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戊戌變法中,產生了一大批一譚嗣同為代表的維新誌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英勇犧牲,他們是民族的脊梁和英魂,他們的愛國主義獻身精神將亙古不滅、永世長存。
——導演陳家林《我拍
的點滴體會》 影片檔案 拍攝年份:1984年 黑白/彩色:彩色 出品: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劉耕路 導演:陳家林 攝影:安治國 主演:達式常 飾演 譚嗣同 宋曉英 飾演 李潤娘 王玉梅 飾演 慈禧太後 榮耀 1984年榮獲文化部優秀影片故事片二等獎。 人物: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朝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早年入新疆巡撫劉錦棠幕。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憤恨中國積弱不振,在瀏陽創立學社。遍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學知識。1896年(光緒帝二十二年)入資為候補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8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9月政變發生,被捕下獄,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他從“日新”變化思想出發抨擊專製及綱常名教,提出“革去故,鼎取新”認為“上權太重,民權盡失”,具有衝決封建網羅的鬥爭精神。 曆史事件: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亦稱“戊戌維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慘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康有為等在北京發動各省應試舉人1300餘人士上書光緒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以“變法圖強”為號召,組織強學會,掀起維新變法運動。 光影故事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戰敗而告終,清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清政府腐敗無能步步退讓,國民深受苦難。眾多決心挽救民族危亡、振興中華的仁人誌士紛紛探尋強國之道…… 一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2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決定維新變法。因時值農曆戊戌年,曆史上稱為‘戊戌變法’。 在湖南長沙橘子洲頭,滔滔的湘江水,洶湧澎湃,奔流不息。煙雨莽蒼蒼,放眼望去,長沙城被一片厚厚的愁雲慘霧籠罩著。 蒼茫的霧雨之中,南學會演講會堂顯得分外朦朧,給人些許虛無縹緲的感覺。堂外濕漉漉的街道上擺了幾個攤床,有賣小吃的,賣菜的……往來的行人忙忙碌碌地穿梭於會堂內外,裏麵好像真有什麼事情在發生…… “諸位,今日的中國,已經是風雨飄搖,山河破碎……”朗朗的演講聲傳了過來,隻見在陳舊的大院裏臨時搭起的簡易台上站著幾名青年人,一處極為顯眼的地方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湖南湘學會甲午國恥四周年紀念日演講”。演講的人正背身站在一張懸掛的手製地圖前。院內擠滿了聽眾,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他們個個都把腦袋抬得高高的,努力向上張望著。 “甲午一戰,日本割去了台灣與澎湖。”這位年輕人一邊揮筆圈掉台灣、澎湖,一邊發表著言論。台下的聽眾都全神貫注地聽著,他們的嘴巴都張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圓圓的,表現出一副很吃驚的樣子。不時還有斷斷續續的議論聲傳過來。 隨即,演講人又揮筆將地圖上已被外來列強占有的所有地名依次圈掉。演講人憤怒地將筆一擲,竭力控製住自己內心的憤懣,一字一句,深沉有力地說道:“這,就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炎黃子孫的命運嗬!”他向前邁了一步,伸出雙手,慷慨激昂,“今天已經到了亡國滅種地步!凡是有良心的中國人,凡是身軀裏還流淌著軒轅黃帝的血液的人,睜開眼睛看吧!該是醒來的時候了!”晶瑩的淚水從他充滿悲憤神情的眼眶中流了出來。這時,台下已是沸騰一片,人們憤怒地呼喊著。 這位年輕的演講者就是譚嗣同。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的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譚嗣同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深深地感受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製製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而守舊保皇派是極力發對改革的,他們認為譚嗣同變法維新是包藏禍心,是欺君滅聖,圖謀不軌。於是,他們便對變法維新派的活動進行了一次次凶殘的破壞,企圖扼殺維新變法於搖籃之中。 《湘學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是譚嗣同專為宣傳變法理論而創辦的。此時,守舊保皇的劣紳們已把報館堵得嚴嚴實實的,個個都是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為首的劣紳先是把報館的木牌摘了下來,惡狠狠地甩在了地上。隨即他們便氣勢洶洶地衝了進來,推翻桌子,掀倒報架,並把大批的書報紛紛扔出了窗外。報館人員見狀,憤怒至極,與劣紳瘋狂地廝打起來,頓時間,報館一片混亂…… 一位看起來像是報館主筆的中年人被蠻橫的劣紳從館內拉了出來。一個人指著他的鼻梁說:“你就是主筆”? “你們要幹什麼?”主筆滿臉驚恐。 “幹什麼!就幹這個!”話音剛落,重重的一拳已狠狠地打在了主筆的臉上,主筆被打倒在地,其他幾名劣紳跑了過來,又是一陣瘋狂地拳打腳踢,主筆在地上痛哭地翻滾著身體…… 一個劣紳惡狠狠地把主筆從地上抓了起來,可憐的主筆無力地站在那兒,連同他髒兮兮的腦袋也同樣無精打采地耷拉著。他已滿臉是血,嘴裏還不停地滴流著豆粒般大小的鮮血。可凶殘的劣紳並未就此收手,隻見他抬拳就要再打上去,就在這時,一個人突然出現,製止了劣紳的暴行。 來者正是譚嗣同。當他得知報館被人砸了之後,便二話不說同梁啟超匆匆忙忙從南學會會場趕了過來。 就在此時,遠處傳來一聲喝叫:“撫台陳大人——到——”全場頓時啞然。隻見湖南巡撫陳寶箴從一台轎子中走出,站到了人群的中央,高聲叫道:“譚嗣同!” 譚嗣同等人連忙停止對峙,聽候陳寶箴下文。 陳寶箴打開電文,高聲念道:“北京軍機處急電:候補知府譚嗣同,學識絕倫,勇於任事,在湖南新政中功績卓越,著即進京陛見皇上。” 聽畢,譚嗣同先是一怔,好像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喜訊還一時適應不了;隨即,他便緩過了神,但見他滿臉精神煥發的樣子,就連眼睛也分外有神了。他顫抖著雙手接過電文,與此同時,強忍在眼眶裏的淚水也終於不爭氣地湧了出來。 二 西太後慈禧雖然早已撤簾,把朝政全都交付給了光緒皇帝,但實際上實權依然還是握在她手裏。對於主張維新變法的光緒皇帝,慈禧一直懷恨在心。她表麵上對朝政之事不聞不問,但實際上仍通過剛毅等人時刻把握著朝廷的動態。 在頤和園陰森森的樂壽堂內,榮祿、剛毅、懷塔布三人在給西太後跪安後,依次跪坐到跪墊上,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一隻黑長毛的波斯貓正慵懶地蜷伏在慈禧的懷中。