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並非每一位調查者都能采集到所需材料。有人可能收獲頗豐,滿載而歸;有人則可能一無所獲,兩手空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是否善於調查。
說明文的調查是周密的調查。“周密”不僅指對調查對象作全麵、細致的了解,還指調查方式有縝密的設計。
首先,要找準目標。調查目標的確立至關重要,關係到調查的成敗。應尋找有科學研究價值、能給人新意、為人們所關注的事物作調查目標。這種目標的確立,往往從觀察到某個現象弓起,采集者認為有“刨根問底”的必要,即以之為目標,“窮追不舍”、深人調查。例如,《兔》的作者就是觀察到兔有自食糞球的習性,以此為調查目標,經過調查,搞清了其中的奧秘。作者寫道: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免糞排出的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糞球:一種是普通的小硬糞球,裏麵有很多草末;另一種是小軟糞球,由一層薄膜包著。
1963年,有兩位研究人員用顯微鏡仔細地檢查了由腸內取出的後一種糞球,發現裏麵有很多能助消化的菌類,占幹燥後糞球總量的56%……由於適應的結果,食糞已成了兔類得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習性。
這裏介紹的知識,主要是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得到的,給人以新鮮感,讀來饒有興味;應該說這是得益於找準了調查目標。這正如地質鑽探者向地球“淘寶”,目標準,“寶”才可淘到,調查中隻有目標準,才能得到有價值的材料。
其次,要擬定計劃。根據調查目標的特點,擬定詳細的調查計劃,包括目的、方式、方法、時間、地點等,均應在周密安排中。計劃是使調查工作有條不紊進行的保證。現實中經常會有這種情況:調查者缺少必要的準備與規劃,匆忙“上陣”,與調查對象交談時,不知談什麼、問什麼;實地勘查中,不知看什麼、記什麼。這種調查,必敗無疑。有了計劃,調查者帶著問題去調查,就會心中有數。例如,要了解工廠某項新產品的開發情況,就要向有關人員調查,包括向工廠領導、技術人員、操作工人等了解產品性能、產品特點、生產程序、技術要求、目前的生產能力以及技術、經濟潛力、市場需求等。準備好這些問題,並掌握一定的背景材料,才能轉入下一步的調查。
第三,要善問善聽。調查是以語言交流為主要形式的采集活動,尤其是實地調查,口頭語言運用較多,要講究說話藝術。要善於提問,引導對方打開思想閘門,願同調查者配合。對方介紹有關材料時,要善於傾聽,不隨意打斷;但又不可一語不發,埋頭記錄。有修養的調查者,對調查對象而言,應是合格的對話者,按預先準備好的計劃提問時,也可談自己的認識,待對方談完後,雙方還可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把調查引向深人。調查者要有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敏銳性,特別要注意對方無意中談到的情況,因為這種情況中可能包含著有價值的材料。
第四,要五官並用。調查中,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耳、鼻、舌、腦同時發揮作用,尤其要多聽、多看、多想,對所見所聞動腦思考,分析綜合,及時判斷談話內容是否符合調查計劃,對方提供的情況是否真實,下一步調查如何進行。這些思考內容幾乎與交談同時完成。思維遲鈍,或交談時不注意聽,有可能出現“冷場”,造成調查中斷。傾聽的同時,可適當記錄,以備調查後整理材料用;但記錄以不影響交談、不影響思考為前提。
毛澤東同誌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樣,對說明文來講,沒有調查就沒有寫作權。不搞調查,“閉塞眼睛捉麻雀”,“麻雀”終究捉不到。說明文作者應以滿腔的熱忱、實事求是的精神、謙虛謹慎的態度、靈活多樣的方法,通過周密地調查,去獲取寫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