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人格論——綜合章(3 / 3)

47、主題一句話理想的治療效果在於施加合適的刺激,治療效果的維護及完善在於自主的喚醒。

【最後的一個批評涉及行為矯正法的影響力。一些批評者指出,有些行為矯正法的影響是短暫的,治療一結束,患者的問題行為又死灰複燃。在代幣製中這個問題尤其嚴重。(Greene,Sternberg & Lepper,1976;Levine & Fasnacht,1974)隻要能得到代幣,患者就會整理床鋪或做他們該做的事。】。

——人格科學這不僅是說明行為治療的缺憾與不足,而是所有治療效果難以持續的不足。行為治療更多地表現為針對病患行為“立竿見影”的治療方式,傾向於行為幹預式顯效改變。

行為心理學的絕對化論斷“足夠的條件下可以把一個孩子通過行為訓練成你所期望的人”,從另一方麵可以充分地說明治療的無效,是因為沒有找到更合適的幹預性刺激出現的結果。期望的反應源於相應的刺激,合適的刺激是期望反應的前提條件。從這一角度論斷行為療法的缺點,雖然行為治療的暫時性效應比較明顯,但是因為沒有施加改變個體行為穩定性反應的適宜刺激(藥物的、精神的、行為的、認知的獨立刺激或者複合刺激等),使行為治療表現出行為改善式發展的波動性不足。行為療法如能結合認知重建、情感梳理的治療方式,統籌表裏治療,療效必然會更長久。

一勞永逸的治療隻有建立在對患者自主維護機能塑成的基礎上。

行為治療的過程,或者其他方式治療的過程,治療師主導幹預的治療力量存在較明顯。脫離治療師幹預治療的過程,個體開始轉向完全自主治療,誘發患者自主支持的內部力量實現治療的目標,將治療師的主導和來訪者的自主治療能力的喚醒、養成自始至終融合在治療過程中,這才是完美的心理治療過程——也就是有效實現助人自助、實現患者的自主成長的過程。治療過程能進入谘詢師幹預處於附屬治療作用位置、患者的自主幹預處於主體存在的治療階段,類似於“代幣”機製帶來的支持發展性刺激,將轉化為個體內部自主能動性發展的需要,促使患者具備自主成長的動力,逐漸接近自主完善身心機製的健康生存目標。在身體疾病治療中,有很明確的治療過程分段表現,如治療師的充分幹預階段、康複穩定階段、保健發展階段等。而對於心理治療,這三個階段同樣也不可缺少。具體表現為:治療師幹預治療轉化階段、自主康複穩定階段、自主完善發展階段。打個比方,大樹被狂風吹倒,我們不是先嗬護它的根係,再把它扶正,而是先扶正,再固定支持,然後是養護其自立的根係。從行為治療入手,容易見效,也便於建立治療所需要的“治療互信”。

適宜治療方式的選擇和行為的發生是相對應的。行為的發生受環境、生物遺傳信息、認知決策等多方麵的影響,因此,行為的改變也並不完全依賴於個體主觀認知決策的作用,還會受到遺傳信息和環境刺激的施加而改變,也就是說,心理治療並不完全依托於患者的願望,如藥物對個體行為改變的顯著性作用。

48、主題一句話把握患者的當前狀態,找到合適的方式予以改善,就是給予患者最大的尊重。

【隻要治療師或患者認為有進步,治療就宣布成功了。其次,行為矯正對於某些人群來說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對兒童、精神病人或有嚴重情緒障礙的患者,與這樣的人討論抽象的心理分析概念,或讓他們處理那些人本主義治療師提出的問題是很困難的。】。

——人格科學這段話也是對心理治療方式療效的經驗總結:個體文化層次、人格特征等存在的差異,就要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實現心理行為的優化,並且,也並不是完全的“無限尊重無限誠實”地對待患者,而是因人而異、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綜合的心理治療方式。如同孔子教育學生中體現出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於魯莽的人警戒其三思而後行,對於優柔寡斷的人,促其敏捷果斷地行動。心理谘詢治療也是一樣,因人而異,對於極端自主的人,多施加外界挫折警示,對於嚴重缺失自主性的人,多施加自主決斷成功的激勵。

