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科學超我在自我行為中得以體現的過程就是本我社會化的經曆。這是個體生命經曆一生的本我與超我的鬥爭體驗。
11、主題一句話弗洛伊德的三角矛盾並不存在,是對承載“本我和超我”一對矛盾鬥爭傾向“自我”唯一實體行為狀態的偏差描述。我的存在即是自我,自我的行為可能會傾向於“本我需要”,可能會傾向於“超我需要”,自我行為是超我和本我的實體。
【好似作用於三個角上的拉力形成三角形一樣。伊底、自我、超我相互補充、相互對立。在一個健康人的身上,強大的自我不允許伊底或超我過分地掌管人格。三者的鬥爭永不停止。我們每個人意識之下的某個地方,都存在自我放縱、考慮現實性和強製執行嚴格道德準則三者之間的緊張狀態。】。
——人格科學我們常說的現實性是什麼?就是本我的存在需要和超我的社會需要鬥爭調和的最終狀態。任何時候,都不存在一個完全社會的本我或者一個脫離社會的超我。本我就代表無拘束的主觀需要,超我就代表社會化統籌個體需要所產生的約束。存在的僅是放縱和約束之間的緊張狀態。是兩維對立協調,不存在三角戀。更確切的比喻是,本我和超我是一條磁力線的南北兩極,這條磁力線就是自我,某一時刻的行為就是坐落在這條磁力線上不同位置傾向的表現。
12、主題一句話哲學讓我們接近真實世界,心理學讓我們接近自我。
【我們身上多數真實的東西都不是意識,而我們意識中的多數東西都不是真實的。】。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使人類真正關注自我接近了自我,尤其是弗洛伊德學說的產生。
13、主題一句話防禦機製的提出是站立在環境施加刺激於人類的角度上看待生命存在的,生命是被動的、接納的。我們難以排除生命自主的行為成因,生命的機製包含自主控製的部分,從伴隨生命一直存在的控製自我,延伸到對環境的控製,和被動、接納相對立的是主動、控製。生命不僅是接受環境施與的刺激,同時擁有施加刺激與環境的行為客觀存在。
【幸好,自我有許多處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術。這些技術總稱為防禦機製。】。
——弗洛伊德正是本我需要和超我需要的矛盾,產生了多樣的心理現象。並且,神經係統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發展了自我活動機能,這些機能就是心理機製的體現。而不僅是防禦機製,是身心行為機製。
例:不同層次的自我控製。
每個人的快樂是建立在自己生活圈子的約束之內的,作為一個保安,他有自己不為人知的快樂,車輛的進出歸他管,他有控製的權力、控製他生活世界的權力,他會因此擁有背手而立於門旁的快感。每個人都有自己快樂的途徑和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痛苦的原因和疏解的方法。
14、主題一句話自我的三層次:“我是怎樣的”、“我能怎麼樣”、“我怎麼樣了”代表著個體的“狀態認知”、“價值評價”、“行為表現”三個方麵。
【自我圖式就是“對來源於過去經驗的自我認知上的泛化,它組織並引導著關於自我的信息加工”(Markus.1977)。你的自我圖式就是由你的行為中對你最重要的那些方麵組成的。】。
——人格科學“自我”在不同的使用環境中表示的意義不同,在生活中的自我表示個體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表現,在學術上的自我指一種獨立的生存狀態。“自我”可以分為三個層麵理解:第一,自我指“我是怎樣的”,也就是在生存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的感受評價,形象的說法是“自我圖式”;第二,自我指“我能怎麼樣”,也就是在生存活動中形成的自我控製感,形象的說法是個體對自我生存狀態的評價,我和環境的互動關係是被動的還是能動的、是順從的還是控製的;第三,自我指“我怎麼樣了”,也就是“客觀要求和主觀需求、超我和本我”協調後的最終表現結果——通過“自我”表現出的唯一行為存在,是個體存在價值的具體表現。
15、主題一句話個體關注力的大小限製了自我世界的範圍,個體自製力的發展是自我完善的標誌。
【男孩產生閹割焦慮,害怕父親發現他們的想法而閹割掉他們的陰莖。如果男孩看到姐姐的外陰,他會認為這種命運已經降臨到她的頭上。女孩看到男孩的外陰時,則會產生陰莖嫉妒。她們希望有一個陰莖,同時伴隨著一種由缺乏陰莖引起的自卑。】。
