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像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一樣精心準備自己的材料簡曆,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工作的機會。網絡報紙上的招聘啟事自不必說,我還通過校友錄找到了一些在法國和瑞士工作的學姐,其中一位在總部設在巴黎的教科文組織工作,還有一位在一所連鎖的法語學校給外國人教授法語,她們都答應幫我看看工作的機會。以我的經驗來看,還是有熟人推薦更靠譜一些。
中間這些努力的過程,我一直都沒有跟JP說,有時候出門麵試,我就跟他說我去圖書館看書或者去逛街。以至於過了兩個星期,他幾乎認為我已經放棄這個找工作的想法了。
在此期間,我得知了從前兩位大學同學的情況。她們都在巴黎工作。
小A當年大學畢業之後來到了法國念商校,真是努力掙紮了幾年,現在在一家很有規模的金融企業裏做谘詢員,薪水不少,也嫁了一個法國人,更有心眼的是,小A在工作之後沒多久就懷孕生子了,一邊在家養孩子一邊拿單位按時足額發放的工資,可以說一切盡在掌握。
更有戲劇性的是小B。上大學的時候這就是個挺特別的家夥,長得好看,很會唱歌,而且性格熱情奔放,是那種十分受男生,特別是外國男生歡迎的女孩。我記得當年學校開運動會的時候,漢學院的一個德國人在參加賽跑比賽之前對著觀眾席上的小B喊道:“喂!跑完之後,你要給我氧氣!”當時把導員和書記的臉弄成了茄子色。
大三那一年,我們被公派出國,我去了南方的蒙彼利埃,她去了北方的勒阿弗爾。後來當時出國的同學都回國了,隻有她放棄了國內大學的文憑,毅然決然地留在了法國。這個女孩後來從文科轉為學商,從零開始念書,直到拿到了研究生的學曆。可是也就是拿著這個普通的公立大學的文憑,小B後來進入了一家很有名的盧森堡銀行實習,正式工作的時候又進入了巴黎的農業銀行工作,作投資顧問,薪水位置各方麵的局麵都很好。同時呢,裙下之臣無數。
在同學無孔不入的八卦之中,我得知這兩位大俠的事跡,心中可以說是非常羨慕的。我羨慕的並不是她們的薪水,也不是她們在首都巴黎工作居住,我佩服羨慕她們可以堅強地留在法國,過一種非常豐富的生活。概括為兩個字就是“堅強”和“豐富”。
我的校友們,我的學生們在歐美留學的很多很多,真正能順利的完成學業,並且能留在薪水條件相比來說更優越的歐洲工作的卻並不占多數。
2007年開始流行一個詞語,叫做“海帶”,就是海歸之後待業。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個案:在國外好不容易念了幾年書,拿到了級別不低的文憑,但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居留證到期,於是回國發展,發現國內更是精英無數,競爭激烈,拿著燙金的洋學曆找工作的時候高不成,低不就… …
做事情有明確的目的和充分的準備,準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和周章。我的同學小A和小B就是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通過努力,最終留在了法國。
而在留在這裏的人群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過得愉快。工作的位置,八卦的圈子,貼心的愛人… …一個都不能少,即所謂“豐富”,這樣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才能夠安心的呆在這個離你的家鄉十萬八千裏的地方。
人可以什麼東西都不多,但是不能缺項。
現在的我比起來我的兩位同學就處於一種缺項的狀態中,短期來看,這會讓我覺得這裏的生活過於平靜無聊,這會讓我把自己的家庭的一些家庭矛盾極端化擴大化;而長期來看,這讓我不能夠安心的呆在法國,最終會影響到跟JP的家庭關係。
這可不行。
當我的腦海裏愈加地明確了這一點之後,找工作的欲望就更強烈了。
工夫不負有心人,十二月初的時候,一家在裏昂的策劃公司給我打了電話,負責人是一位第三代華裔,用法語和並不流利的普通話在電話裏跟我聊了近兩個小時,最終確定請我為一個來自中國浙江的農產品協會考察團在法國和比利時做翻譯,為期兩個星期,稅後不算小費,每天的薪水還有100歐元!可以去六個城市!
我高興極了,確定此事的當天下午就開始就開始收拾行李。
JP晚上下班回來的時候我興高采烈地跟他說:“喂!那個賭是怎麼打的?我要是找到工作了,你要怎麼辦?”
他放下自己的手提電腦,看看我:“你找到工作了?”
“隻是一份暫時性的工作。但是聽上去條件不錯,而且我想這也許是我在此地事業的開端也說不定。”我說。
“說來聽聽。”JP說。
“三天以後我要先去裏昂,工作兩個星期。”我說,“老本行,做翻譯。”
他坐在沙發上,一時沉默不語,然後抬頭看看我:“你沒搞錯吧?我們不是剛說好了去南方玩嗎?我昨天都請了一個星期的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