49、主題一句話天生的生存支持出自於互惠的需要。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天生有從屬和依附某一群體的需要。(Baumeister & Leary 1995)不難想象,個體間有協作的物種比無協作的物種更容易生存。】。

——人格科學生命的延續本身表現為利於生存互相支持的存在意義,新生體對母體的生存競爭力有潛在支持,母體給予新生體生存競爭力支持。基於這一自然的生命延續需要,在人類社會衍生為家庭支持和社會化支持,還有一直存在並永遠存在的“自然萬物的客觀存在性相互支持”——即生物圈的依賴支持。

所謂的“天生”,實質是伴隨人類發展進化獲取的,並有穩定表現的一切。任何一種需要、機能、結構的存在,都是建立在漫長的進化基礎之上的。每一類生命都經曆一個從無到有的曆程,從微到強的變化,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趨勢。

50、主題一句話氣質就是自我人格表達給予他人的魅力感受。聲音感覺與耳朵,光線觸覺與眼睛,所有陰於陽的感應傾向,都是從簡單習慣性行為進化複合獲得的固化表現結果,如遺傳的、天生的等等。

【研究者讚同這樣的觀點:很可能我們生來就具有形成某些特定行為類型的廣泛的傾向性。他們把這些一般行為傾向稱為氣質。氣質概念在人格理論中由來已久。奧爾波特把氣質描述為“一個個體情緒屬性的特征性現象”(1961)。如今研究者通常把氣質視為能通過多種途徑來表達,並且依據個體經驗,能發展成為不同的人格特質的行為和情緒類型。】。

——人格科學個體人格表達給予他人的綜合感受就是氣質。氣質一詞源於生活,但不一定適用於科學,特別是在心理科學概念構建體係中,一些模糊的、重複的“語言詞彙”應給予合並、歸納,以方便於科學認知發展。諸如性格和人格之類,性格從屬於人格,也隻是書麵語和俗語及應用環境的區別。如評價一個人沒有性格,是從個性角度評價;評價一個人沒有人格,是從社會道德角度評價。一般在生活中使用性格表述比較多,使用人格表述比較少,各詞語的生活使用隨著情境的需要意義不同。

51、主題一句話行為心理傾向發生的原則——感受性。一切行為人格的異常皆有感受性變化的異常存在。

【外向者比內向者對刺激更不敏感。因此外向型的人比內向型的人喝更多的咖啡而不被咖啡因擊倒。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常發現外向型的人會置身於喧鬧的社交集會中或嘈雜的人群裏,而內向型的人會尋求獨自活動,並且在聚會時喜歡待在安靜的角落。】。

——人格科學我們很容易想到“感受性”這個詞語(受體,其概念的內涵屬於感受性的一部分)。是感受性的變化引起個體感受的需要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引起選擇的傾向有所差異。感受性包含兩個方麵的意義:一方麵是對相關刺激接受的敏感度,另一方麵是對刺激感受的選擇傾向。同一刺激頻繁地作用於個體感受器,敏感度會逐漸遲鈍;個體對“自覺”不相關的事情關注度不高、熟視無睹,但隻要是和自己生活需要偶然相關的信息,也會被自己特別地注意。感受是生命現象活動的開始,是個體於生存條件、環境交互作用的發端。因此感受的差異導致身心行為明顯的差異,感受性的變化對個體的差異起到一個標尺的作用。

當然,感受性本身的變化並不是個體差異根源,而是個體差異的表象之一。個體行為表現出的差異根源在於個體感受性的變化,決定個體感受性變化的是個體(生理和心理)感受的飽和程度。生物性感受飽和狀態可用敏感度予以表征,如喜歡社交的人經常為人際關係的刺激所沐浴,社交感經常處於飽和狀態,敏感度在降低,需要更強的社交刺激。但是,當這一感受過於飽和時,個體反而會產生社交疲勞。敏感度在這一生物感受飽和變化的梯度中,扮演著水漲船高的標尺。個體對傾向刺激的接受性,正如外向者對社交行為的傾向,內向者對安靜獨有情衷;外向者失去了外傾性活動,感覺被世界淘汰一樣,內向者失去安靜獨處空間就像失去了自我一樣(內、外向是社會對人格簡單化的歸納)。生命個體對刺激的敏感度和接受性組合稱之為感受性,感受性是衡量我們每一種身心行為傾向的標尺。

