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能和攻擊本能都屬於生命個體主觀元本能之一。
生命體征的存在是以能否自主運動為標誌的,生命的自主運動存在狀態就是區分生本能和死本能是否存在的標誌。因此,我們可以把運動作為生、死兩種本能的結合整體,也就是運動本能。不僅是對於生命的個體,對於非生命的個體,時刻存在個體的存在保持和存在銷蝕的“矛盾行為”運動狀態。大到人、星球的行為,小到細胞、電子的運轉,無不在運動,至於是生存的還是消亡運動各有所屬。運動本能之於人還有其特殊的表現,如滿足口腹之欲,飲食需要運動;滿足腿腳靈活武藝高強,四肢需要運動;皮膚細胞保持敏感度,需要接受刺激的運動;滿足欲望需要運動,欲望滿足了又有新的需要的運動。運動是一個中性的元本能,涵蓋主觀和客觀世界一切存在狀態的發生發展乃至消亡的根源——運動本能。
9、主題一句話心理機製根據活動的方式可以分為壓抑機製和興奮機製,根據行為產生施加刺激的主體特征可以分為防禦機製和控製機製。
【弗洛伊德把壓抑稱作“整個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1914/1963)。顯然它是最重要的防禦機製。壓抑是一種積極的努力,自我通過這種努力,把那些威脅著他的東西排除在意識之外,或使這些東西不能接近意識。】。
——人格科學抑製的表現在很多層麵上形式各不相同。在神經細胞層麵,表現為神經細胞的興奮(疏泄)與抑製,在心理活動層麵表現為情感、認知、行為決策的壓抑和興奮。人的行為,可以用陰陽兩種傾向予以概括,也就是抑製與興奮的不同表述,這一點中國諸子已有論述。
10、主題一句話生命神經係統遵循能量消耗最小化的簡約經濟的活動方式,這一方式使相似刺激反應的模式信息得以合並;對同一事物的認知是多種感官信息的融合,這使不相關信息建立新的關聯關係;形似信息的合並、不同感官信息因同一事物而建立的關聯,兩種關聯活動共同作用,導致刺激反應的關聯性活動,產生了想象、遷移、錯覺等心理行為現象。
【弗洛伊德認為許多不合理的害怕和恐懼都隻是象征性替代。例如,弗洛伊德的一位患者的兒子害怕馬。他推測,這個孩子是用對馬的害怕替代了對父親的害怕。】。
——人格科學一種神經衝動模式的誘發,往往因為刺激的相似性,雖然施加刺激的情境有所差異。這也正是神經係統機製的活動方式表現,稱之為“相關聯”活動機製,通常表現為行為的遷移現象。遷移的效果會有兩種功利傾向,如有利於人的學習中的遷移觸類旁通的能力反應,如不利於人的學習中的遷移混淆的發生。
我們認同心理活動機製有兩種方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也正是這兩種心理活動加工方式的存在,使人類的認知具有了自主想象的空間。行為的發生首先遵循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刺激施加於神經係統下級區域,經逐級加工傳遞到高級神經活動區域,同時產生活動的記憶儲存,高級神經係統活動產生決策,指導行為活動的軌跡。因為記憶的存在,使神經係統下級區域因接受刺激的相似性產生反應的模式,從而實現神經係統加工機製中簡省耗費節約能源的經濟活動需要;因為記憶的存在,神經係統高級區域大量的信息資源及行為活動模式素材,使神經係統高級區域具備資源重組、模式融合、心理行為自動化的功能,也就是借助記憶進行無限可能的心理行為活動——認知、思維、想象據此而生。沒有記憶機製的存在,我們生命永遠隻會簡單的應激反應,不會有思維想象的素材和創造的機會,也不會有自我主觀性的表達,也不會有所謂自上而下的心理行為加工機製存在。
錯覺和移情都是身心行為模式遷移的表現,也是由相似刺激引起的神經係統活動關聯性反應。很多不同情境、不同事物刺激於個體神經係統,因為這些事物具備相類似的刺激特征,使神經係統把這類刺激產生的反應模式歸屬於同一類,並因管理簡約耗費資源最小化活動需要,神經活動將同類的信息合並、歸類管理,從而在自上而下神經活動加工機製中,個體心理行為在調用儲備資源時產生相關信息聯動的狀況。舉一個我們認為是錯覺的例子:色彩給予我們的冷暖感受。冷暖是溫度觸覺感受,卻能產生於視覺感受,這就源於神經係統高級區域發生了關聯性反應:陽光和火焰長期的刺激與人類的多種感官,對陽光和火焰的感受是綜合的——視覺反應的是紅、橙、黃色等,觸覺反應的是溫暖、灼熱等,顏色和觸覺在神經係統的高級區域形成信息聯合;陽光和火焰是不同的事物,但他們存在相似的刺激因素——視覺的和觸覺的,因為刺激的類似反應必然相近,神經機製將對火的熱感受和對太陽的熱感受合並在一起,對二者的色彩感受同樣合並在一起。因此,當我們在寒冷中靠近爐火,我們會感受到太陽般的溫暖,當我們寒冬過去春光明媚時,我們會感覺到爐火的溫暖;當我們心灰意冷時,接到雪中送炭的幫助,我們同樣會產生溫暖的感受,進而會在腦海中產生陽光和火焰的意向……一種刺激會引起我們腦海中儲存的相關聯刺激反應模式的共同活動——這就是相關聯動。事物內在的特性和外在的表現在我們的認知裏通常是表裏一致的,這也是大自然造物的規律體現,如紅色給我們溫暖熱烈的感受,不僅來自於太陽和火焰,還可以來自於辣椒等給我們相關刺激的事物,這一共性普遍的存在,使我們的神經係統會出現更多關聯活動的可能存在刺激反應相關聯動性,一種刺激就會誘發多種相似行為模式的聯動反應。但是,這種相似因為情境或事物的諸多差異存在,往往會導致我們對某一特定情境下行為理解的困惑。如很多心因性病態反應和一些不合理的或者莫名其妙的行為反應。
