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人格論——綜合章(2 / 3)

24、主題一句話解除阻抗的意義在於合理化患者的防禦機製,是有效治療的重要側麵。但不能以患者與治療者創造的特殊人際環境中的暫時性表現,完全替代其在更大人際環境中的“真實”表現。

【治療師還像是一個發現者,當病人無意識地或狡猾地誤導治療師,企圖阻撓他的探索時,治療師必須對一些神秘信息做出評價。】。

——人格科學當治療師還未能被來訪者完全信任或內心接納,治療師是威脅患者自我存在、自我控製的對象。因此,解除個體的防禦機製,建立充分的信任,是順利治療的基礎。隻有讓來訪者充分信任,能將自我繳納於心理醫生,催眠及其他治療活動才能真正地開展。建立信任或者說合理化來訪者自我控製防禦機製,是治療的開始。前期的谘詢,中心任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建立充分“投入治療師懷抱式”的接納信任。當然,建立信任、被來訪者接納,除了技術權威的暗示影響以外,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建立“暫時性”良性人際關係的過程,尤為重要。治療師的人格、治療師給予來訪者初見成效的表現都對“信任接納”的發生程度有重要影響。

如果說,精神分析的治療過程就是“解除阻抗”的過程,是對“合理化防禦機製”這一治療目標需要的誇大化,信任、接納和醫患人際範圍的解除阻抗,並不能完全代替給予來訪者的全麵治療。解除阻抗僅是輔助手段,因為建立的醫患接納關係屬於限定對象的狹隘人際關係範圍,僅是建立有效治療所需要的暫時性心理溝通環境,不代表在“真實”大環境裏的人際關係下的模式化延伸。不可否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交互行為,一方麵是防禦,另一方麵是控製。人格障礙不僅體現在防禦機製中,還有更多地表現在控製機製中。精神分析的解除阻抗的說法很顯然是顧及了人類生存行為機製的一個方麵,忽略了人類自主機製會出現的問題。

25、主題一句話欲速則不達。治療師興奮於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秘密。

【剛入門的治療師通常在他們自己剛弄明白行為或陳述背後的無意識含義時,就想向病人作解釋。這對病人的自我來說太可怕,會導致他(她)建構起新的,更不易穿透的無意識防禦機製。】。

——人格科學這是在治療中不損害建立的暫時性信任關係需要注意的技巧。

如果信任的程度還不到個體向治療師完全繳納自我的時候,治療師的反應時間方式(即時反應、拖延反應等)、反應內容的形式(如何包裝表達)都需要關注來訪者可能會出現的接納反應。

26、主題一句話從一個側麵來說,治療師是在和患者建立融洽的當前人際關係基礎之上,治療患者以往人際關係中發生的障礙。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治療進展的最初標誌之一是拒絕的產生。例如,病人宣稱治療對他們沒有用,希望停止,或陷入長期的沉默,回到已討論過的內容,忘記預約,或堅持討論某些不值得討論的話題。這些拒絕的企圖也許表明,治療師和病人正在接近重要的東西。當無意識東西快進入意識時,受到威脅的自我最後會近乎絕望地試圖抵抗對其防禦機製的深入揣摩。】。

——人格科學來訪者處於自我慌亂期,經曆谘詢介入的新衝突。

27、主題一句話疏導不是精神分析治療的全部,病態的暫時性緩和不是心理治療的最終目標。

【精神分析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將無意識衝動帶到表層的工作上。這時,治療師與情感脆弱的病人合作,在無意識水平解決衝突,並把它納入新的人格中。成功的治療能釋放自我壓抑衝突時消耗的能量。能量一旦釋放,病人就能過上快樂、正常的生活。】。

——人格科學精神分析立足於潛意識的梳理,根本是對積累的情緒障礙的弱化和褪除,是一種身心行為深層次梳理重建的視角。但仍需借助認知、行為能動等療法方式實現患者自我成長的目標。

28、主題一句話身心行為模式的治療是心理治療的根本。

【不是每個人都用同樣的應對策略去減輕焦慮。相反,多數人習慣於用某幾種策略而很少用其他的策略。換言之,我們發現人們應對焦慮的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因時間的不同和引發焦慮的情境不同而改變。(Holahan & Moos,1987;Terry,1994)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危險情境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形成了一些自認為有用的應對策略,我們有時稱一個人應對壓力的一般方法為他的應對風格。】。

