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甲午風雲(1 / 3)

整個甲午海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而《甲午風雲》所描寫的,主要是中間階段,即“黃海大戰”。過去隻知道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大“悲劇”,孰不知在這一戰爭中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不畏強敵的光榮傳統。

——李默然《鄧世昌形象的創造》

影片檔案

拍攝年份:1962年

黑白/彩色:黑白

出品: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攝影:王啟民

主演:李默然 飾演 鄧世昌

浦克 飾演 丁汝昌

王秋穎 飾演 李鴻章

李頡 飾演 劉步蟾

龐學勤 飾演 王國成

周文彬 飾演 方伯謙

榮耀

第三屆國產影片“百花獎”群眾評選前三名故事片、編劇、導演、男演員、攝影、美工

榮獲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

事件:甲午戰爭和黃海海戰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也稱“中東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是於1894—1895年發生的中日戰爭。日本為奪占朝鮮和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曾作了長期準備。1894年趁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出兵侵占朝鮮,7月突襲中國海軍。8月1日,雙方正式宣戰。9月日軍經平壤戰役控製了朝鮮全境;又經“黃海戰役”,掌握了製海權。10月日軍分陸海兩路進攻中國東北,占領九連城、安東(丹東),接著先後占領大連、旅順、威海軍港。次年3月,控製了遼東半島。雖然中國人民和愛國官兵英勇作戰,但因清政府腐敗無能,最終戰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也稱“大東溝之役”,甲午戰爭中對的著名戰役。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9月16日,清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護送運兵輪船,在黃海大東溝登陸。17日晨返航時遭到日本艦隊的襲擊,丁汝昌下令應戰。日本艦隊利用中國主力艦隊定遠、鎮遠在前,即利用速率快、炮位多的優點繞向側後進攻揚威等艦,而以首炮轟擊定遠、鎮遠兩艦背麵。廣甲、濟遠兩艦臨陣撤離,其餘的艦隊奮力還擊,重創日本的旗艦鬆島及赤城、比睿、京西丸等。中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督率士兵奮戰被創。兩艦沉沒。少數官兵獲救。是役接戰5小時,以日本的艦隊先撤離戰區而告終。北洋艦隊損失戰艦6艘,死傷管帶以下千餘人,日艦5艘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600餘人。

人物:鄧世昌、丁汝昌、李鴻章

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是清末海軍將領,字正卿,廣東番禺人。福建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擅長測量駕駛。曆任海東雲、振威、鎮南、揚威各艦管帶。1887年(光緒十三年)被派赴英、德,為北洋艦隊接收致遠等四艦。後升副將加總兵銜,兼致遠艦管帶。次年擢總兵加提督銜。1889年補北洋艦隊中軍中營副將。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雖彈盡艦傷,仍下令猛撞敵艦吉野號,不幸被魚雷擊中,與艦上200餘名官兵壯烈犧牲。

丁汝昌

丁汝昌(1836—1895)是清末廣東豐順人,字禹生,又作雨生。貢生出身。早年參加太平軍,隨程學啟投降湘軍。參加鎮壓撚軍,累遷提督。1875(光緒元年)被派赴英國購軍艦,回國後統領北洋水師。1888年北洋艦隊編成,任海軍提督。1894年加尚書銜。中日甲午戰爭爆發,9月率北洋艦隊護送運兵船赴朝鮮,回程中在大東溝海麵遭日本艦隊截擊,發生黃海海戰。接戰受傷,仍堅持督戰。後奉李鴻章命退守威海衛(今山東威海)。次年2月,日本海陸圍攻威海衛,力戰不勝,在劉公島服毒自盡。

光影故事

1894年(幹支紀年為甲午年)7月,劉公島北洋水師衙門的議事廳內,提督(艦隊司令)丁汝昌、旗艦“定遠”號管帶劉步蟾、“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經遠”號管帶林水升等眾北洋水師將領圍立於海圖桌四周。丁汝昌沉重地向大家說明:“從目前的局勢看來日本人的野心是很明顯的。”他指向地圖上的一處地方又說道,“日本人的陸軍在這裏包圍了我們的陸軍,他們的海軍也在海上他們盡力尋找戰機。明天我們的快船‘濟遠’、‘廣乙’護送運兵的商‘高升’號去增援陸軍。”

鄧世昌迫不及待地站起來向丁汝昌說:“丁軍門,目前隻用兩艘快船去護送運兵商船極為不妥。為了安全之計,依標下意思,我們北洋水師全隊馬上升火起錨前去接應……”沒等他把話說完,劉步蟾就離座站了起來不以為然地看了鄧世昌一眼,然後向丁汝昌說道:“鄧大人未免把局勢看得過於嚴重了!目前日本與中國並未宣戰。如果把北洋水師全隊開出港口,反而會引起日本人開戰,他們會說是我們挑起戰爭。再說全隊出發不是小事情,中堂未必答應……”他故意停頓了一下,想以此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這時候,英國的海軍顧問驕傲地宣稱“高升”號運兵船懸掛英國國旗,日本軍艦不敢貿然攻擊。美國顧問更是誇下海口,說如果日本不顧國際法的規定敢於挑起戰爭的話,美國政府一定會主持公道。鄧世昌憂慮地說道,日本蓄謀已久地想挑起戰爭,如果不采取防範措施很可能會貽誤戰機。這時“經遠”管帶林永升站起來也讚同鄧世昌的建議。然而劉步蟾仍然以李中堂大人知道了會怪罪為由,拒絕了鄧世昌提出的出海護衛“高升”號運兵船的計劃。

