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倪煥之》
夏丐尊聖陶以從《教育雜誌》上拆訂的《倪煥之》見示,叫我為之校讀並寫些什麼在上麵。
聖陶的小說,我所讀過的原不甚多,但至少三分之一是過目了的。記得大部是短篇,題材最多的關於兒童及家庭的瑣事。這次卻居然以如此的廣大的事象為題材寫如此的長篇了。在作者的文藝生活上,《倪煥之》實是劃一時代的東西。
題材的瑣屑與廣大,在純粹的藝術的見地看來,原是不成問題的事,藝術的生命不在題材的大小而在表現的確度上。文藝徹頭徹尾是表現的事,最要緊的是時代與空氣的表現。經過“五四”“五卅”一直到這次的革命,這十數年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的大時代,我們遊泳於這大時代的空氣之中,甜酸苦辣,雖因人時不同,而且和實際的甜酸苦辣的味覺一樣是說不明白的東西,一種特別的情味是受到了的,誰也無法避免這命定地時代空氣的口味。照理在文藝作品上隨處都能嚐得出這情味來,文藝作品至少也要如此才覺得親切有味。可是合乎這資格的文藝創作卻不多見。所見到的隻是千篇一律的戀愛談,或宣傳品式的純概念的革命論而已。在這樣的國內文藝界裏,突然見了全力描寫時代的《倪煥之》,真足使人眼光為之一新。故《倪煥之》不但在作者的文藝生活上是劃一時代的東西,在國內的文壇上也可以說是劃一時代的東西。
《倪煥之》中所描的,是“五四”前後到最近革命十餘年間中流社會知識階級思想行動變遷的徑路,其中重要的有革命的倪煥之、王樂山,有土豪劣紳的蔣士鑣,有不管閑事的金樹伯,有怯弱的空想家蔣冰如,女性則有小姐太太式的金佩璋與嶄新的密司殷。作者叫這許多人來在舞台上扮演十餘年來的世態人情,複於其旁放射各時期特有的彩光,於其背後懸上各時期特有的背景,於是十餘年來中國的教育界的狀況,鄉村都會的情形,家庭的風波,革命前後的動搖,遂如實在紙上現出,一切都逼真,一切都活躍有生氣。使我們讀了但覺得其中的人物都是舊識者,或竟是自己;其中的行動言語都是會聞到見到過的,或竟是自己的行動言語。
評價一篇小說,不該因了題材來定區別。因《倪煥之》中寫教育的事,說它是教育小說,原不妥當。至於因主人公倪煥之的革命見解不徹底,就說這小說無價值,更不妥當。作家所描寫的是事實,責任但在表現的確否。事實如此,有什麼話可說呢?作者似深知道了這些,在《倪煥之》中,通常的所謂事實的有價值與無價值,不會歧視,至少在筆端是不分高下的。試看,他描寫鄉村間的燈會的情況,用力不亞於描寫南京路上的慘案,和革命當時的盛況。倪煥之雖取著革命的題材,而不流於淺薄的宣傳的作物者,其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