——人格科學這就是個體的人格模式存在的具體表現,人格的穩定性的表現之一。穩定的行為模式表現為行為習慣或者行為心理的習慣,因此,人們發現“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的生活存在規律”。

在心理谘詢治療的過程中,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谘詢師的治療方式,要能在掌握理解個體應對模式傾向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完成改善成長的目標。控製和逃避傾向表現過強的都需循序漸進的調整,不是認識和說服就可以完成的,良好的效果取決於個體習慣養成的深度、個體調整的能力。因此,谘詢師要有耐心準備和對個體改變的信心,同時能冷靜、正確地看待暫時性治療效果。

29、主題一句話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趨向於使用情緒策略”解決問題,這一發現不排除以下可能的影響,即“女性化的女人要比女性化的男人在數量上多出很多”。

【另一些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趨向於使用情緒策略,而男性比女性更喜歡直接采取行動解決問題。(Ptacek,Smith)】。

——人格科學這一發現說明的是女性化個體和男性化個體的行為傾向區別,而不是女性和男性的行為傾向區別。男性和女性是生理性別的劃分,男性化和女性化是認知行為模式的劃分。

解決問題的方式屬於行為模式的範疇,所以,當谘詢治療師麵對不同行為模式傾向化的男人和女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治療策略。對男性化的男人和女人,宜先采取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方式,再輔以情緒治療;對於女性化的男人和女人,宜先采取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策略,在後繼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策略。

30、主題一句話人本理論強調了自主調節自我的作用,卻淡化了治療介入的價值,患者自主作用的啟動得益於治療師的科學介入。

【卡爾·羅傑斯的人格理論對傳統的各種心理治療流派提出了重大的挑戰。羅傑斯認為,一個治療師不可能像患者一樣完全了解他們自己的問題,對改變狀況負責的應該是患者而不是治療師。】。

——人格科學為了體現對病患者的尊重,對心理疾病自我成長的自主作用的重視,否認了治療師的專業化作用。這是和心理谘詢業“診斷能力”測量工具的落後,表現出發展局限性直接相關的理論推斷。

31、主題一句話不是因為疾病,而是由於成長的需要、社會化的需要,我們不可能再回到一出生時身體健康的狀態和童年純真的心態,或多或少我們的身心都會在健康線前後徘徊,而這恰是身心“健康的真實”。

【在治療快結束的時候,患者應該成為完善和幸福的人。】。

——人格科學能成為一個完善幸福的人,不是治療可以承載的任務,是人生發展的最終目標,在這裏是擴大化治療的作用。如同治療身體疾病,我們隻能說治療好個體的某一疾病,但我們不能說“經過我們的治療,從此她就是完全健康的了”。

32、主題一句話治療關係的建立,首先是給予患者缺失已久的情感支持。

【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對患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他們可以公開說出自己的感情,從而逐漸地理解並解決自己的問題。羅傑斯相信,當治療師真誠地對待他們的時候,患者就會不斷地訴說。】。

——人格科學信任是心理治療關係的開始,身體治療同樣需要信任。但並非有了信任,患者的問題都可以通過自己的訴說就可以解決,這是對一類“僅靠疏解、認知、反省就可以解決的心理問題”解決方式及效應的誇大化,簡單地說,心理疾病並不僅僅是這一類簡單的問題現象存在,隨著心理科學的發展,其專業化存在形式越來越明顯,而專業化的存在是治療效應顯著的反映。人本主義療法如同亞曆山大的繩結寓言中的環節,很多武士、王子連繩結的頭緒都找不到,這就是人本主義治療方式會遇到的問題。但麵對無限病情無限患者,要像亞曆山大式的“一劍劈開”那樣,治療需要更有效多樣的方式,而不是固守一端。

33、主題一句話聽到他人對我的語言的重複,是給我提供一麵審視自我語言行為的鏡子。

【複述的目的是把他們的注意力指向正在說的內容,從而幫助患者分析自己的思想。】。

——人格科學重複在治療中的應用:重複患者的話使個體產生暫時性換位反省,自己的話通過他人的重複變成了一麵可以審視語言行為的鏡子,審視、批判甚至攻擊外界人事都是社會人交往中認知發展出的一個習慣。我們不能直接看到自己,包括自省,都是通過外界的鏡麵反應間接對自己有所認知了解。毛澤東先生所說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指出既要有指向他人的“批評”,更要有指向自己的“自我批評”,實質也反映了人類社會交往關係中批評攻擊傾向的普遍存在,而自我批評認知比較困難,提示了人類理性發展的一個目標。

