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人格論——社會章(1 / 3)

1、主題一句話心理學中有關男女認識的定位是社會化的人格表達,生理學中男女分為男性和女性。

【女性原始意象(阿尼瑪,anima)指男性具有女性的一麵,男性原始意象(阿尼瑪斯,animas)指女性具有男性的一麵。不管一個男性化的女人多麼不願意承認,但她的內心深處是女性的。每一個女性化的婦女在內心深處都是男性化的自我……】。

——人格科學男性化、女性化都是社會化的概念部分,是人們社會認知傾向的一種典型反應。雖然個體從一出生,就接受社會化的塑造,但是,社會個體的生物性本質,並不能因為社會化的簡單標準而有完全的一致化轉變,男性生理特征不會自然變成女性,男人還是男人,女人還是女人。男性化和女性化本身僅是一種行為傾向性的反應,而且,並沒有任何一種氣質特點是某一性別專有的,如男人有莽漢,女人有獅吼。因此,既然是一種傾向,也就是說個體的特質表現,某些方麵傾向於男性普遍的特征或女性普遍的特征。但個體表現出來的典型特征不一定和社會化的性別標準相符合,如女性表現出果敢、衝動,男性表現出扭捏、猶豫;男人愛女性化裝扮;女人愛男性化裝扮等。這裏既有生理特質成分的影響作用,也有認知形成的影響作用。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社會認知後的概念產物,並沒有一個也不會有一個確定的標準,僅是一個普遍的社會觀念。

對社會人來說,男和女的區分,是人們自己的認知擴展給自己設置了認知的障礙。社會人在生活中根據普遍的感受,總結定義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概念,但卻因為對個性化個體的忽略、普遍現象的完全擴大化,產生認知的矛盾,用普遍的傾向衡量所有的個體,必然產生錯誤認知觀念。實質是,男人、女人和男性化、女性化是兩個不同內涵的概念。男女的分辨有兩種角度,一種是“是非”標準,即根據生理性別劃分為男性和女性;另一種是“傾向”標準,即不管生理性別如何,根據個體性格特質行為表現出的突出特征與社會化性別傾向的對比的劃分,即將社會人劃分為男性化人和女性化人。對於社會作用來說,不同的劃分標準其社會意義不同:根據生理標準劃分,更多的是服務於社會倫理文明道德的要求,如廁所的區分;根據性格特質劃分更多的是服務於個體的社會價值作用的需要,如任務的分配與完成,有的需要女性化的個體,有的需要男性化的個體,以便更能順利完成相關任務。

男性和女性是可以截然區分的,但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不可以截然區分的,任何一個社會化個體,都同時具備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如女性更多表現出溫柔體貼,男性也有;男性更多表現出剛毅果敢,女性也有。因此,對於每一個社會人,同時具備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質是客觀存在的,否則刻意地塑造某一性別化,就是失去特質平衡性、極端特質特征的社會化強迫變態人。

2、主題一句話男性化和女性化有其積極的社會分工意義,但也存在應用的弊端,如“假男人”和“假女人”的“汙名”。

【例如,一些研究者描述到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都好像擁有一個穩定的性別圖示。(Bem.1981)可是,其他研究者發現,把他們分成兩種類型的人更有用。這些心理學家提出,性別定型的男人擁有一個穩定的男性化圖示,性別定型的女人擁有一個穩定的女性化圖示。(Markus,Crane,Bernstein,&Siladi.1982;Payne,Connor,&Colletti,1987)有實驗支持這一模型。在一項研究中,男性化者有準備地回憶起了男性化的單詞,而不是女性化的單詞;女性化者正好與此相反。(Markus et al.1982)但是,有些心理學家提出第三種方法。他們質疑說,對“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描述是否集合了所有關於性別的行為。(Edwards&Spence.1987;Spence.1985)】。

——人格科學性別化圖式是認知模式的一種,至於如何按照一定的性別標準將所有人組成的整體分類,分為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無性化等,我們首先要考慮研究的價值,是否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或者說社會生活的需要,否則就是自問自答式的無意義探究。

