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首先站了起來,不無憂慮地說:“戰局令人憂慮,軍費支出龐大,國庫空虛。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甚至連預算都無從算起”
汪精衛:“項城若能促清帝退位,則我輩目的已達。戰事如果再起,恐非國民之福!”
孫中山憤然:“袁世凱陰懷莽、操之誌,居心叵測,反複無常,企圖在南北對峙中漁利。共和肇始,將元首職務交給這個守舊官僚,似應慎之。”
1912年初,孫中山與袁世凱達成協議: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接任,袁世凱則以實際行動迫使清朝皇帝退位。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
五
建立共和是人心所向,而袁世凱等軍閥卻逆曆史潮流而動,妄圖扼殺革命。1913年3月國會選舉,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準備北上組閣。
在上海燈光暗淡的火車站,火車的汽笛聲由遠及近傳了過來。宋教仁被黃興、於右任等人簇擁著來到了候車室檢票口。黃興拉住宋教仁的手輕聲囑咐道:“鈍初,千祈保重,多加小心!”宋教仁感激地點點頭。隨即轉身正要離去。忽然“叭叭叭”一陣槍響打破了平和的氣氛。黃興猛然回頭,隻見宋教仁已倒在血泊之中,不省人事,他緊緊攥住黃興的衣領:“克強……我冷,給我大衣,快……快……”
袁世凱為掩蓋罪行真相,還裝腔作勢,要嚴懲凶手。但調查結果表明,謀殺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凱,真相大白,全國輿論嘩然。這時,孫中山從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麵目,認識到“非去袁不可”,極力主張出兵討袁,發動了“二次革命”。但由於實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敗。孫中山被通緝,不得不再趕赴日本尋求援助。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並兩次發表討袁宣言,準備發動護法運動。次年,他便與同自己誌同道合的宋慶齡在律師所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終成眷屬。
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孫中山重回中國,準備在上海發動護法運動。但廣州護法政府逐漸被桂、滇係軍人控製,孫中山實力有限,他曾嚐試發動兵變而未果。一九一八年桂、滇各係控製國會改組護法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孫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職。次年10月,孫中山改中華革命黨為“中國國民黨”。同時,孫中山在廣州被選為大總統,準備發動第二次護法運動。但最終因北伐的主張與陳炯明不和,導致陳炯明炮擊總統府,孫中山化裝離粵,退居上海。
自陳炯明兵變後,孫中山開始考慮與共產黨合作的可能。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東高師禮堂參加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樸素莊重的會場裏,孫中山端坐在主席台上,到場的有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等國民黨人,還有李大釗、毛澤東等共產黨人。
孫中山興奮地環視全場,莊重地講道:“大會宣言的旨趣,已經充分討論。這是本黨成立以來破天荒的重大舉動。徹底打倒軍閥,完全解放受壓迫的人民,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列強,聯合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共同奮鬥,互相扶持,爭取民族獨立,實為我們的首要任務。讚成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全文者,請舉手。”
隨即,孫中山自己率先舉起右手,自語到:“我尊重宣言的權威。”與此同時,一雙雙手臂舉了起來。
通過這次大會,國民政府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共產黨幫助,改組國民黨。並於3月組建黃埔軍校,任命蔣介石為校長。
中國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合作實現後,以廣州為中心,彙集全國的革命力量,很快開創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麵。
六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推倒大總統曹錕,邀孫中山北上共襄國事。此時,孫中山的健康已急轉直下,但為了國家的前途及與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作鬥爭,他毅然北上,並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
當孫中山與夫人乘坐的專列到達北京永定門車站時,時任北京警備司令的鹿鍾麟將軍考慮到前門車站聚集了十多萬歡迎的民眾,為了保證孫中山的安全,所以就想讓孫中山在此站下車。李大釗也深切懇求:“先生,就在這兒下車吧!”孫中山聽了之後,激動地說:“不!不!我不能在這兒下車,我是為學生和民眾而來的,我不能為了個人安全,而辜負學生和民眾對我的熱情。我一生致力於做民眾的公仆。他們是民國的主人。我要見他們!”