34、主題一句話測試療法就是通過自我測量自我的當前狀態,找到與標準的差距,並以此而作靠近目標的行為調整努力,這是一種非常有效、實際應用普遍的心理療法。

【在第二次分類的時候,要把卡片全部弄混,重新做一遍。這一次,要求按照“理想自我”來對卡片分類。例如,如果“是一個健談的人”和現在的情況並不完全符合,但是你希望變得健談一點,那麼在評價理想自我的時候,就要把這張卡片放在高一些的類別中。在完成了對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分類描述後,你和治療師就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距。】。

——人格科學這也是“測試療法”的發展參照:通過測試、結果的討論,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或者繼續發展的方向,使個體獲得發展性調整方向,優化自己的生存狀態。但是,對於特別自我的人,用Q分類法則不能得到有益的行為認知差距,因為對於自我為中心的人,對自己的選擇有很強烈的認可維護傾向。極端自我的人的表現可以概述為——“我的當前就是最好的選擇”。

35、主題一句話每一種治療技術都有特定的適應群體,治療師的價值一是在於辨別、提供因人而異的治療技術,另外是借助這些技術實現與患者的互動,引導患者自我人格的成長。

【Q分類卡片技術非常適合羅傑斯的理論。】。

——人格科學這一技術並不符合治療的所有群體,所以這種技術僅能在一個反省力較強特征範圍的人群裏使用。按照人本主義的標準,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期望的我”和“評價的我”相統一就是心理健康者,忽略了自我評價中自我人格表現出主觀片麵的因素。

36、主題一句話自我表露的深度不僅和信任度相關,還和自我表露的需要(迫切性)密切相關。

【把有關自己的秘密信息展示給另一個人時,他們就在進行“自我表露”。表露者要考慮信息的隱秘程度。並且,把誰作為表露的對象也是要經過相當的選擇的。】。

——人格科學自我表露的深度和信任的深度一般呈顯著正相關的關係。對治療師來說,治療師的自我表露在治療中可以作為一種技巧,既可以是真實的泄露,也可以製造“自我表露的情節”——無中生有。“需要虛假暴露”的原則要服務於治療,且具有不可驗證性。

37、主題一句話創建治療的鏡麵技術,是治療師幫助患者實現自我成長治療的依托。治療鏡麵的創建能力決定治療效果的大小,也代表治療師治療的水平。自我表露是情緒壓抑或情緒膨脹的反應,也是泛化對象的攻擊性表現。

【人經常展示真實的自我,因為他們對此毫不焦慮。更重要的是,朱拉德認為,隻有通過自我表露,我們才能真實地逐步認識自己,如果我們不把思想變成語言文字,隱藏我們真實的情感和觀念於一堵否認和扭曲的牆後是很容易的。】。

——人格科學並非隻有自我表露我們才可以認知自己。而是可以通過自我表露,根據我們接受到的反應,形成一個鏡麵的認知關係,幫助自己認知了解自己。在人本主義治療過程中,誘發患者自我表露既是為了讓患者建立自我的鏡子,更是為了讓傾聽者完成對患者的診斷,並以有效地反應方式形成治療鏡麵——除了行為治療、生物治療、催眠治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人本療法中,多是通過建立有效地自我認知鏡麵,達到治療的目的。

自然的自我表露行為是個體情緒活動膨脹發泄的常用方式,如極端的表現為自言自語,同時表現為一種將對象泛化的攻擊、客觀強迫性(你不得不接受)活動,如露陰癖等。自我表露既有語言的形式,也有行為表現的形式。自我表露之所以發生,一方麵源自“人類原始的自由表達衝動”——情緒積累的疏泄需要;另一方麵源自社會化生存需要給自然人自由表達需要的壓抑,也就是長期社會化規則約束過程產生的掙脫性反應。

