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賣菜的老人(1 / 1)

我家住在上海的閘北,每天早上,有個人來敲門。

“買幾斤吧,這兩天的蠶豆正時新。”

“可要買蘿卜,萊陽梨那樣甜津津。”

那聲音聽得熟了,那麵貌很可親。

白胡須,細眼珠,額上刻畫著皺紋。

春來杏花,秋來晚香玉,他偶然帶些來,我姊姊就歡欣。

“都賣給我們吧,這些花兒;隔兩天我們還要呢,賣菜的老人。”

他有五畝地在江灣,全家耕種,他有兒子又有孫。

“一二八”的戰事起來了,我們在飛機和炮彈底下脫了身。

每天早上依舊買菜蔬,就想起那賣菜的老人。

不久戰區擴展到江灣,我們更替老人擔心:他的田地糟蹋成了怎樣?

他一家人可能個個保存?

停戰以後去看舊居,牆都坍了,哪兒有什麼門。

從前來敲門的也許還安好吧,我們又深念著那賣菜的老人。

錄自葉紹鈞編寫高小適用《開明國語課本》第一冊。

(1934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