——人格科學焦慮、恐懼、嫉妒等心理的發生及發展,是建立在個體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且,所有的心理模式的形成、變化,都是圍繞個體自我的發展而衍生的。在個體一出生時,是最無助的,但也是完全自我的時期,個體在發育發展,個體關注力所能涉及的僅是狹小的自我世界,對外部的世界,僅從父母親人的麵部表情開始。這時候,世界的一切都是圍繞著“個體我存在的”(充分的本我),慢慢地,個體的視野逐漸擴展到更多的外部世界,但並不是我看即所有,而是我理解感受到的才是我的視野。
隨著個體交往能力的增加,於外界交互行為的增加,生存能力的增加,個體開始經曆環境的限製和經受社會化道德規範的製約,自我存在感、自我控製感受到威脅和抑製。個體產生失去自我的存在性慌亂(青春期慌亂的一部分)。隨著社會化程度的增加,個體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社會化的抑製(超我)。在本我和超我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個體對自我的存在感逐漸由潛意識發展到覺意識,自我不再由本我完全控製,而是由超我和本我共同作用後控製自我。
就在超我和本我的交互過程中,一切心理問題都隨之產生了。人的心理的發生發展,就是一個圍繞自我存在感變化發生發展的過程,更是本我和超我鬥爭交合的一生。心理疾病,就是本我和超我未能統合異常自我的表現結果。弗洛伊德先生對心理行為發生發展的解釋,僅是個體本我和超我交合作用眾多類像中的一個或一種可能。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存在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存在是一切行為發生的依據。
16、主題一句話遊戲是孩子們接受社會化的模擬演練。
【處於潛伏期的男孩和女孩似乎對彼此都沒有任何興趣。】。
——人格科學進入遊戲的年齡,個體就是進入了社會化競爭演習的預備場。存在,最大化的存在,主動對自己的控製、主動對世界的控製,社會化控製行為就在這一時期初露端倪。“自我”發生發展的各個階段,能否成為個體覺意識是各個階段的區別,自主性表現的方式、自主策略、自主欲望的程度也是區別之一。
17、主題一句話自我執行的監督機製屬於習慣性心理行為的一部分,是個體於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行為模式。
【精神分析過程中,治療師鼓勵病人用自由聯想的方法暫時逃避自我所執行的監督機製,我們經常摒棄令人憎惡的,看似瑣碎或愚蠢的想法,以避免受這些想法的侵擾,或犯愚蠢的錯誤。】。
——人格科學所謂自我執行的監督機製就是指超我的社會世俗規範的“習得性”自行製約。而“瑣碎、愚蠢、令人憎惡的”都是自我鬥爭的內容。
18、主題一句話“你太自我了”,這是一種習慣的錯誤說法,這裏的自我指的是“自主”。然而,自我是任何一種個體行為的存在,但是,自主明確所指為個體的“自我控製力表達”。
【他認為,自我是人格中一個相當有力的、獨立的部分,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人控製外部環境的需要。埃裏克森的人格理論被叫做自我心理學是合適的。】。
——人格科學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獨特的,也就說每個人都擁有一個獨特的人格模式,每個人的存在都是一個獨特的自我。但是,自我不代表自主。自主是通過個體維護自己的完全利益和要求表現出來的。從人格因素角度分析,自主是人格中能動控製自我生存狀態的行為表現。簡單地說,自主就是自我對自我的控製。
19、主題一句話自我認同感就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狀態的正麵評價,屬於自我存在感的良好傾向部分。自我即存在,自我感即存在感,生命的存在即自我,個體存在的狀態就是自我。對自我生存狀態的評價會產生認同和不認同,或者說滿意不滿意。我們需要認同他人,更需要認同自己,認同自己是建立良好存在感的前提。