11、主題一句話“愛”“恨”交加,情感的矛盾表現為行為的矛盾,這些行為一般為覺意識控製,愛有所指、恨得明白。但當理性認知和被壓抑的情感需要未得以完全協調時,出現行為表達的情感和內心實際情感的矛盾,稱之為反向生成機製。
【例如,一個女人總愛告訴別人她多麼的愛自己的母親,實際上她在無意識中隱藏著對母親強烈的憎恨。】。
——人格科學心理機製的反向生成表現,是某一認知傾向未能被自我情感係統接納的典型反應,是認知和情感的矛盾未得統一的反映。認知和情感是表裏相依的,認知的我是外現的(外我俗我虛我),是為了迎合世俗而建立的“我的模式”;情感的我是內隱的(內我真我實我),是滋生於內心的觀念觀點建立的“我的模式”。隻有被內心情感接納的認知才能成為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外現和內隱自我需要的一致,自我才實現真正的認知統合建構。心裏矛盾衝突因為外部需要(超我)和自我情感(本我)的接納之間的矛盾很多,反向生成的反應是這一類表現的反映之一。
12、主題一句話弗洛伊德認為治療師不要反移情,這是不可能的。移情是生物性交往的基本行為機製,“反”移情在於避免移情產生的不利因素。
【弗洛伊德提醒道,控製移情是治療過程中複雜而重要的部分,他同時提醒治療師不要反移情,即治療師把自己對他人的情感轉向病人。】。
——人格科學移情是情感的遷移,即以此及彼或以彼及此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的發生。因為情感存在穩定的模式,以至於移情行為很常見。可以移情於同類事物,可以移情於異類事物。移情的對象之所以可以轉移,一是在於移情者的支持需要,需要一個可以表達感情的對象——表達的需要使然;如孤獨的老人喜歡養花養草,像對孩子一樣地照料著花草。另外是被移情者具備誘發移情的特征因素。如谘詢治療中醫患之間會產生相互的移情現象,患者會因為不愉快的就醫經曆對新的醫生產生偏見,醫生對患者同樣;再如我們遇到一個初認識的朋友,總會對號入座,調動我們記憶中和類似人的交往模式。移情的弊端是因為移情忽略了被移情對象的差異性所帶來的不利交往結果,反移情是“剔除”移情帶來的不利因素,這樣確定“反”移情更科學有益。不僅在醫患之間存在反移情,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情感認知的空間裏,都會自然存在移情的行為,我們所關注的是移情弊端給我們帶來的麻煩,以此減少不利人際的謬誤。
13、主題一句話地球生命的體係裏有其井然有序的生物鏈,生物鏈的形成和各物種擁有的生存機製機能的水平是相對應的,物種間擁有的生存機製機能有共性的參照,也有差異的對比發現。
【針對斯金納觀點的另一種批評意見是,人比行為研究實驗室裏的動物複雜得多。行為主義者用觀察老鼠行為得到的數據來解釋人類行為的方法,是主要的批判對象。】。
——人格科學生物的生存活動機製既存在較多的共性,也存在較多的差異。雖然各種生物具有的生存活動機製機能水平不同,但它們存在相同或類似的基本生存活動模式。反之,不同物種間更有生存機製機能的差異;而且,同一物種也存在發展的機製機能變化差異,如在進化的每一個階段前後差異。
通過研究動物來推測人類的行為機製,是人類遷移機能、類比認知的智慧和人本研究方式的反映。對動物生存機製的研究,僅相當於對人類早期的生存機製及人類從遠古延續至今的一些生存機製的探索。並不能將對動物的研究結果,完全照搬於人類,也不能因為是對動物的研究,完全否定人類生存機製原始成分的存在,或否定人類生存機能和其他動物生存機能的密切關聯。而且,人類所擁有的很多較原始的生存機製機能,在人類現今的生活中仍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縱觀生命世界生物所具有的生存機製狀態,經過對比可以推論,人與其他動物的生存機製差異、同類生物的差異(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生物個體擁有的“自主能動性水平”——人類的自主能動性水平在地球生命裏表現最突出,人類在控製著地球生命的環境。人類有曾經的無知,把地球看做宇宙的中心;也曾經因為無知,把自己看做本質上脫離動物世界的萬物之靈。