52、主題一句話當我們尚未發現控製我們行為機製的具體組織時,對我們行為傾向的解釋就隻好是“先天遺傳的”。但我們不能因此忽略了後天環境的塑成作用,很多人經曆了生活的刺激後,由內向變得外向或者由外向變得內向。

【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取決於究竟是什麼使一個人成為外向型或內向型的人。艾森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遺傳在起作用。他認為,人的大腦皮層的總體活動水平是與生俱來的,或者,根據最新理論,人對刺激的敏感性是與生俱來的。】。

——人格科學大腦皮層的活動與生俱來的理論忽略了個體當前環境再生發展性的重要作用(後天塑成包括環境刺激和自主需要傾向作用)。相對於上一代遺傳體,獲取遺傳信息得以發生的個體都是生命的再生體或者重生體;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敏感性刺激強弱的傾向差異,遺傳指導信息總是經曆了競爭選擇得以表現,每個通過遺傳新生的個體,總有自己敏感的和不敏感的刺激傾向,也就是接受性(受體的特征)。從敏感性角度描述個體,每個個體都是各感覺維度不同敏感度的組合。這也是人格世界多樣性的原因和魅力。

53、主題一句話在有關人格的研究設計中,因為人格因素的複雜,影響行為表現的因素更為複雜,導致很多變量會被我們無意中忽略。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一個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人。為了完成艾森克人格調查問卷,幾位研究者在詢問學生會選擇圖書館裏這兩類學習地點中的哪一類來學習時,證實了這一現象。(Campbell,1983;Campbell & Hawley1982)】。

——人格科學研究中或許忽略了被調查者當前的心境,特別是“中”型性格的人,心境的狀態對這一場景下的選擇變化影響更大。實際上,內外向人格的分布也是正態形式,大多數人性格還是屬於“中性”人。因此,這樣的內外向調查所得結果的信度有待進一步驗證。

54、主題一句話配偶的選擇意味著生存資源的選擇——隨著進化,人類變得越來越複雜,生存機能也越來越強,人類求偶的行為也相應越來越複雜。

【一個年輕的太太比一個年老的太太更具有生育後代的潛力。因此,一些進化論人格心理學者預計,男性更喜歡較年輕的女性,而不喜歡年紀較大的女性。(D.M.Buss,1991)】。

——人格科學進化論者從生殖能力來解釋配偶的選擇關係,僅代表一種視角,但並不是否定其他因素作用。男女配偶的選擇依據社會關係下的性需要選擇:所謂的社會關係指的是男女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關係,父係社會裏,男性占社會的主導控製地位,母係社會裏反之。社會地位的確立根本在於當時社會生產力方式決定的生產生存能力大小。母係社會裏,女性占有生產能力的優勢,占有社會資源控製的地位,可想而知,年老的女性喜歡選擇年輕的男性,年輕的男性喜歡選擇年老有地位掌握社會財富的成熟的女人(當前父係社會中也不乏這樣的配偶趨向選擇)。在以生存條件基礎確定的社會關係決定下,再次是性需求在發揮原始的異性吸引作用,決定了男女互相選擇支持性生活伴侶的社會傾向。性吸引引導男人尋找年輕貌美符合當時社會異性審美需要的女人,性吸引引導女人尋找年輕有力符合當時社會異性審美需要的男人(每個時代的異性審美需要總是不斷變化的)。至於和社會異性選擇總體傾向相背離的對年老伴侶的偏愛選擇,僅屬於男女互相選擇的正態分布中的特例。

55、主題一句話對性(生理)更敏感的不是男人而是女人,隻是男人表現得更外露而已。

【總之,大量證據說明,男性在選擇約會對象或婚姻伴侶時,比女性更看重生理上的吸引。】。

——人格科學我們可以斷言,在原始的母係社會裏,女性更看重男性的“realman”(真男人或者男人氣)。生理不能等同生殖,年輕不能等同生殖的能力,而年輕和生殖能力僅是存在相關,且生殖能力不是年輕女人吸引男人的全部因素,更不是核心因素。“所有37種文化中的女性都說她們喜歡年齡大一些的伴侶”,這樣的研究結果隻能說明,處於父係社會背景下的社會資源控製弱勢位置的女性,基於尋求保護、獲取生存平衡的基本欲望,產生對成熟男性的社會傾向性選擇的現象,恰恰反駁了前麵選擇異性基於生殖能力的推斷。

