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科學由此,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新的治療工具——可以代替催眠、自由聯想等意念植入的治療工具誕生了。通過心理動力激活工具,將調整型意念植入個體的潛意識中,因此產生的心理動力調節個體的心理應激能力。不僅速示器可以起到意念植入的作用,在半睡半醒之間的迷離狀態下,同樣是意念植入的最佳時機(或許對妄想症、自卑等意識症狀有較好的“手術”療效)。
18、主題一句話潛意識哺育了生命的最初,但我們的自主和理性卻需要掙脫它過分的約束,才有機會獲得自我的新生。
【另一研究中,閾下信息被用來減輕焦慮。(Orbach.Shopen-Kofman.&Mikulincer,1994)參加這一實驗的人從速示器上看到“媽媽和我一樣”的句子後,表現出較低的焦慮水平。對於因與母親分離而苦苦掙紮的人,這一信息可能為他們提供了自信。】。
——人格科學選擇植入性信息,需要注意針對性。潛意識的速示植入,原理是避開了個體自我控製的防禦係統。如同在燕雀的巢內偷偷放了一顆杜鵑的卵,孵卵的母親不具備鑒別是非的能力。
19、主題一句話把相似的信息(刺激及刺激反應模式等)歸為一類,讓相關信息得以聯合——“生命活動機製”的這種經濟簡省的方式來源於“認知的衝動”和“信息本身具備相似特征的刺激誘發”。聯係律是相關聯動產生的基礎。
【為了驗證這種假設,心理學家有時使用一種由記憶的研究者提出的稱作“聚類”的技術……很快你就寫不出來了,在這個時候,你可能想讓單子上的名字慢慢多起來。一會兒寫一個,一會兒寫一個,直到時間用完。但是,你確實可能發現鳥的名字是按照群集出現的,你可能會想到小雞,然後突然就想起了鴨子、鵝、火雞。你可能想到了鸚鵡,然後就是長尾小鸚鵡,澳大利亞玄鳳(一種鸚鵡)。在你的單子上出現這些鳥的群集或聚類的原因是在你的頭腦中,你組織和整理了這些信息。】。
——人格科學不僅記憶體現出活動的相關性,而且,大腦的神經活動、各級神經係統的活動都是以相關性活動為基本原則。
相關性活動使人類擁有遷移、對比選擇推理判斷發現等認知能力,相關性使生物活動、生物的神經活動體現節能性,消耗能量最小,實現生存活動的優化。如定式、習慣行為的優越性,學會了熟練開車,開車就可以變為“潛意識能力”,就可以實現一心多用,提升了生存機製的能力。神經係統相關性活動原則源於自然的規律:聯係律——事物是聯係發展的存在。有研究證明,每個神經細胞承載的職能相對穩定,大腦之所以可以高效處理無限的信息,是因為神經細胞的承載職責的更替、分工和隨機相關組合。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一種未知的痛覺傳來,我們大腦裏儲存相關痛覺的所有神經細胞都將活動起來,然後是進一步的分辨,一些次相關職能神經細胞的活動逐漸被排除,直至對這一痛覺的確認。如果是全新的刺激或者被淘汰的信息,一些細胞的職能將會被重新定義拷貝或者格式化。神經細胞的信息承載職能相對穩定,時間和學習等經曆會使一部分神經細胞的信息活動承載職能出現淘汰和新增的變化。
20、主題一句話行為發展需要訓練,機能發展需要刺激誘發。
【年幼兒童經曆一係列以主要的性敏感區為標誌的發展階段。兒童經曆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最後進入性器期,能進行健康的性欲發泄。】。
——人格科學早期的生物性發展需要的刺激中,口唇、肛門、生殖器、性欲等為主要的刺激接受途徑,對個體的生物性發展及相關的心理模式形成起到重要影響作用。
個體從出生到發育成熟,接受的刺激是由內部生物性發展需要為主到認知情感精神發展性需要為主流轉變的。對於生命個體——人來說,生物性發展需要的刺激是心理或者精神係統發展結構的沉澱和基礎,也是整個意識結構的最底層,認知情感發展性需要是意識係統發展結構的主體和高層建築。
弗洛伊德先生認識到,個體發展中生物性刺激(幼年觸覺愛撫的需要)對發展個體心理係統的影響,但也相對忽略了無形的視、聽信號對神經係統(意識)形成的重要刺激作用。
21、主題一句話成年是一個人完全融入社會的生存時期。個體機製機能的發展表現出映射疊加的特征。
【然而,有一些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和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
——人格科學這是對個體發展關鍵期也就是發展的時機性存在意義的描述。因為發展時機的錯失,將導致難以彌補的長期遺憾。至於關鍵期及關鍵期內的發展目標尚需探討。