對於性別化研究的價值,充其量僅是從一個角度對人類社會化塑成人格行為的理解,使社會化服務更適於個體的性別傾向需要(這種需要也是暫時的)。但性別社會化的片麵強調卻帶來人格的“汙名”,如“假女人”等。客觀上,每一個個體並不缺失人格係統的任何維度,都具備所有人格維度的表現特征,差異在於核心維度的不同、同一人格維度的不同傾向表現。個體人格特征(如性別社會化)所處每一人格維度的位置並不能因為生殖性別的差異予以決定,而是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決定因素,如非指導性別的生物遺傳信息、環境刺激、主體的能動性等。因此,過多的研究性別化問題是個有失偏頗的研究方向。每一個個體都以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活動,既然已作為模式是因為具有穩定性,而穩定不是固定,生命的屬性是活動變化,有淘汰有更新,每個個體的性別社會化都是一個獨立自適應的變化延續過稱。因此,通過帶有汙名效應的性別角度將人類的群體予以分類、將個體給以性別的人格標簽固定是不合適的,也沒有必要。

3、主題一句話任何社會化的事物都是有其意圖,總是代表這一部分人的某些需要,男性化和女性化也不例外。如封建社會對女人“三從四德”的要求,是為了滿足男人控製性社會地位的需要。

【性別定型者更可能根據有關性別的線索進行信息加工,然而這種加工傾向對其行為的作用可能會受到環境的局限。】。

——人格科學我們可以提問:什麼樣的人是性別定型者?以什麼標準?有無可以確定的標準?為了什麼給予性別定型?研究者已經發現,“這種加工傾向在生存活動中表現出局限和不適”。所謂的性別定型完全是“硬造”概念,也沒有太多社會化應用的價值,是人類對生殖性別社會認知泛化的一個暫時的表現。隻有在特殊情境中,我們才會這樣思考,“我是男人,我必須怎樣”“我是女人必須怎樣”。

4、主題一句話尊重人類行為發展過程中的生物性限製,男性化和女性化是人類社會化生存需要某個階段的產物。

【按照性別圖示理論(Bem,1979,1981,1985,1987),那些具有很強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人是性別定型了的,也就是說,這些人比大多數人更可能按照性別來認知、評價和組織……】。

——人格科學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表述觀點的牽強:“那些具有很強的……是性別定型……”我們可以反問,是誰來定型?什麼需要定型?定型的根據和意義是什麼?性別化(不同於生殖性別的區分)的區分源於社會發展階段生產力特征因素的界定,和生產方式相關,確切地說,和生存需要密切相關相適應。男人和女人在生殖係統,也就是生物特征上有所差異,必然導致人格的傾向差異。但並不因此使某一性別個體缺失了某一人格維度的特征表現,也並不是性別差異決定了個體人格維度的差異,而是生殖性別差異對個體行為表現傾向在某一人格維度上的位置會產生影響。

生殖性別差異是遺傳過程的偶然結果,本身是雙性綜合的結果,身心擁有的特征是雙性性征的重新融合。因此,生物性性別差異的遺傳獲得影響、生存環境的標簽塑造是個體產生社會化性別傾向的表現特征。很強的性別化個體僅是群體裏的少數極端,但我們不能說十分男人的男人沒有溫柔的時候、十分女人的女人沒有強悍的時候。

生殖的性別差異是生物性的存在,衍生出生存社會化需要的人格性別化差異(性別化屬於人格範疇)。隨著人類的進化,人類理性的發展,人類的生存機製將逐漸發展得更協調,生物性的性別差異和人格的性別差異將縮小矛盾,規範道德的發展將越來越有利於人類最優化生存的需要:同性戀是個體自由的選擇,變性僅是普通的商業行為,感情結合會更加融洽自然或自由(自由是對今天受約束的人類感情行為而言,自然是對未來感情關係的存在狀態的描述)。人類理智的發展,不在於完全脫離生物性約束(手腳受傷了,不是把它砍掉,而是好好地善待醫治,使康複的手腳為自由的身心服務),是尊重生物性影響的存在,尊重個人的選擇,以最優化生存為目的(仍然是因勢利導的中庸之道:因自我生物性存在之勢,為自我生存優化的向導)——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的標簽或者其汙名性的存在必被很快淘汰,人類需要的是有利於人類社會化生存需要的人格維度特征,不在於“為性別化而性別化”。