進化論者立足於個體發展的生物性,不僅忽略了社會化的需要,而且恰恰忽略了生命生物性的基本性需要,偏偏要把人的基本性本能需要冠以“高尚”的生物性遺傳目的。還有類似“根據父母投資分析”的說法,借用今天的社會化“高端概念”(投資論)說明人類原始的智慧,其實,人類的這些行為並不需要什麼覺察到的智慧,僅是人類生存需要、“獲得性”支持(家庭支持、種族支持、社會支持等)的遺傳積累“潛意識”生存行為反應。

表137種文化中認為配偶與自己的最佳年齡差的平均值樣本男性女性樣本男性女性非洲法國-1.944.00尼日利亞-6.454.90德國-2.523.70南非(白人)-2.303.50英國-1.922.26南非(祖魯人)-3.303.76希臘-3.364.54讚比亞-7.384.14愛爾蘭-2.072.78亞洲意大利-2.763.24中國-2.053.45荷蘭-1.012.72印度-3.003.29挪威-1.913.12印度尼西亞-2.724.69西班牙-1.462.60伊朗-4.025.10瑞典-2.342.91以色列(猶太)-2.883.95北美洲以色列加拿大(英語)-1.532.72(巴勒斯坦人)-3.753.71加拿大(法語)-1.221.82日本-2.373.05美國(大陸)-1.652.54台灣-3.033.78美國(夏威夷)-1.923.30東歐大洋洲保加利亞-3.134.18澳大利亞愛沙尼亞-2.192.85新西蘭-1.592.91波蘭-2.853.38南美洲南斯拉夫-2.473.61巴西-2.943.94西歐哥倫比亞-4.454.51比利時-2.532.46委內瑞拉-2.993.62芬蘭-0.382.83平均值-2.663.42注:負值表示喜歡年輕配偶;正值表示喜歡年齡大的配偶,引自Buss(1989)。

此表顯示的調查結果是父係社會生存資源控製關係的典型反應。在以女性為生產力主體代表的母係社會裏,相信是另一番景象。

56、主題一句話受教育程度是擁有文化資源多少的一般社會化標誌,同時也是個體生存能力大小的標誌之一(受教育程度和智慧相關,智慧和生存能力相關)。

【在一項對未婚女性的調查中,被調查者說她們希望嫁給一個比自己掙錢多並且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男人。(Sprecher et al,1994)大學裏的女孩說,她們發現在交往中屬支配型的男孩比那些溫順的男人更具有性的吸引力,她們也更想與之約會。(Sadalla,Kenrick,&Vershure,1987)根據進化論人格理論,支配型的男人比處於社會底層的男人更有可能滿足家庭的各種需要。】。

——人格科學受教育的程度既表示對社會精神另一種資源的占有,同時也代表對其潛力的期望、遺傳後代的優化。在這裏進一步明確反映了,控製性在社會當中的決定性位置和控製在當今父係社會裏存在的狀態。

57、主題一句話我們現在所說的年齡是物理年齡,並非生理年齡。物理年齡簡單易得,生理年齡的獲得暫時比較困難,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心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的衡量都是以物理年齡為參照的。

【他說,“我喜歡工作,我一個星期工作7天,我不介意時間。當要解決問題的時候,不論是早上5點還是晚上10點,我都會工作。之後,我才會去注意其他的事情,時間不代表任何東西”。(in Lax,1991)】。

——人格科學時間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方便行為認知的度量參照工具,完全是人為的存在,或者說是一種說明事物運動變化的相對假設性的存在。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是一種物理化度量時間,是通過鍾表的“勻速運動”把時間有形化——物理時間是事物運動的運動參照,是參照自然季節、地球旋轉的規律創造了物理時間的存在,但並不是生物壽命存在的生理性時間。

