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孫中山(2 / 3)

衝殺在前麵的起義軍戰士倒下了,後繼者又蜂擁而至。土炮轟鳴,震撼大地。

夜幕緩緩降臨了,在蒼茫的暮色下,荒涼的山野橫屍遍野,折斷的矛戟,殘破的軍旗,還有戰火殘留的狼煙如孤魂野鬼般漫無目的四處飄散著,使原本淒涼的荒原越發的寒氣逼人。

惠州起義失敗,鄭士良等誌士壯烈犧牲。

起義再次失敗,孫中山隻好又返回了日本,準備東山再起。

1905年7月,在東京赤阪內田良平寓宅樓上的一個大房間裏,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汪精衛等十七個省的留學生代表擠坐在榻榻米上。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在這裏召開了。孫中山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講。

他緩緩站起身來,語調激昂而又深沉:“我們的國家,有四萬萬人口,可謂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康梁變法,百日維新隻是曇花一現,所以要救國,隻有走國民革命的道路,建立一個共和國家。”

屋子裏一片低泣聲,許多人都已熱淚縱橫。

孫中山頓了頓,接著說:“為此,我們必須把湖北的華興會、湖南的日知會、浙江的光複會等等的革命團體組成大團體,建立一個統一的革命黨。”

大家都紛紛站了起來,使勁地拍著手,一時間掌聲雷鳴。大家的情緒都很高漲,高喊著“先生,隻要十八省同誌齊心協力,中華的複興指日可待”“先生,馬上成立大團”“叫‘反滿同誌會’”“叫‘討滿同盟會’”。

孫中山舉手示意:“革命的宗旨不專在反清排滿,我們隻反對壓迫他人的滿人。國體民生,皆當變革。至於名稱,我提議定為“中國同盟會”,意思就是全國有誌之士為從事革命運動而聯合起來的秘密團體。”

“既然是秘密團體,就應該有誓詞,有綱領。”何香凝站起來說道。

孫中山的回答強勁有力:“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共和國!”

“簡而言之,孫先生的主張就叫“三民主義”吧!”陳其美激動不已。

雷鳴般的掌聲四起。

突然眾人中有一青年學生問:“將來革命成功了,孫先生是不是也要當皇帝?在中國是不是建立君主立憲?”

眾人都驚訝地看著這位青年學生。

朱執信站了起來,理直氣壯地看著他:“革命是為國為民的大事,孫中山怎麼會想當皇帝呢?誰想當皇帝,必將被打倒!”

最後,大家紛紛在盟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從此,“中國同盟會”宣告成立。孫中山被推為同盟會總理。

此後,孫中山便奔赴於世界各地,傳播革命思想,積極邀請有誌之士,不斷擴大同盟會的影響力。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孫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誌,在全國各地發動起義,但最終都因準備不足,單純冒險而失敗。

1910年11月,孫中山在馬來亞檳榔嶼召開秘密會議,商量卷土重來的計劃。

這是一間陳設著藤製家具的客廳。沉默一會之後,孫中山把目光轉向盧夫人,歉然地說:“這些年也難為你了,又要侍奉母親,又得撫育兒女……”

盧夫人默然。

孫科衝動地說:“父親,這些我們都能理解,我不理解的是我們為什麼總是失敗!黃崗、惠州、欽廉、鎮南關、河口,還有去年廣州新軍起義,又……”

孫中山銳利地瞥了他一眼。孫科不說話了。黃興、趙聲等人也都沉默著。

“精衛、複生依然身陷囹圄,生死難卜。近日新聞紙上,對王案又報道。”胡漢民插語道。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的每一次起義,都已經動搖著這座朽敗清帝國的房屋的牆基。烈士的鮮血,不會白流的!”孫中山用低沉的聲音說。

接著,他又看著黃興,語調堅定地說:“集中全黨精英,在廣州再次舉義,占領省城,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國!”

“目前需款五千,安置新軍的流亡人員。再謀大舉,又需十數萬元的巨款……”黃興不無憂慮地說。

孫中山斬釘截鐵的回應道:“隻要同誌們不氣餒,錢,我當力任設法!”