從生理的角度或者生理和心理的關係角度探討,關鍵期可分為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社會期)、更年期、老年期。每個時期都在充分發展個體的各項機製機能,但有的機製處於發展關鍵期,有的處於發展準備期,還有的處於已發展期。
具體機製機能項目有待細化確認。但有一個規律,在成年中表現出來不能為自己理解、不能為自己左右的個體行為傾向,多是在前期階段發展的結果,表現為一種行為機製機能映射疊加的模式:機能前期發展狀態映射到隔後一期,前期的準備發展表現為潛意識,隔後一期為覺意識發展;所謂疊加是指個體的某一行為傾向(機製機能)從潛意識發展期向覺意識發展期發展,個體的其他行為傾向(機製機能)也在經曆著發展關鍵期。
我們通常所說的關鍵期應指的是機製機能潛意識發展期和覺意識發展期。具體模式如下。
——幼兒期。
(性取向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青春期、生理性發展顯著關鍵期)。
——童年期。
(交往傾向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社會期、自我實現發展關鍵期)。
——青春期。
(情感依戀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更年期、自我價值發展關鍵期)。
——社會期。
(社會價值取向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老年期、社會關係建立關鍵期)。
——更年期。
(生存依戀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幼兒期、人格穩定完善期)。
——老年期。
(獨立性自我的潛意識發展關鍵期,映射童年期、完全價值期)。
幼兒期映射青春期,生理性發展屬於關鍵(個體所接觸的生物性氣味的原始認同接納親近與厭惡的本能反應、神經係統的基本發育、身體的發育,特別是個體對所喜好、憎惡人情感建立的性別取向,在此時儲存於潛意識中,錯亂了就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未來選擇傾向)。
青春期映射更年期,情感穩定性發展是關鍵(情感的穩定性在青春期得以塑造,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性需求激發了情感係統的迅猛發展,情感的穩定對人格的穩定有決定性的作用)。
更年期映射幼兒期,人格穩定性是發展關鍵(更年期表現出難以自拔的自我,容易不自覺忽略外界的感受,給予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會幫助個體找到情感失落的支持和緩衝,對於人格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幼兒期、青春期、更年期三個階段都是和個體生理性發展過度緊密相關的,也是較明顯的生理性發展變化直接影響的心理波動反應期。
童年期映射社會期,社會性自我控製感發展是關鍵(有過相關的心理學實驗:獨處一室的孩子如何麵對誘惑。童年是自我存在受到限製挑戰的時期,能否在這一時期發展自我控製的所必需的主動性,能否以積極的心態麵對挑戰,對於個體的自我存在感建立起到根本的製約作用。有外向和內向的交往傾向表麵反應,有勇敢和逃避的巨大心理選擇傾向差異)。
社會期映射老年期,社會價值觀發展是關鍵(社會關係的係統建立關鍵在這一時期,社會性事業發展行為是主流,個體與社會的互動關係達到最大,個體對自我在社會存在的價值感因為事業的發展狀況逐步萌發,個體與社會的利益取舍互惠關係初步發展)。
老年期映射童年期,人生觀是發展關鍵,自有老如頑童之事實例證(老年期不僅對世界有完全的觀念,對個體自我的一生的生命也有了完全的觀念,在了解世界無限聯係發展變化本質的同時,不拋棄對自我生命有限性的認同,在全心服務於社會的同時,不抹殺享受人生的快樂)。
童年期、社會期、老年期是生理發展的穩定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
22、主題一句話早年是人格基本結構宏觀組建期,後來的人格發展,都是在這一基礎上細化、變異完成的。因此,早年人格表現的優勢和劣勢都有被未來環境無限放大的可能。
【與弗洛伊德一樣,沙利文強調早期經曆對成年人人格發展的重要意義。】。