【根據埃裏克森的觀點,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並保持認同感。他把自我認同感描述為一個複雜的內部狀態,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唯一感、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常被人濫用或錯用的自我認同危機一詞就來自埃裏克森的著作,這個詞指的是人在缺乏自我認同感時所感到的混亂和失望。】。
——人格科學自我是精神自我和身體自我的統一體。我們更多地強調精神或心理的自我,忽略身體生物性的自我。當自我指向自我的根本存在需要時,身體的自我的主導性就表現出來(生理生物性的基本需要)。自我存在是原始的需要,在自我心理存在感基礎上衍生出自我控製感和自我接納感(含認同感)。自我心理控製感是個體存在的主動、施加性感受,自我接納感是個體存在的被動、接受性感受。自我心理認同感是主體接納性感受(包括自我認可的自願接受和不希望接受的也必須接受——心靈的妥協),是自我對自我存在狀態的正麵評判。當個體無法保障自我存在時,焦慮、混亂、失望甚至絕望各類失敗消極的感受不斷萌現。有存在才有控製,有控製才有認同。自我認可、自我認同也是自我控製和自我接納相互融合的表現。
20、主題一句話價值感、安全感等的缺失都會導致存在慌亂,產生認同危機。認即認知理解,同即讚同依托。
【盡管認同危機在任何時期都有可能發生,但埃裏克森相信,在社會發生動蕩,動搖了人們生活的基礎時,更容易發生認同危機。例如,劇烈的社會變遷、戰爭威脅、政治和社會權力更迭等都會導致穩定的喪失、個人價值的改變和不確定的情緒出現。】。
——人格科學在社會環境的生存條件中,當威脅個體生存的力量比較強大時,個體自主控製感逐漸減弱,自我認同感隨之而降低。但認同感的產生依賴於個體主觀經曆的體驗,個體心理動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自我認同感的強弱。(埃裏克森先生的自我認同觀念的產生和自己的人生經曆是密切相關的)。
21、主題一句話關鍵期也是突變期,是個體某一機能在各方麵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迅速發展的表現時期。適應不再是單方麵人對自然的順從行為,還表現在環境對人類生存行為的適應。因此,適應和適應困難我們要做重新界定。
【根據埃裏克森的觀點,所有這8個階段在人一出生時就以某種形式存在了。然而,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的特定時期,如人格發展的某個轉折點、某個危機時期,其中的某一個階段就會成為最關鍵的時期。解決這些危機的方式決定了我們人格發展的方向,並影響到我們如何解決今後危機的方式。每一個階段在克服危機的方式上都帶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適應,另一個是適應困難。】。
——人格科學關鍵期的客觀存在,對社會化個體的發展影響較大,也就是個體發展的時機性需要特征。麵對環境刺激或克服危機的施加作用的方式,有兩個視角:一個是自我控製,即外界對自我的適應;另一個是自我接納,即自我對外界的適應(妥協、認可)。具體表現為控製與接納並存形成的自我存在感,形式如同超我、本我並存而成自我。
22、主題一句話完全自主就是自我完善。自主是自我存在必要的支撐,存在的價值感源於自主感和環境的支持,也是自信發生的根本。我們的身體可以孤獨,但我們的心靈不能孤獨,它需要支撐才能得以延續。
【和阿德勒不讚成溺愛孩子一樣,埃裏克森發現,父母的過度保護會阻礙這個年齡兒童的自主性的發展,如果不允許兒童進行探索,不能獲得個人控製感和對外界施加影響的認識,兒童就會產生一種羞怯和懷疑的感情。】。
——人格科學在任何階段,個體都是需要支持的自我,即既要有自己的獨立性又要有環境或外在的支持(依托於個體生命存在的情感屬性)。因此,人在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既不能給予完全的嗬護使個體失去自主,也不能給予完全的拋棄使個體厭惡社會,每一個階段都是自主發展和社會性支持相互作用的協調。如果不得協調,個體將出現社會化屬性的障礙。