5、主題一句話對異性喜歡的因素是將社會化生存需求標準和生物性需求標準混合在一起形成的,至於哪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多一些或少一些,他人難以分辨,任何選擇都符合個體的自我需要。

【另外,男女在尋找未來伴侶時所喜歡的特點已經超出了我們從祖先那裏遺傳來的天性,野生動物的基本需求與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人類的需求已經大相徑庭。比如,許多女性喜歡一個肯花時間陪伴自己的男友,而不是一個傾盡心力於事業,一心往上爬的男性。】。

——人格科學誰能否認,男性化和女性化從人類生命一開始就已經“潛伏著”,是隨著對自我生殖性別的認知而逐漸發生的。男性和女性的認知也是由原始潛意識狀態到自我覺意識狀態發展的,由不分男女發展到“男女授受不親”的極端化表現,男女社會關係的約束都是後來社會規範的衍生。因此,異性選擇的第一條永遠是性本身生物性吸引因素,其次是社會化生存競爭的吸引因素。如果美貌是生物性吸引,那麼美德就是社會性吸引。而男性化和女性化個體的行為表現特征,則屬於性別社會化吸引的人格魅力範疇。

6、主題一句話生產勞動方式塑造人類不同社會時期性別社會化的分工角色,生存的能力決定了社會存在的人際關係模式,決定了性別的社會化角色的內涵,決定了個體的社會地位。

【這些研究結果並不意味著男孩僅僅模仿男性榜樣,女孩隻模仿女性榜樣。相反,兒童首先會注意到某種特定的行為通常更多地表現在某種性別的人的身上。(Bussey&Bandura,1984Perry.&Bussey 1979)男孩女孩都會發現,男人更多地幹技術性的工作,女人很少幹。需要安裝設備時,父親往往要挺身而出。所有的汽車修理工好像都是男人。】。

——人格科學男性化和女性化的社會化塑造,首先是由生存中生產勞動方式對男人女人生物性體能體力特點的需要決定的。生產勞動是財富和生存延續的根本,男人擁有自然賜予的體力,使男人擁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勞動及延伸的生存保護的角色;女人是生殖承載的身體,使女人擁有相適應的養育細致體貼及延伸的生存看護者的角色。生產勞動方式塑造人類不同社會時期性別社會化的分工角色,母係社會,女人創造了生存延續的生產資料的主體,女人是社會的主體,父係社會相反。未來的社會發展,女人不再是人類的唯一延續承載體,現代工具的使用、人力勞動的縮減,也使男人堅強的體魄退出生存所需的力量創造的主體地位,未來社會男女角色的可能會是另一番情景。

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塑造還體現在社會文化的塑造上,可想而知,每一種社會文化,都是當時生產活動決定的社會關係的反映表達。物質基礎總是決定上層建築的傾向,以此類推,在以往的母係社會,男人的社會地位該是多麼窘迫。歸根結底,是生存的能力決定了社會存在的人際關係模式,決定了性別的社會化角色的內涵,決定了個體的社會地位。

7、主題一句話男性和女性可以截然分清,但男性化和女性化不是截然對立的。

【貝姆還反對適應良好的人是性別角色與性別類型相匹配的人。相反,她認為適應最好的人是同時具備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把這稱作雙性化。貝姆認為,隻有男性特征或隻有女性特征的人缺乏適應能力。】。

——人格科學男性化和女性化或者雙性化,都是個體適應社會、適應自我需求的結果,不是我們所指定哪一種好就選擇哪一種,是多數個體的共性選擇形成了社會選擇的傾向。男性和女性是自然生殖性征的選擇,完全是遺傳的需要;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塑造是社會文化的反映,是維護社會生產關係的需要。個體自出生以來,任何性征都是潛能的方式存在,某些性征存在些許的遺傳差異,但是否能被刺激發生發展如何,取決於生存環境的條件;在相同或相類似的生存條件環境中,決定個體生存能力的是個體的遺傳性征,特別是個體的自主能動性水平。所謂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都是人為標識的結果。個體一出生,具備所有社會化的潛能性征特質,雖然某些特質的潛能大小有所差異,但每一種社會性征特質都不會缺少,至於哪一種性征特質被激發,哪一種性征特質被特別強化,哪一種性征特質被消退,都是社會化作用的結果。所謂的兩性性征是任何個體客觀存在所有特質的反映,雖然僅限於社會性別角色化描述的意義。至於貝姆將女性化和男性化特質對立,則是對性別角色社會化發生認知的模糊。事實上,並不存在為某一性征個體所特有的特質,我們至今乃至永遠都不能確定“果斷”為男人所獨有,“溫柔體貼”為女人所獨有。男性化和女性化本身就是個泛泛而在的概念,也僅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反應,不是一個能和生殖性別相一致、有明確分界的區分標準,僅是對生殖性征男女區別稱謂的借鑒衍生使用。

