異,所以,一個內向的人不可能像那些生來就具有較低喚醒敏感性的人一樣喜歡社會交往,也不可能讓一個外向的人喜歡安靜的、一人獨處的生活。】。
——人格科學改變的“不可能”,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說法,原因是忽略了遺傳性征的產生。遺傳信息是一代代生命相繼積累的象征,每一代個體都繼承上一代的“遺傳方式存在的信息”,同時又經曆現世“重生體驗”的身心變異。也就是說,遺傳是一個變化著的信息基因團,一些信息經曆一代代現世體驗的“認可”被以穩定的形式保存下來,一些信息還不夠穩定,容易被個體現世體驗所變異;再穩定的信息特征(穩定不是固定)也是在一代代體驗中積累的結果。因此,反過來通過一代代的體驗改變,一些穩定的信息也會逐漸被生存需要消磨淘汰,由穩定變向不穩定。對於一兩代遺傳個體相近遺傳信息表征來說,某些信息的存在穩定性較明顯,但對於數代遺傳個體來說,穩定存在的更替變化就比較明顯。如沙漠裏的流沙,今天這裏堆起了大沙包,明天在那裏堆起大沙包。沙包象征穩定的遺傳信息,在一定時間裏,他可能被越堆越大,但也可能逐漸被遺傳中每一個現世體驗的生存需要銷蝕得越來越小。遺傳性征的形成是積累結果,同樣他的退化也是積累的結果,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讓一個外向的人喜歡安靜、獨處的生活並不難,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對遺傳性征的改變就變得有更多的可能。
說到這裏,我們要回過頭來討論區別這些影響因素的目的是什麼,爭論的目的是什麼。科學隻有為人類的生存服務才有價值,心理科學同樣是這樣,服務於人,服務於人類的生存優化,如何可以有效地改善才是探討的根本意義。
效能期望源於哪裏?如何建立個體傾向性行為的期望?效能期望是自主能動性發生發展的前提之一。班杜拉提出效能期望源於個體的直接經曆學習經驗、間接模仿學習經驗和情緒喚起,另外還提到語言的說服對個體效能期望的表現影響不大。其實,這一分析中忽略了個體因遺傳獲取的個性化效能感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很多人天生征服欲極強,效能期望表現強烈。
個體自主能動性的發生發展,不是某一代個體暫時的獲得性表現,而是人類生存機製經曆長期進化曆程獲取的生存機能。因此,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強弱首先是生物性遺傳信息的開發影響作用(先天潛能),然後是環境的直接作用,也就是個體的生存直、間接學習經驗作用(後天發展)。自主能動性離不開先天潛能性和後天發展性相互整合:後天發展性,不僅僅是對個體遺傳獲得潛能簡單誘發或原版表現,還會使個體出現兩極傾向變化發展的可能,或使個體“能動性”提升增強,或者出現萎縮。能動性遺傳潛能和其他潛能的獲得途徑是一致的,來源於父母雙體遺傳信息組合的顯性原則表現。因為雙體遺傳存在顯性和隱性的性征組合競爭過程,遺傳個體會因性別等差別因素導致某些遺傳信息能否得以表現變化,所以,不能將“母子”個體的表現性征作簡單對比。
7、主題一句話如果說遺傳性征的測量,就在於對兩代三體行為特征的相關性予以測量(變化的環境是變量之一)。測量的價值不在於目前,而在於未來對基因組合分裂變異過程的控製。測量的工具是對人自我認知機能的補充。
【高爾頓最初對人類特征的遺傳特別是智能的遺傳感興趣。他堅信人類特征是遺傳下來的,而且這些特征是可以係統測量的。】。
——人格科學遺傳是以結構性物質存在表現出來的,物質因子的活動質量、結構都是遺傳信息的承載,他們的狀態決定了個體生命過程中可以獲取的生存機製的潛能狀況。生物性反應是心理活動的間接載體反映,而如表情、行為則是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映。所以,心理的測量,用諸如羅夏墨跡、問卷、談話、生物體征反應等投射測試獲取的結果,都是心理活動的間接反映,隻有對表情和行為的解讀才是心理活動的直接反映。