——人格科學早期發展對人格影響的意義之所以被強調,根本在於早期屬於神經係統的宏觀構建期,這一時期的任何一點瑕疵如果未能得到及時消除,都會在神經係統成熟期得以放大。並且,人格的發展在最初(前期)表現為潛意識主導下的神經係統活動,人格的某一特征的發展不是限於某一個階段內完成,而是經曆準備發展的隱性階段和主體發展的顯性階段,所以,早期或前期的發展奠基性作用更顯得難以把握,被給予更多的重視。
23、主題一句話動機需要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人格的表達一般不是容易變化的,對於每一個個體的人格發展狀態,都存在穩定的延續性。
【行為在沒有了這種動機之後卻仍然持續下去。奧爾波特認為,人們經常把成年人的某種行為追溯到他的人生早期,但成年人的行為與早期行為並不一定出於同樣的動機。】。
——人格科學對個體早期行為及社會關係狀態的考察,是因為人格的發展同自然事物的發展是一樣遵循“聯係的、發展變化”規律,探討曾經的經曆,是探討過去的體驗對今天身心行為的影響作用,以整體一生的觀點理解個體的現在,避免割裂地看待個體,也是更好地理解個體的捷徑(以彼至此)。個體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有更多的自我能量參與自我生存的過程。
24、主題一句話食性對人格發展塑造的影響食性的形成不是一代之功,但在一代生存過程中,食性選擇的差異會產生明顯的人格變異。最好的實例就是僧侶清心寡欲的生活:在他們的戒律中,之所以不允許吃肉、喝酒,並非僅是為了慈悲不殺生,還在於這樣的食性控製對他們的心性控製更為便利,不至於因為飲酒亂性,不至於因為食肉堆積無法釋懷體內的能量和激素,以馴養“自己的身體”,“修煉”自我不羈的心性。生物的“性格”和食性密不可分的,從各類生物今天所具備的特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規律:草食性動物多是溫馴的性格,肉食性動物多是凶悍的性格,雜食性動物性格複合。當然,這些性格僅是普遍的表現,我們知道在特殊的情境下兔子也要咬人,獅子也有乖巧的時候。
25、主題一句話人格的“重生”
【人格至少部分是生物遺傳差異的結果。】。
——人格科學對先天和後天作用人格的認知,人們還停留在單一決定論的立場或者百分率的提法。到現在我們應該明確,遺傳提供的信息包含生理的結構構建信息和心理機製形成的構建信息等多方麵,基因遺傳存在的意義僅表現為個體潛在發展提供了機製的可能;後天生存條件下的存在過程,也就是“當前生存過程”,意味著對個體潛能的挖掘和身心機能延伸的變異性發展。
哲學聯係定律表明,生命個體的現在,是在過去存在的基礎上構建的;哲學變化律表明,生命個體秉承過去,並在當前發展新生的自我。每一當前個體相對於“上代”都是現世的重生。
26、主題一句話自我存在產生控製的需要自主控製(控製自我言行、控製環境等)是自我存在感的原始需要(自我生存是行為機製的根本目標,統屬自我存在;競爭、控製是生命的本性,人類仍然表現更多的本能防禦性行為,機製機能的進化尚處於生物性自我存在維持的低層次)。
27、主題一句話實現行為目標欲望的強度、行為進程給予行為目標確定性的影響、主體行為執行的毅力和韌性,都是產生行為被阻斷情緒困擾反應的影響因素。行為延伸過程中被阻斷將引起機體情緒的困擾性綜合反應,簡稱為“阻斷反應”。阻斷是對個體需要或欲望的抑製。行為目標隨著行為效能的積累而逐漸被強化,阻斷發生在需要得以滿足行為過程的不同階段,個體產生的被阻斷性反應不同。
行為目標萌生,但行為尚未發生,目標行為已成為不可能,此時目標行為被阻斷產生的阻斷困擾最小。任何行為目標都存在客觀不確定性,確定性隨著行為發生發展的深度而得以增強,確定性會進一步增強個體延伸該行為的動力。行為發生之前被阻斷,行為目標的不確定性最大,且主體沒有浪費資源投入,主體因此而來的情緒困擾強度最低。
當欲望行為已經發生,如果此時被阻斷,個體會因此產生較強的情緒困擾。首先是實施行為的欲望強度,欲望越強大產生的阻斷困擾就越強大,阻斷困擾強度和行為欲望強度成正相關;其次是行為發展的階段影響。如果行為的階段性發展是個體欲望得以強化的原因(隨著行為的進程,好像是實現目標的希望越來越大越來越明朗……),此時行為被阻斷,將比行為發展不是個體欲望強化原因的階段產生的困擾要強。如功虧一簣的行為阻斷情結表現較強。
行為實施者的目標欲望越強大,行為進程使行為目標越確定,被阻斷產生的情緒困擾程度就越強,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行為阻斷情結”。不同的個體對行為目標的態度不同,阻斷性困擾的產生程度也不相同。執著的人容易產生較強的行為阻斷困擾,隨遇而安的人產生的阻斷困擾則相對較弱。
一件事被阻斷、人生被阻斷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