14、主題一句話人類個體由潛意識自我向覺意識自我進化,人類群體同樣也在經曆著由“群體潛意識自我”向“群體覺意識自我”進化的曆程。當個體自我服從於國家自我需要,國家自我服從於人類自我需要對抗人類生存危機的時候,“人類覺意識自我”就開始存在。同時,這也是人類進步獲得新的理性層次的標誌。人類還處於由“潛意識人類自我”到“覺意識人類自我”過度的轉化進程中(人類自我是群體自我,不同於個體自我,個體自我已進入覺意識自我的生存狀態)——換種說法,人類群體的動物性仍占據左右社會人的行為發生發展的重要地位,人類社會凸顯的、較穩定的理性、規則化行為表現仍然相對微弱;關鍵是人類群體化自我行為比較單薄,表現在國家自我之間缺乏有效地良性協作,麵對危及人類生存的自然威脅仍然是“無動於衷”或者“熟視無睹”;即使國家主體間有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類似的自我保存意識,但是很多國家仍然以國家自我生存的需要為準則,放棄人類自我生存的利益;當人類生存的危機意識能為絕大多數人或者大多數國家的覺意識核心,才會產生“人類群體性自我”的覺意識;而當前,人類文明的層次決定人類還處在“蒙昧群體自我”階段,缺乏群體性危機反應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理性和非理性是我們生存機製水平的一個反映,理性化程度較高的人生存機製機能表現強、生存狀態良好,反之則處於生存的弱勢。理性化集中體現在人的“自主能動性”行為之中,理性是通過自主能動克服人類被動順從的弱點而逐漸萌生出來優異生存機能得以表現的。
我們所說的人類行為,主要指人際間的行為,多為情感所製約,表現出更多的生物原始性生存機製;人類還擁有非人際行為,在這些行為中,理性製約通常可以占主導地位,情感處於次要地位,如人類發展的很多製造技能,充分展現了人類理性行為的智慧魅力。當然,強調情感對理性的製約並不是否定情感的理性——理性對情感的管理,而且“情商”高的人(不是濫情的人)於人相處易於融洽,會產生良好的生存狀態,情商使用的理性、得當是生存機製高層次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存機製的非理性則是通過認知的謬誤、情感控製性弱、行為執行力弱等綜合表現出來的。
15、主題一句話特殊的創傷體驗或過度滿足,直接引起個體“感受性”變異,導致心理機製機能的破壞,表現為使用心理動力的各類障礙。
【在某一階段遭遇到某種特殊的創傷體驗或過度滿足,會導致耗盡或滯留大量的利比多。隨之而來的是,自我沒有足夠的能量維持正常的成人心理機能。】。
——人格科學力比多指心理動力,心理動力效能的大小是心理機製機能大小的反映。個體心理機製經曆生存體驗過程,並在體驗的過程中塑造個體身心行為的模式。當創傷性和極端滿足性體驗作用於個體,使個體心理機製發生變異於常人的刺激反應(過與不及的原理),特別是對刺激接受的敏感度和接受度發生變異。敏感度的變化導致對類似刺激的反應變化,繼而引起心理機製對某種刺激的接受性變化——或者出現不適宜的極端反應,或者沒有反應。特殊的刺激產生特殊的反應,不適宜的刺激造成心理機製機能的損傷,表現出不適宜的反應,可以形象地稱之為心理動力異常。
16、主題一句話我們心理動力的激發源於各類支持性精神力量,外界的支持如父母親人的支持,朋友同事的支持等,還有一種內在支持的力量就是“分離的自己”給予自我的支持。
【患者一旦看到了自我指導訓練對解決某一問題的有效性,那麼他在解決其他問題時就會編出恰當的內心獨白。】。
——人格科學這是建立自我暗示、自我支持、自我教育的解決問題、麵對問題的策略;是利用脫離的精神自我和麵對現實問題的自我距離,建立認知導向支持的心理行為方式。簡單地說就是“自我鞭策”。
精神可以脫離自我嗎?不可以。“脫離”僅是我們想象中的感覺,是想象機製機能建立一個任意觀察自我的“視角”,這一“視角”代表觀察的自我,他的觀察角度完全是自由的,觀察的位置、遠近距離也是自由的。這個觀察的自我在意識中像一個“飄忽的幽靈”,與實際自我“完全獨立”,好像是靈魂出竅,讓我們產生“脫離”的感受。
17、主題一句話不獨催眠方式,我們已經擁有意念植入的機器。
【他們設計了一個被稱為閾下心理動力激活(Subliminal Psychodynamic Activation)的程序。讓參加實驗的人看一個速示器。他們起先看到的是黑色的、空白的屏幕,然後實驗者在屏幕上很快地閃出一個意象,時間是千分之四秒,速度非常快,使參加者不能說出他們看到的是什麼,也就是說,信息不能保留在意識中。但是,他們說,意象閃現的時間足夠使它被記錄在無意識中。如果這些研究是正確的,那麼閾下心理動力激活程序就使意象和信息留在了某些人的無意識中,而另一些人則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