時間和空間是衡量事物運動變化的標誌,但因為認知的有限,使人類已經建立標誌的固化反而對人的認知產生了約束限製。

比如生理時間:所謂生理時間是指可以衡量生物個體生存狀態運動變化趨勢的標準,個體的生存狀態如何,在時間維度是通過“生命存在持久性”表現的。任何生命存在與否,是以生與死衡量的,生就是存在,死就是不存在。生命體結構不同,壽命就不同,存在的時間雖然都是一生,但因為生存狀態的差異使他們擁有獨特的一生,物理時間各不相同。從生到死,這是生命基本的過程。但如何衡量一個生命體的生存狀態,特別是通過時間維度如何衡量,不是物理時間可以承載的。每一類生命體都有自己的壽命標準,有的是“數百年”,有的是“數百秒”,但我們相信,對於每一種生物,從生到死的經曆都是轟轟烈烈、非常有意義的,每一個生命過程都是個體自我守護的一個曆程,盡管各自的認知感受標準不同。因此,對於每一類生物體,衡量其生存狀態可以依據其獨特的生存持久狀態,建立他們的生命持久時間標準。如人類,可以分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並通過“物理年齡”量化確立。對於豬馬牛羊呢?對於花草樹木呢?每一類生物我們都可以建立相應的生存狀態生理性時間衡量標準,這樣我們就會對生命的時間存在認知得更全麵,對生命的存在狀態了解得更清晰,避免混亂。

當然,每一種生物存在的壽命一般標準也會發生變化,如人類的平均物理年齡,也在穩定中發生變化。其他生命也因為和人類生命共存性發生類似的變化。

生理時間除了具備衡量不同物種生存狀態的認知價值,還有其他價值麼?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們的生活裏已經有確切的發現。如有的老人生理年齡遠遠低於同年齡人的水平,也就是身體生理機能遠遠高於同年齡人的平均水平,像70歲物理年齡的老人,具備50歲物理年齡人的身體機能水平。對於同一類生物的年齡,生理機能的狀態層次恰是生存狀態有意義的衡量標誌,對生命體的存在才具有真正的衡量評價價值,對生命體的自我認知也才具有參考意義。如有個體雖然僅有50歲物理年齡,但其生理機能可能已老化到70歲的生理年齡,這兩個年齡對於個體的存在哪個更具有實質的意義呢?如果有了合適的生理年齡評價體係的使用,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早夭”存在的原因,從而進一步關注自己生存狀態中的“生理機能狀態”和生理壽命平均水平的距離,從而調整自己的生存行為,優化自己的人生存在狀態。但我們對自己生理年齡的認知和應用現在仍是模糊的,遠遠重視不夠。

衡量生命生存持續狀態的時間維度,除了需要生理、物理時間維度,還要有心理時間的維度。心理時間的存在更加特別,和生理時間的評價標準存在有很多區別。對處於一個物理年齡的個體,生理年齡越小個體生存狀態相對越好,但對於心理年齡卻相反,心理年齡越小生存狀態的層次越低。心理年齡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層次顯著相關,和物理、生理年齡不是必然關係。心理機能的發展和生理機能的發展區別很大,相對於完全規律變化的物理年齡,生理年齡比心理年齡表現出更多的變化可預測性,而心理年齡會表現出更多變化的不確定性,某一狀態可能會持續一生,也可能會在一瞬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生命的頓悟等現象。心理時間的感受更特別,既有“度日如年”漫長,也有“人生短暫”的慨歎——這些都屬於心理時間範疇的“情感化時間”。心理時間長短感受決定於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注意力指向等因素。

58、主題一句話對心理學實驗“科學價值”的評判——我們很多心理學家漠視眼前活生生的社會人真實的行為,卻頂禮膜拜“人造的行為”。每個朝代的史學家、史官都是人類行為較為客觀的“實驗記錄者”,為了曆史的真實,很多史官為此付出了生命。人類曆史是研究人類行為、人類自我最好的素材,人類當前的行為表現是研究心理學發展最有價值的依據。

【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說的大部分內容都被看做一種信念,而非科學事實。相應地,一些心理學者和普通人之所以接受人本主義理論,是因為它和他們自己的看法和價值觀相一致,而不是被證據說服。】。