慈禧逗著貓,完全不理會跪在下麵的幾個人。 剛毅斜了榮祿一眼,再也憋不住了,便一口氣將卡在喉嚨裏的話全放了出來:“皇太後,朝裏的事,您還不知道吧!” “知道,不就是變法嗎?”慈禧緩緩地抬起了頭,瞥了剛毅一眼,漫不經心地說。 懷塔布搶先慌忙說道:“皇太後,皇上正從全國網羅人,聽說康黨譚嗣同與梁啟超就要進京了。” “譚嗣同?”慈禧微微眯起眼睛,像是在記憶中搜索似的喃喃自語。 “不過是個小小的知府……”剛毅插嘴道。 “不!這個人可不是等閑之輩!”榮祿慌忙打斷道。 慈禧聽得有些不耐煩了,起立轉身向窗前條案上的魚缸旁走去,邊走邊說:“好了,好了!我沒閑心管那麼多事,年紀大了,我住到這個園子裏來,就是圖個清靜。隨即,又稍微沉吟一下,像想起什麼似的,突然轉過身來,問道:“噢,我正想問你們,這個康有為是怎麼跑到皇帝身邊來的?” 榮祿與其二人交換下眼色,道:“就是翁同和保薦的!” 懷塔布就勢又說:“皇上變法的主意,都是翁同和出的。”慈禧一抬手,懷塔布連忙閉口。 慈禧若有所思,向前走來,麵對著對榮祿:“榮祿,我上次問過你,你想進軍機處,還是直隸總督?” 榮祿如丈二和尚,對於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一時還摸不著頭腦,選擇沉默不語。 懷塔布慌忙補充道:“榮大人要是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正可供衛皇太後和皇上。” “嗯”。慈禧應道,便回到禦座抱起貓,不停地撫摸著。 榮祿的嘴角邊掠過一絲笑意…… 沒過多久,慈禧就在樂壽堂內召見了光緒皇帝,下旨罷免了翁同和的官職,任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沒有實權的光緒感到很絕望,要知道翁同和已在他身邊待了二十餘年,對光緒來說失去他如同失去一隻臂膀一樣痛苦,但也隻有無可奈何了。 在任壽殿內的禦案桌前,靜靜地跪著康有為和翁同和,光緒正在翻閱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突然他合上書,下意識地站了起來,離開禦座向下走去,他苦笑一聲,好似有一種無名的煩惱襲上了他的心頭:“變法應當變人,網羅天下英才而用之,隻可惜,少的是英才、賢才、幹才!”說完,一聲長歎。 康有為微微看了一眼光緒,立刻低聲朗聲說:“中國當前人才不多,但還是有的,比如候補知府譚嗣同……” 走動的光緒停住了腳步,猛然回頭追問:“譚嗣同到京了沒有?” 三 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維新誌士譚嗣同到達了北京,九月五日,光緒皇帝在養心殿召見了譚嗣同,麵對朝思暮想的聖上,譚嗣同心中積鬱多時的憤懣情緒爆發了,他慷慨陳詞道:“今日之中國,猶如一座將要傾覆的大廈,粱、柱、掾皆被蛀空,因而拆東補西,剜肉補瘡是不行的,必須從根本上棄舊圖新。” 光緒興奮地站了起來;“說得痛快!” 接著,譚嗣同從懷中掏出手帕,輕輕打開,將一塊野菜餅子雙手呈給了光緒,萬分激動地說:“皇上,這就是臣在河南所見到的千百萬災民的口糧,那裏是哀鴻遍野,餓殍慢地……” 光緒緩緩坐下,雙眼緊盯著禦案上幹黑的破餅子,心情沉重地說:“朕登基二十三年來,天下國家殘破如此,上無以對列祖列宗,下無以對黎民百姓。” 隨後,譚嗣同向光緒提出了裁除有名無實的官員,並建議皇上親任海陸軍大元帥。他還囑咐皇上,行事要雷厲風行,朝綱獨斷。 光緒的目光炯炯有神,鄭重表示道:“堅決不做亡國奴!” 就此,譚嗣同被光緒封為四品卿銜,參與維新大政。 光緒皇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得到皇上的支持後,譚嗣同開始大刀闊斧地實行變法。在乾清宮內,他與數百名新舊大臣唇槍舌劍,爭論變法事宜。年輕的革新誌士們抓住禮部尚書懷塔布扣押了主事王照奏請皇上遊曆東西各國的折子一事,來了個霹靂手段,以清除隻拿俸祿不幹實事的禮部庸臣。結果皇上準奏,下旨裁撤詹事府、光祿寺等六個衙門,罷免了阻塞言路,抗拒新政的懷塔布、許應騤等守舊官員。 新舊兩派第一次交鋒,維新派大獲全勝。