在寒冷的冬夜裏,一座古老的中國式建築——中華會館,威嚴地矗立著。在天井裏,燭光輝映,聚集了很多華僑。

孫中山站在一張放有籌款箱的寬大楠木桌旁,思索良久。隨之,他誠懇而歉疚地說“我每次請僑胞們來,都是勸大家認捐。一而再,再而三,實在難以啟齒……可是,”他回頭看一看端坐在後的黃興、趙聲,聲音逐漸變得激昂起來,“中華民族的災難這樣深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關頭。隻有國外的同胞捐錢,國內的同誌捐命,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朝專製政府,才能救亡圖強!”

人們默默地聽著。

他用喑啞的聲音接著說:“同盟會成立後多次舉義,迭遭失敗,這次若不成功,我也無顏再見諸位鄉親!生死成敗,在此一舉,發難地點——還在廣州。”

一個身著唐裝的瘦弱老人猛然站了起來,淚流滿麵地說:“我……我不是個有出息的男子漢,一輩子賣芽菜,積攢了一百多元錢。我把它——全捐了!”

“我認十元!”

“我隻能捐二元。失業半年多了!“

認捐的聲音四起,僑胞們紛紛動容解囊。不一會兒,各種各樣的錢幣堆滿了桌子。孫中山非常感激,深深地向僑胞們鞠了一躬。凝望著這一大堆捐款,他們臉上呈現出慷慨赴死的氣概。

1911年4月27日黃昏時分,黃興率一百二十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同盟會接受曆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槍聲、炸彈聲、憤怒的呼叫撕破了靜寂的夜空。在滾滾的烈火硝煙中,黃興率領臂纏白巾、足著黑色樹膠鞋的先鋒隊,衝擊總督衙門。朱執信身著剪去下截的長衫,持槍猛射。一臂已殘的喻培倫脖子上掛著炸彈筐,奮力投擲炸彈。林時爽、林覺民、方聲洞……從各地彙聚廣州參加起義的一代精英形象,仿佛都在這刀光血影中陸續映現出來。

因力量的對比懸殊,黃花崗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誌士潘達微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七十二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中規模最大、犧牲最大的一次。這次失敗也是最後一次的失敗。它對辛亥革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不過半年,武昌起義就成功了。

1911年10月11日,在美國哥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西餐廳裏,孫中山和馬湘正在等候自己所點的餐品。當侍者把早點端上來之時,忽然,孫中山興奮地拿著報紙指給馬湘看:“馬湘,你看!”

“嗯?”

“你看看,武昌起義成功了!馬湘,成功了!武昌起義全國響應,你快看……”隨即,他激動地站了起來向大家說到,“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是中國革命者,這就是我們的旗幟……我們失敗了十一次,現在勝利了,我們要回去在全國發動起義!”

大家聽了孫中山的一番演講,紛紛鼓掌祝賀,一一上前與孫中山握手。

在南京原兩江督署的一間臥房裏,孫中山對著紫檀木裝鑲的大穿衣鏡,換上立領製服。

胡漢民手拿一份文件走來:“先生,這是宣誓就職的誓詞。”

一九二一年,在燈火輝煌的原江蘇省谘議局裏,孫中山進行了大總統宣誓就職儀式。他用凝重而清晰的語氣做了激情飽滿的宣誓:“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族……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總統之職,謹以此誓與國民,孫民。”

隨之,孫中山接過大印,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上,莊重地蓋上第一個鮮紅的、神聖的印章……

深夜,在北京鐵獅子胡同,袁世凱的官邸裏,身穿朝服的袁世凱正在同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密談。朱爾典的笑容頗有深意:“不管南方如何動作,您是被公認的‘強有力的人’——非袁莫屬!”

袁世凱肥胖的麵孔上掠過一絲不易覺察的笑意:“風雲變幻,形勢複雜……也隻得勉為其難!”

此時北方尚為軍閥盤踞,袁世凱有複辟之心。他庇護清室依附列強,不斷給孫中山施加壓力。而孫中山領導的臨時政府實力有限,無論在裝備與士兵素質上,皆無法與清朝主力北洋軍抗衡。革命軍被北洋軍接連擊敗後,為了顧全大局,孫中山決定與北洋軍的統帥袁世凱和談,希望通過給予袁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袁成為清朝垮台的最後關鍵。

在南京陸軍參謀部的作戰室裏,孫中山坐在繪有六路北伐進軍的掛圖前,環視與會者,平靜地說:“關於戰局,務請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