社會化如同“有所限製”自然人放縱行為的製動裝置。情緒具備滋生發展瞬間無限膨脹的特征,是腦神經關聯活動的高度興奮反映,同時也是大腦“自平衡機製”難以抑製的腦機製活動。因此,很多情況下,個體的情緒自己難以實現“自我化解性”抑製,情緒的幾何級膨脹使個體隻好借助於“外化性”行為發泄,或表現為傾訴,或表現為各類難以自製的自我暴露性行為。否則,個體不能在腦機製實現自我平衡,不能實現情緒的自我認知化解,情緒被硬性束縛壓製,反而會形成健康行為的幹擾性“障礙力量”,隨著這樣力量的積累,逐漸表現出阻礙個體正常行為的發生,表現出相應程度的“情感性心理疾病”。

38、主題一句話與其說治療師要盡可能的透明,以提升治療的效果,不如說“治療師要保持坦蕩的心態”更為確切,自我暴露的透明也是應該有不同程度限製的。

【朱拉德和其他一些人把“透明的自我”的概念運用到了治療的情境。當受輔者進入一個與治療師真正自我表露的互動中時,他就會從治療中獲益匪淺。當然,治療師必須做到盡可能的透明。】。

——人格科學治療師把自己完全透明是一種治療的誤區。以建立信任的氛圍和治療支持為目的自我暴露技術,不能忽略其無益、無效的負麵效果。暴露也是有所限製的,有目的的暴露服務於長短期治療效果的技術方式。

自我暴露不是心理谘詢治療獨有的方式,而是社會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的、建立互信關係的有效交往技術方式。進一步說,在心理谘詢及治療中的有效交流,很多方式是借鑒人類長期發展得到的人際社會交往技能的結果。

39、主題一句話交往中互惠原則是誠信建立的原因,互惠是群體形成及維係的根本,群體是因為有互惠的需要才得以建立的。互惠本身是一種文明,也是從潛意識發展凸顯出來的。

【“一對一效應”:朱拉德觀察到,當一個人在一次交談中展示自己的私人信息時,另一個人幾乎總要回報。後來,研究者把這一點標記為“表露互惠原則”。根據這一社交規則,人們在參與一項已習慣的交談來展示有關自己的信息時,其私人性大體在同一水平。隻要你能同等水平地把自己類似的私人信息展示給我,我就會把我自己的私人信息告訴你。】。

——人格科學表露互惠根本在於獲取社會性(情感、力量、體驗的共享)的支持,由此可以發現,謊言式自我表露的欺騙性效果是如何巧妙建立的。因此,對於谘詢治療技術,可以借鑒“謊言式自我表露”方式,促進治療的效應按治療目標發生。

互惠在這種情境下,隻是可能會出現,很多時候會遇到隻有付出沒有回報的結果。人類的“互惠”行為源自交換共享的社會性支持需要——要想獲得他人的支持,要有自我犧牲、奉獻等方式的付出行為在先,然後才有得到回報的可能,而且僅是可能。這樣的“互惠”行為因為屬於彌漫式交易行為,交易活動單方麵發起、交易對象隨機確定、交易付出價值不確定、交易回報無所限製的彌漫散亂式人際交互行為,很多時候是隻有付出沒有回報。這就是社會人際信任關係建立的發生情況。建立信任可以幫助實現人際間物與物的交換或者貿易,可以幫助人際間社會性支持的形成。語言的交流互惠也是人際信任關係建立需要的表現之一,最大的互惠行為是以國家或全人類的力量來對抗自然環境的災難。

40、主題一句話“一樣的表露水平”“一樣的互惠水平”是個體間相互交往支持性獲得的期望。

【研究者發現關係良好的夫妻通常是有選擇地對彼此表露,而不是泛泛地成為高表露者。(Prager,1986)】。

——人格科學自我表露技術的應用,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都要遵循適度的原則,否則將不利於融洽的人際關係的建立。必要的保留隱瞞還是需要的,每個人的意識活動更多地植根於主觀世界,客觀現象的吸納受主觀意識條件性限製(合乎自己利益的往往被吸納,不合乎自己利益的往往被忽略排斥,類似於自欺欺人的現象),特別是令我們難以左右其發生發展的情感,因為難以把握所以更需要選擇性的處理。對創傷性的表露,特別是麵對人際的對象,使個體獲得社會性支持感更加強烈,從而獲取更好的生存狀態效果。