——人格科學我們發現,科學的發展都是經曆一個個人類的理想被實現修正或否定的過程,不管人類的理想是被肯定還是被否定,無不是經曆了事實論證、實驗或者新認知思辨的重新界定,而這些,都和人由自然自發到自覺理性的發展過程是一致的。我們尊重實驗,但不能因為尊重實驗否定了認知思辨的價值。實驗是限製性條件的現實模擬,有較多的局限性,因此,科學研究在尊重實驗的同時,不能完全肯定實驗,更不能對實驗予以膜拜。事實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也是需要動態變更的,需要事實不斷的檢驗修正。

59、主題一句話機製和機能的區別機製和機能,機製是組織結構如何運轉的模式,機能是機製運轉的結果或者效能;機製是活動主體的行為結構,機能是主體活動作用於事物的效能。

60、主題一句話人格分裂(不同於精神分裂)。

【多重人格指同時存在兩種以上不同的分離的人格,而有的人格常常意識不到別的人格的存在。】。

——人格科學一種人格是一係列行為模式的和,一種人格代表一個社會角色,一種人格是對一個特定環境交互特征的反映,某一特定個體的人格是他在不同環境中人格表現之和或者行為模式整合的人格體係。

人格分裂可以理解為人格表現統一性或延續性障礙。個體在社會不同的環境中擔任著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表現出與環境相應的人格行為模式。雖然環境在變化,但個體的人格表現也在相應變化。環境多樣,人格表現多樣,並不是否定人格表現的穩定性;環境的變化,人格表現的變化都排除不了他們各自包含的不變成分。而且,任何變化都有漸變的過程,也就說,變化存在前後相關性聯係。即使是我們談及的“雙重人格表現”,其人格表現轉換的過程依然存在,僅是表現出“短暫、突然”。人格的穩定性和表現的延續性,是一般人都具備的,是生存機製活動“經濟應對”的模式化反映。沒有穩定性和延續性,記憶也不複存在,模式也將不複存在,每一個瞬間,個體生存機製都類似於“格式化”後的清零狀態,每一瞬間麵臨的都是新的問題,沒有經驗支撐,沒有知識存在,每一步都是在“未知中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同環境中的個體行為模式是相對穩定轉換,並互相傳承的,每一個於特定環境相應的人格模式,對於某個體來說,屬於個體人格係統的一部分,有表現的矛盾更有表現的相關——時位之移人的道理,時間可代指變化的環境,“位”可代指個體於不同環境中的競爭力狀態。

如果出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穩定性人格表現,則是個體覺意識作用下理性體現之一。不否認同一個體、不同行為模式表現的差異性,甚至矛盾表現客觀存在:很多影視劇裏有這樣的現象,某一角色在一種場合表現出殘暴,在另一場合卻表現出溫馴。環境角色不同,行為表現也不同,這是最平常、最真實的同一個體人格不同行為模式表現的差異證據。如果同一個體人格的不同行為模式沒有形成統合性整體,或是神經係統生物性活動的狀態失調,使個體難以完成人格模式的整合,則會導致行為的轉換不能為自我意識覺察和控製,完全處於失控的狀態。常說的人格分裂不是指矛盾的人格行為模式,而是同一個人格總係統中,出現兩個“相對獨立存在模式單元係統”的排斥性表達。可以理解為不同的生存觀念導致內心衝突的極端行為反應,未能得以整合地存在意識模式,相當於同一個電腦具有兩個不同的操作係統。人格分裂是個體人格模式非可控轉換、潛意識中完成轉換的極端過程存在的反映。

61、主題一句話展望——至此,我們可以展望人類的發展趨勢:個體越來越智慧,認知機能、決策行為機能、情感機能越來越有利於自我存在。

對人格的評價與測量,我們可以通過個體的情感、認知、行為、遺傳、社會道德等五個維度中核心特征的評價,予以確定個體人格特征的麵貌,從而了解、認知並與之交往協調,改善社會生存的狀態。

五維人格測量係列量表分類。

1.兒童人格量表(測量期為7歲~13歲)。

2.青年人格量表(測量期為17歲~23歲)。

3.成年人格量表(測量期為37歲~43歲)。

4.老年人格量表(測量期為67歲~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