在北京前門車站廣場,數不清的學生、工人和市民隊伍在凜冽的寒風中湧動著,到處是揮動的小旗和醒目的標語:“歡迎孫中山先生北上!”“迅速召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鏟除軍閥,國民革命萬歲!”。大家的情緒都很激動。
孫中山看到這種場景時,他憔悴的麵容上顯露出欣慰的神色。在夫人及隨行人員的陪同下,孫中山揮動著右手,激動地向歡迎的民眾講話。
孫中山稱人民群眾為民國的主人。並對他們喊出了用自己畢生經曆凝聚成的最後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他那喑啞的聲音迅即被寒風卷走。但是歡迎人群已經像海潮般洶湧起來。
他的身影,逐漸溶入了民眾的海洋中。
點擊點評
人物傳記·曆史巨片·民族色彩
《孫中山》是一部具有相當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人物傳記片。它著重描寫了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光輝的一生。同時,它又是一部崇高雄奇的史詩巨片。
影片通過對孫中山30餘年的奮鬥道路和心理曆程的描述,不僅再現了廣州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就任總統等曆史事件,而且有百餘位曆史人物出場——這在人物傳記片上是空前的,既具有藝術感染力,又能使觀眾了解曆史背景和曆史人物。
影片的主旨思想是刻畫了孫中山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高尚人格和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革命先行者們不屈不撓、肝膽相照、前仆後繼、共赴國難,挽神州於既沉,救生靈於塗炭的大無畏氣概。
孫中山是時代造就的偉人。同時,他像一麵鏡子,也折射出了那個新舊交替、動蕩不安的時代。這部影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曆史的選擇,鼓舞我們青年一代繼承發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的貢獻。
影片《孫中山》在表現方式上是以主人公的心理情緒為主體內容,以藝術造型和聲音為表現形式的一部心理情緒影片。作品注重造型和聲音的運用,並加之音樂的配合,造成詩的畫麵,詩化的語言,以此刻畫出孫中山這個鮮明的人物形象。
回望精彩
影片運用既樸質無華、又鏗鏘有力的語言來揭示特定曆史人物的心態,使其藝術形象和人格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示。
在孫中山北上進京的一場戲中,為了他的安全,陪同的李大釗懇切地說:“先生,就在這兒下車吧!”孫中山激動地說:“不!不!我不能在這兒下車,我是為學生和民眾而來,我不能為了個人安全而辜負學生和民眾對我的這番熱情,我一生致力於做民眾的公仆,他們是民國的主人,我要見他們。”說著,滿臉淚下,激動到手中的拐杖也顫抖了起來。車窗外,歡呼的人群揮動著手中的小旗在風中嘩嘩作響,如此宏大的場麵,震撼人心,如此深沉的感人之言,催人淚下。
一個滿懷革命精神的天之驕子,卻又甘當人民公仆,一言一行都極力地顯出孫中山既是領袖又是凡人的人格力量和大無畏的民族獻身精神。眼前歡呼的民眾就像反清革命掀起的滾滾浪潮,一種孫中山人格魅力特有的“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的強烈革命願望盡在不言之中,使得一個革命的組織籌劃者、活動家、外交家的不朽形象進一步逼真和豐滿起來。
星光:劉文治
我很欣賞劉文治扮演的孫中山。過去的孫中山,一演就是國父,現在這個孫中山是活生生的,很有光彩。劉文治的表演給我印象很深。
——劇作家黃宗江
劉文治,中國影視、話劇演員。1941年生於遼寧鳳城,畢業於遼寧省戲劇學校表演係,任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演員,現為該院院長。1977年,他參加拍攝長春電影製片廠故事片《熊跡》,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表演生涯。此後,他在《水晶心》、《失去的歌聲》、《寒夜》、《孫中山》等影片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扮演孫中山獲1987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男主角獎。
的確,在《孫中山》這部戲中,劉文治以精湛的演技準確地把握住並生動地體現出了人物的基調和變化,並且內心又充實地傳遞出人物瞬息間的情緒狀態。同時,他所塑造的孫中山這一人物形象的感覺對頭,分寸適度,語言造型得體,達到了形神兼備,從而使孫中山這個特定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準確地展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