個體自主的發展經曆未覺察自主(潛意識)到覺察自主(覺意識),再由理解自主、構建自主到完全自主(因為自始至終,生命個體總是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為生命活動的出發點的,自我需要是自主的本源)。未覺察自主,是本能性自我中心表征,外界一切無條件無理由的為我存在而存在;覺察自主,是覺察到自我存在的需要和條件限製的狀態,是自主的現實性得以發展萌芽的自主混沌;覺察自主的矛盾期從意識到外界對自主需求的限製開始,直到完全自主的形成。人生大部分是在覺察自主的矛盾期度過的,在這一過程中,理解自我存在價值和意義、樹立自我和世界的關係(世界觀)是覺察自主的內涵;當形成了對自我和世界的觀念,就開始了完全自主的生存活動。
在完全自主的曆程中,是自我和外界最佳的協調,自主不再受外界的限製,自我完善為外界環境提供最大的價值作用。當環境成就了個體的發展,實現自我完善的個體必將反哺環境,這就是完全自主,也是完全自我、自我完善的價值體現。正如孔子所言,“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隨心所欲、不為拘泥,而且不逾矩,完全與社會融於一體,我即社會、社會即我,我即環境、環境即我。當然,社會的進化,個體的獨特性,使自我的自主性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的開始並不能以年齡為固定的標準簡單劃分。個體能實現對自身的自主、實現在生存環境中的完全自主,這是生命能動性的價值,同時也表現出對人格能動性的依賴。
23、主題一句話我們不能選擇自我生命的開始,但可以選擇生命的今天和未來。麵對生命的瑕疵和災難,我們很難扭轉生態求得重新開始,瑕疵和災難、垂老已歸屬我們生命自我的一部分,否定現實隻有虛妄的意義,我們不僅需要接受,更需要積極的改善。
【埃裏克森寫道:“人對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將它作為不得不是這個樣子而接受的,把它作為必然的、不允許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責任這樣一個事實而接受的。”(1968)】。
——人格科學埃裏克森是這樣的,很多老人也是這樣的,在生命終結向自我的毀滅妥協。但是,類如秦始皇這樣控製感占主導地位的個體自我卻不是這樣,他們追尋長生不老,要控製生命。當然,更多地表現為與有限的生命相抗爭,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延續人類的財富,很多致力於一生科學研究的人都是這樣的個體。人對生命的看法就是對自我的看法,對生命的接受與否,就是對自我接受的與否。
24、主題一句話經曆是財富,有些挫折體驗是其中的一部分。攻擊是麵對挫折的第一反應,也是消除障礙的最簡單直接的心理反應。挫折和失敗是個體本我經曆超我馴化形成自我的必然經曆,也是自我存在控製感波動的原因。接納那些我們不能控製的一切,是對自我控製感的有效補充,也是人類進化而來理性機製作用的反映。
【當我們尋求快樂的衝動受到阻礙時,就會體驗到一種攻擊障礙物的“原始的反應”。】。
——人格科學經曆挫折行為的過程,個體自我控製感受到傷害,滋生挫折情緒。大量的挫折情緒產生挫折的心境(情感),悲觀傾向性歸因和挫折心境的未能得以及時的支持性清理,產生抑鬱。
挫折給予個體應對困難時情緒控製的學習體驗機會,對個體健康的行為模式或人格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個體會認知到,有些問題是自己可以直接控製、解決的,有些問題不是自己可以控製解決的。當遇到不是自己可以控製解決的問題時,接納、認可這一現象的存在,是對自我控製感的間接補充構建。任何情況下,個體都不能失去對自己的控製感的存在,自我控製感是建立在對自己身心行為的發展變化和外界環境中影響生存因素的控製中形成的,或者是直接的控製,或者是間接的控製——接納認可。
25、主題一句話影響自我控製感的內外因素有自我機能水平、控製的難度等。每一個為人所奮力實現的事件,都有獨特的價值,對其價值的有效占有就是控製。
【冰球手的暴力行為與他們在聯賽中的排名有關。排名第一的和排在倒數的幾位的球隊,攻擊性較小。在最靠近目標的隊員(排在第二的球隊)暴力行為最多。比賽中的一些挫折會使此隊的球手比排名第一的隊和根本無望拿到第一的隊更激怒,可能因為後麵的兩種球隊不會損失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