在現實人際交往中,自我表露的需要和深度,多數個體是由在交往中形成的直覺所決定的,少數人已將這一技術自如地運用。自我表露和其他有效的生存機能發展的模式是同樣的,都是由潛意識到覺意識的發展趨勢。

41、主題一句話服從與控製在人類個體與群體活動曆程中表現出抗衡變化的規律,生命是積弱成強進化的曆程。從意識活動的角度來說,個體掌控著自己的認知世界,對自己的控製性有絕對主導權,類似於人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在一定時期自然環境起到決定性控製作用一樣。簡單地說,控製和接納性,在人類活動兩大主體環境中,其表現各有主導:在人的意識活動環境中,個體對自我意識活動一般居於主導控製的地位,對客觀環境的接納以服從於主觀意識的需要為主;在人與環境互動的生存大環境中,自然環境對人類個體活動一般居於主導控製的地位,個體主觀意識活動以服從於自然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為主。

控製性和接納性在人類發展水平的不同時期,在人與自然環境的交互中,主導表現地位在相應變化:隨著人類理性的發展,人類意識活動對自我需要的直接滿足逐漸降低,對客觀環境刺激有效接納的會更多,個體對自我行為意識的控製更接近於客觀、更有利於生存;隨著人與自然關係的交互關係的成熟,客觀環境對人類個體的約束控製逐漸降低,人類將更加主動地協調處理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使人類獲得更有效地生存發展趨勢。

42、主題一句話人類很多現象的理解,如果僅限於對調查結果的當前解釋,忽略進化的變遷因素,任何解釋都有可能偏離根本。

【為什麼應該這樣?根據朱拉德的觀點,當男性成長時,他們發現像女性那樣表達和表露是不合適的。他們害怕如果表達過多的真實感情會被譏笑和拒絕,一些研究支持了這些結論。(Chelune,1976;Derlega & Chalkin,1976)】。

——人格科學自我表露的水平如果解釋為“害怕”則僅是看到了表麵現象,關鍵是為什麼會有“害怕”顧慮。通常的解釋是社會對性別賦予了性別特征,從一出生就被社會化塑造。更久遠的、更可信服的解釋是和人類早期的社會經濟活動相關,男人狩獵需要更多的沉默,麵對自然危險的威脅男人更需要沉著冷靜;女人從事家庭式的勞作,需要更多的交流,女人處於被嗬護的生存狀態中,自由表達的機會多,女人需要創設更活潑和諧的家庭生活氛圍。對於社會賦予的性別特征,也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區別中得到體現,並非是女人都愛自我表露,而是女性化的人自我表露水平相對較高。現在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對表麵現象的調查上,忽略了社會進化的潛在因素。

43、主題一句話根據各心理學派理論及技術的特點,根據患者的表現特征,合理組合搭配各種治療技術,通過多元化治療方式實現治療過程、效果的最優化。

【有時候,行為治療的方法可能很簡單:強化良好行為,懲罰不良行為。】。

——人格科學行為療法依據行為的發生發展形成的機製,對症下藥調整行為傾向。如同哪裏有病灶就用化療的方式予以修複,效果比較直接。雖然效果比較明顯直接,但也帶來一定的化療副作用,接受治療者會感受到治療的劇烈反應。如果能將以意識層麵為主的治療方式,如精神分析、認知療法、人本療法適當地融入,如同在手術前要做好充分的各項準備一樣,使病患者會感覺更舒適,病灶修複更順利。如果把行為療法、藥物療法比作手術治療或者化療,那麼精神分析、人本、認知等以關注意識層次為主的療法,可以稱作是康複性治療。這也是為什麼各種療法的所用時間、和所適用的病灶有所區別的原因之一:精神分析、認知療法、人本谘詢治療見效慢,難於把握病灶發展,適於疏導性谘詢治療;行為、藥物療法等見效快,適於有形轉化治療。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如何針對個體的認知、情感、行為及生物性特點予以治療,一些原則需要重新界定。如對自主轉變的遵循,對於一些認知結構難以轉變的個體,可用手術中麻醉的方式,不能、不該或者不需要病灶個體“明確或者認知的就可以不依賴於他的自主轉變”,可用催眠、信念植入等作用於個體潛意識的方式實現主體的“自主轉變”,而不是完全依賴於病灶個體自主的轉變,使谘詢師處於疲憊、被動的治療地位。也就是說,谘詢師確立治療關係,並非一定要站在中立的立場;谘詢師治療方式的選擇,並非要完全遵循患者中心的原則。麵對任何來訪者,谘詢師都需把握谘詢師主導、谘詢方式更有利於病灶消除、谘詢過程更簡易、谘詢效果更長遠的非固步自封的諸多原則。如在精神分析裏使用較多的催眠,就是通過“潛意識”的催眠情境下完成置換,實現調整個體病灶的意識及行為;行為療法則直接提供刺激強化或者消退,誇張地說,連個體自主理解行為認知的機會都不給;對於認知療法也是這樣,需要根據個體認知的層次特點,予以協助建立優化的認知或者意識體係,而不是一味地說服、一味地等待其自我發現真理的“無原則無目標的尊重”,尊重的是個體人格自主的存在,不是對其病灶的“尊重”。中國曆代智者都再三強調“聾者不示之五音,盲者不示之五色”的因勢利導針對性對待的基本原則。