對心理活動的把握或者測量,人本身就是最優良的“測量工具”,其他人造的工具比起人的“閱人”能力都存在先天的不足。當然,工具有工具的優越,是對人機能的有效補充,強調人的識別測量機能並不是否定借助工具的效能,而是反對一種絕對推崇的觀念:或推崇於人、或推崇於工具。
8、主題一句話生本能屬於主觀元本能之一,死本能屬於客觀元本能之一,二者統屬於一切事物都存在的元本能——運動本能。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行為受一種他稱為本能的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這種強大的內部力量可以譯為驅力或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本能分為兩大類:生或性的本能,一般指利比多;死與攻擊的本能,稱為塔那托斯(Thanatoo,希臘神話中的死神)。弗洛伊德最初認為這兩種力量相互對立,後來又認為這二者是相互交融的,這使我們的許多行為同時與性欲和攻擊性動機交織在一起。】。
——人格科學個體為了保持自我存在,就有為了滿足自我存在的需要,需要產生個體行動的驅力,驅力支配身心機製,從而表現出“目標傾向行為”,這就是生存行為。
個體為滿足自我存在始終需要的動力也就是生本能,生就是生存,本能就是生命“自始(本)至終(一直)”存在的驅動力。本能的概念強調的是行為驅力的來源,是為了解釋現在行為特征的認知需要。這一概念好像無意忽略某一本能驅力未來存在的趨勢和狀態,但恰是因為這一忽略,體現了人類對“本能”未來發展存在趨勢的認知是不確定的,簡單地說,本能可能會“自始至終”,也可能“到此為止”,“本”隻說明“來自生命起始”行為現象存在的意義。
保持自我存在的生本能屬於主觀元本能,與之相對應的毀滅自我存在的死本能則屬於客觀元本能。元既是根源,又是集合。主觀元本能就是源於主觀產生的所有行為本能集合,客觀元本能則是源於客觀存在的所有行為需要本能集合。
所謂的主觀元本能是指個體自主產生為了保障自我存在行為需要的動力,保障自我生命機製最基本或最低行為需要的動力則是生本能,而其餘那些目標傾向於維護和優化生存的則是生本能的延伸,統屬於主觀元本能。主觀元本能也就是有利於自我存在的行為需要動力,客觀元本能也就是不利於自我存在的行為需要動力。
所謂的客觀元本能是指所有生命個體必然趨向機製“衰退”的自然力量,包含生命個體生存機製的“自然”退化和環境給予個體傷害性刺激引起的個體生存機製“被動”退化的力量,這兩者都是難以為我們主觀意誌所轉移、客觀存在的“毀滅”力量。這些傷害生命存在機製的力量都是客觀元本能的體現,其中直接危及生命機製存在與否的動力就是“死本能”,其餘那些傾向於退化和傷害生存的則是客觀元本能的延伸。
對於本能的認知,我們通常會有把本能都認為是“個體自主需要”的誤解。但生命發展與消亡的經曆在向我們說明,沒有任何一個生命最基本的期望不是保障自我存在的,沒有一個生命個體期望自己走向毀滅;如果個體選擇了自我生的毀滅,那也不是自己的根本期望。也就是說,我們生命主觀上的本能需要都是源於利於自我生存的,而那些不利於我們生存的力量來源於客觀,是自然存在的“毀滅本能”,不是我們自主需要、自願選擇的“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此消彼長,生本能強大,個體的死本能就弱小,反之亦然,任何生命都遵循這一存在發展的規律。至於客觀毀滅力量為何會存在,一方麵來源於生命生存環境生存競爭的威脅:比如生命存在的競爭,雖然自我生命沒有傷害自我的意願,但為了自我生存,會毫無選擇地將死本能施加於外界或其他生命。至於如何理解遺傳給予生命機製的意義,我們隻能推測:生命機製的“永存”一方麵靠機體機製的原體再生,另一方麵就是“種子般”遺傳的另體再生;我們也相信,“種子般遺傳的再生”,會有獲取更多的更新和變異強大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