光緒皇帝依靠譚嗣同、康有為等人所表現出的變法圖強的態度和決心,深深地刺激了以慈禧為首的封建專製勢力。 麵對光緒皇帝大行變法的做法,慈禧太後等人早有應對計劃,他們準備在十月底光緒皇帝去天津檢閱兵隊時發對兵變,廢黜光緒皇帝,一舉撲滅新政。 變法正值鼎盛期,誰都沒有想到,變故來得這樣快。 譚嗣同的書房裏,劉光第、林旭、梁啟超等一直在不停地來回走動著,他們都是一副麵色淒惶,神色焦慮的樣子。門響了,隻見譚嗣同疾步走了進來,大家紛紛迎了上去,用充滿期待的眼神盯著譚嗣同。 “複生,怎麼樣?”康有為急忙問。 “皇上雖然回了宮,可是宮裏已經進不去了,五天沒有見到皇上了。”譚嗣同搖了搖頭,坐到了椅子上,疑惑地說。 聽了這話,大家的表情倏地緊張起來。就在這時,楊銳一陣風似的闖了進來,從懷了掏出了一個折子遞給了康有為,說道:“這是皇上讓張進喜帶出來的,經三天才送到。” 康有為像捧起火炭一樣,把折子打開,看一眼,臉色突變,立即把聖諭交給林旭。林旭開始宣讀:“朕惟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譚嗣同等……設法相救……特諭。” 讀完,大家失聲哭成一片。 譚嗣同怒目而視:“死,早有準備,可絕不能這樣白白等死”說罷,起身同大家一起開始商討營救皇上的辦法。 窗外,黑壓壓的烏雲已是遮天蔽日,伴隨著陣陣強烈的風,樹枝被吹得東搖西晃。不遠處一陣陣響雷轟隆隆地滾滾而來,天陰陰的,預示著一場大雨的來臨。屋內的空氣不由得沉悶起來,康有為正站在窗前仰麵苦苦思索著,邊上坐著的康有為,隻顧搖頭晃腦,其餘的人也都麵如死灰。大家相互交換了眼色之後,隻聽見一聲聲無力的哀歎。忽然一聲響雷滾來,伴隨著一陣颶風掀開了緊閉的窗戶,倚在窗旁的譚嗣同打了一激靈,忙轉身來,斬釘截鐵地說:“袁世凱!” “袁世凱可是榮祿提拔上來的。”楊銳有點擔心。 譚嗣同胸有成竹,上前一步,沉靜而又激昂地說:“不對,袁世凱曾參加過保國會,研究過中國和外國強弱不同的原因,極力主張變法。並且皇上曾破格特別賞賜他兵部二品傳郎,就是為危機時刻能助皇上一臂之力。皇上有難,而他又沒有掌握兵權,事到如今,萬全之策我們是沒有了。舍袁其誰!若成功,我們同四萬萬民眾共生,失敗,我譚嗣同願第一個赴死!” 說著,便從懷中取出一把亮晃晃的匕首,放在了桌上。 四 夜已很深了,在沉悶的空氣地籠罩下,顯得尤其的寂靜。忽然,一道刺眼的閃電劃破了死寂的夜空,隨之,便是一陣陣響亮的雷聲滾滾而來,緊接著,嘩啦啦的瓢潑大雨便傾瀉直下。 空蕩蕩的街上,一輛濕漉漉的布蓬騾車在法華寺門口停住了,譚嗣同撐著一把傘從車中走下,徑直走進了法華寺。灰暗的燈光下,袁世凱正在聚精會神地寫字。正在這時,仆人來報說有人前來拜訪。袁世凱停下手中的筆,問道:“誰!” 話音還未落定,隻見譚嗣同已收好了雨傘,站在書房門口:“譚嗣同!” 譚嗣同走到跟前,袁世凱這才看清,連忙招呼道:“哦,譚大人,來,請坐。” 由於倆人突然會麵,難免彼此都有些尷尬,仆人送上茶來,氣氛才輕快了些許。譚嗣同斜眼看了一下站立在旁邊的仆人,袁世凱心領神會,隨手一揮,仆人便離開了。譚嗣同激情飽滿地向袁世凱陳述了此次麵見的事由,並表達了自己慷慨赴死的決心。對此,袁世凱表現出了甘願赴死救援光緒皇帝,維護變法救國的堅決態度。他此時已是淚流滿麵,哽咽著聲音,用極為誠懇的語氣說道:“如果我袁世凱有為皇上盡忠的機會,我願赴湯蹈火,肝腦塗地,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我自幼就讀聖賢之書,這‘忠義’二字是懂得的,我一定竭盡全力,誅除奸賊,保護皇上!” 聽了袁世凱這席話,譚嗣同很是高興,應和道:“匡複天下,重振朝綱,就靠袁大人隻手回天!” 忽然,狂風大作,‘嘩’的一聲窗子被吹開了,一道強烈的閃電倏地映射了進來,瞬即照亮了屋裏的一切,一張布滿殺氣的白胖的圓臉暴露無遺,在雷雨的掩蓋下變得越來越模糊。 其實,袁世凱早已確定了自己的立場,表麵上支持維新變法,擁護光緒皇帝,實則還是依附了西太後慈禧,畢竟慈禧大權在握,兵力雄厚。如此這般,那也隻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他說的頭頭是道,至情至理,偽裝得可謂天衣無縫。 譚嗣同剛一走,袁世凱便忙叫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