男性化和女性化性征的內涵不是完全對等的,社會化性征不是一個連續體上的兩個對立麵,所以,就會出現“不能因個體的男性性征不高就能推其女性性征如何”的矛盾。比如,假設個體性征特質有十種,每一種都存在連續強弱兩級的表現,社會化男性性征的內涵可能僅包含一、二、五、六、七項強極端表現,社會化女性性征可能是三、四、六、八、九、十項的強極端表現。這樣就好理解某一個體男性性征強的不一定女性性征就弱,男性和女性性征也並不都是絕對對立的特質,還有重合的部分特質。而且,男性化和女性化社會化性征雖然有通俗的標準,但對於個體來說,作為判斷依據的是一個無確定內涵的社會化性別標準,為我們所看到的僅是個體的某一項或者幾項特別突出的性征特質,我們往往就是根據我們所感受到的這一項或幾項特質來以偏概全地定義個體的男性化和女性化。

概括地說,男性化和女性化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概念。比如,一個女孩子在很多場合表現出很好的果斷特質,我們容易冠以“男性化”的描述,但我們卻忽略甚至不能理解她在“心愛的男人身邊嬌嗔”的表現。男性化和女性化是類似於儒家文化的父係文化的體現,男女社會地位的差異被蒙上了文明的虛偽,“這些所謂的文明”已成為對人類適宜自我本性發展存在的約束。我們需要的是生存的優秀品質,不是用簡單的性別化來予以區分,並難免濾除社會化性別帶來的汙名效應。社會化性別的存在有性別歧視的意義,任何個體對性別化的期望,都是對自身本性一些優秀特質的否定。

8、主題一句話自我是存在的唯一,無論如何我們都是自我的表達,超我和本我是自我表現出的兩種不同側重的傾向。

【人格劃分為伊底、自我和超我。正如我們常說的:“一部分我想做這件事,另一部分我想做別的事。”弗洛伊德認為組成人格的各部分經常發生衝突。】。

——人格科學本我是原始自我存在自發需要的表現,超我是規範道德社會存在約束需要的表現,這兩種需要相互作用後的當前需要的表現就是自我。一個社會個體的表現隻有自我存在,本我和超我僅是自我表現存在的兩種傾向,本我和超我是組成自我存在交互調和(衝突、融合)後的兩種因素或成分。三者的關係不是並列存在,而是一種存在的兩種可能傾向。

9、主題一句話本我的超我化是個體人格社會化的本質。

【弗洛伊德認為,出生時隻有一個人格結構,即伊底。這是我的自私部分,與滿足個人欲望無關。伊底采取的行為遵循快樂原則。即伊底隻與直接滿足個體需求的東西有關,不受物理的和社會的約束。當嬰兒看到想要的東西,就去夠它,無論這東西是否屬於他人或者有害。這種反射行為一直保持到成年。弗洛伊德甚至認為伊底衝動永遠存在,它們必須被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加以限製。】。

——人格科學本我的需要會持續到成年不足為怪,任何時候都存在生命身心自發的需要,生命的過程也可以說是本我需要和超我需要交互一生的過程,社會規範在變化,本我的超我化屬於社會化自然經曆非完全強迫形成過程,人生都在經曆著社會化的過程。

10、主題一句話因為本我的自我中心、超我的客觀變遷,人格的發展是始終矛盾的過程,尋得對立的協調就是自我完善。

【由於養育不當,一些孩子沒有充分建立起超我,長大成人以後,他們缺乏對偷盜和攻擊他人的內控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