44、主題一句話心理谘詢診斷和身體疾病診斷意義不同。心理治療診斷不排除對身體健康因素的考慮。

【與用其他方法進行心理治療的治療師不一樣,典型的行為主義治療師並不花太多時間來尋找患者產生問題的原因。相反,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可觀察的行為。其他治療師可能會把行為看成是某一潛在問題的信號,而在行為主義治療師看來,這一行為就是問題。】。

——人格科學和身體疾病的治療不同,問及疾病的原因對身體治療有所幫助,但不會直接起到治療的作用。但對於心理治療,因為心理行為中的相依相伴情感的存在,問及原因不僅是起到了解病理的作用,同時起到情感疏解和支持的治療效能。也就是說,心理谘詢治療中病情原因問及,對個體的康複起到直接治療的作用,這是和身體治療些微的不同。

再者,生命體的身心行為是依存共生的,有心理的運動就有身體的運動,反之亦然。因此,在心理治療中,不管是哪一種治療取向,都必須將身(身體狀態、行為表現等)心(心理機製心理狀態等)予以綜合統籌調整。治療的方式多樣,在於技術組合的巧妙、投入的經濟、效果的最優。比如自主學習式治療,根據患者的認知水平、人格特點,可以先讓個體閱讀學習相關的資料(心理治療方麵的或者其他方麵的),然後再進入谘詢師幹涉性治療階段,借助間接學習的力量,讓個體先完成自我轉換的基本框架的建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用;再如通過各類心理測試,可以讓患者自我診斷提出自我治療的對策,然後予以專業化的協助,同時促成個體自我成就感發展,使個體獲得心理的自我成長。

45、主題一句話綜合各理論學派的治療應用,我們不難發現,不僅行為測量,所有測量都有較大的改進完善空間。

【行為主義者的自我報告問卷會問人們,他們是否經常做某件事,而不是他們對這些事件的感受如何。】。

——人格科學如對一名煙癮者的測量,我們不僅涉及吸煙的時間、地點、數量等可見信息,還可以涉及吸煙的原因和感受等不可見信息,這將給綜合治療提供全麵的參照信息,既有可見的行為量數,又有隱形的心理評估量數。

46、主題一句話行為療法對心理治療因為過多關注表麵行為特征,略顯得生硬,行為療法是一種“治標及裏”的間接心理行為治療方式。

【盡管行為療法成功地解決了很多問題行為,但仍有一些批評認為,當行為主義治療師隻是減少了一些可觀察行為時,這一療法往往歪曲了真正的問題。】。

——人格科學當行為治療僅關注於行為表象,脫離了決策行為的認知及情感的內因,忽略“心理行為模式化的改變”,這樣的治療必然是膚淺的,療效是短暫的。

然而,行為治療並非沒有問診的過程,隻看症狀不問原因的治療是不存在的,和其他療法相比,僅是處理的側重麵不同、途徑不同。行為療法處理的對象是直接看得到的行為,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是“忽略了心靈世界”。但事實上,是心理行為決定了個體外在表現的行為,行為的心理決策屬性決定了行為和心理的同步、一致性。因對心理和行為“習慣分開的說法”,導致“行為和心理可以獨立分割”的誤解。再將行為療法和認知及精神分析等療法整合成內外兼治的組合治療方式,達到身心行為同步矯正的良好療效,使“治標不問治裏”的治療過程得到較好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