聽了鄧世昌的一番言論後,丁汝昌對劉步蟾說:“步蟾,我們不能看著‘濟遠’、‘廣乙’有失。尤其是‘濟遠’,它是鐵甲快船,如有不測中堂會怪罪你我。”於是他站起來向船員下命令道:“目前時間緊迫,請諸位馬上回船生火等候起錨的命令。”

劉公島港灣水域,各艦煙囪冒著濃煙,前桅上的三色管帶旗刷刷作響。艦隊升火待發。鄧世昌在大副陳金揆陪同下巡視戰備。老水手緊握著錨機操縱杆待命起錨。

就在這時,艦隊收到了軍門打出的“熄火”旗號。鄧世昌匆匆穿過提督衙門大廳,快步走入提督簽押房。他忘了禮節,也沒有等丁汝昌詢問就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丁汝昌沒有回應,而是從案上取了一份電報遞給鄧世呂,示意讓他看。

鄧世昌看完電報抬起頭來,他那拿電報的手微微顫抖著。電報上署有“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字樣,上麵再三強調不準出海,並且表示違反軍令者以軍法處置。鄧世昌氣憤地大聲說李中堂斷送了“濟遠”、“廣乙”。看到事情沒有轉機,鄧世昌欲哭無淚,任電報從自己手中滑落。

日本軍曹揮動指揮刀,高昂的炮口噴出火舌,炮管向後微微晃動,炮口飄散著硝煙。炮彈在海麵激起高大的水柱,在水柱包圍中有急駛的中國運兵船隊——“濟遠”、“廣乙”和“高升”。“吉野”號艦橋上伊東佑亨指著中國船隊,命令“浪速”號攻擊“廣乙”號,“秋津州”號攻擊“高升”號,他們的旗艦進攻“濟遠”號,並且一定要打沉它們。日本軍艦轉向,各自撲向目標。

“濟遠”號舷側激起高大的水柱,海水直濺到後甲板上。水手們的臉上沾滿了海水。炮手和李仕茂不時地回頭向艦橋張望,等待管帶方伯謙下達炮擊命令。但是過了許久沒有聽見任何一個官員應答。王國成感到納悶,於是他從扶梯躍上艦橋直接走到了“濟遠”號的指揮室,向管帶方伯謙跪著大聲報告:“後炮準備好了,方大人!您下命令,我們開炮!我們能打沉它。”

方伯謙恐懼地看著“廣乙”號上騰起熊熊大火。於是向王國成揮揮手:“王國成,‘廣乙’起火了。快!快掛白旗!”

王國成站起來,頭也不回地轉身奔下艦橋。他氣憤地從腰裏抽出匕首砍斷了方伯謙懸掛起的白旗,一把將其扔到海裏任其隨著海浪漂泊,然後他站在扶梯上振臂高呼:“弟兄們!當官的怕死,咱們可是好漢,咱們打!”。他不顧私自開炮會受到砍頭處罰的危險,毅然決定抗擊日本軍艦的炮火攻擊。李仕茂抱著一發炮彈,迅速送入炮膛。王國成猛地關上炮栓,緊拉拉火索,大聲喊道:“鬼子!看炮!”

一聲巨響過後“吉野”號後艙中彈起火,日本水兵一片慌亂。站在“吉野”號艦橋上的伊東佑亨驚叫一聲跌倒在地。少佐艦長扶起跌倒的伊東佑亨,伊東佑亨強掙紮著挺起身子下令撤退。

另一方麵,日本戰艦“秋津州”號正在向‘高升’號抵近炮擊,“高升”號騰起濃煙。這時,被魚雷擊中的“高升”號開始下沉,但是士兵們仍在用步槍射擊,甲板淹沒了,艦橋上的士兵繼續射擊,一直到桅杆上最後的一個士兵,仍舊在射擊。桅杆漸漸消失在波濤裏,水麵有一支槍刺閃著銀光……

戰後,卑鄙無恥的方伯謙冒領軍功。為了達到獨吞朝廷獎賞的兩千兩銀子的目的,他告訴王國成朝廷因為他私自開炮而要問罪,還告訴王國成因為他的父親曾經參加過太平軍,這會導致罪上加罪。他還假惺惺地給了王國成二十兩銀子,想用錢打發王國成離開。王國成不堪受辱,一氣之下,離開了濟遠號戰艦。

同僚李仕茂非常同情王國成的悲慘遭遇。他好心的將無處可去的王國成安排到自己的家裏,讓他和父親妹妹一起捕魚。“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安逸的捕魚生活怎麼能容下王國成那顆曾經擁抱過大海的壯誌雄心。細心的李世英(李仕茂的妹妹)看出了他的煩惱,鼓勵他去投奔鄧世昌大人。她對王國成說到鄧世昌大人英勇無敵,連日本人都給他敬禮。李大爺(李仕茂的父親)也鼓勵他去繼續為自己的事業而奮鬥。於是,在李世英父女的幫助和鼓勵下,王國成去投奔“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