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目前所使用的震級標準,是國際上通用的裏氏分級表,共分9個等級。震級是根據地震儀對地震波所作的記錄計算出來的。地震越大,震級的數字也越大,震級每差一級,通過地震被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
而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麵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麵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以及地麵狀況和地層構造等。一次地震隻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為12°,它是根據人們的感覺和地震時地表產生的變動,還有對建築物的影響來確定的。一般來說,震級越大,震源越淺、烈度也越大。
潮汐是怎麼回事?
住在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每天都有兩次漲落,白天海水上漲稱為潮;晚上海水上漲稱為汐。
引起潮汐的主要原因是月球對地球的吸引力造成的。這個力是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和地球、月球轉動時的慣性離心力的合力。當地球麵對月球引力與慣性力合力最大的地方就出現漲潮現象;與其相對的地球另一麵的海水就要擁向漲潮的地方,從而形成了落潮。
一般情況下,地球每天轉一周,一天之內會出現兩次漲潮,這種潮稱為半日潮。而隻有局部地區,一天之內隻有一次潮。
潮汐現象還與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有關。太陽引力作用雖然比月球的引力小,但它們迭加在一起,就能推波助瀾,使潮水漲得更高了。所以,地球上又有大潮小潮之說。
由於天體運動規律很複雜,所以計算潮汐周期也是不容易的事。
天氣圖上的氣壓是在哪測量的?
氣壓與氣溫、風向、風速等一樣,都是由氣象觀測站測出來的。那麼,氣壓是在天空中測出來的,還是在地上測出來的?
氣象觀測站一般都設有不受外界氣溫影響的氣壓觀測室,在那裏可以測量地麵的氣壓。氣壓圖上使用的數據是把地麵氣壓按海麵(0)米的位置標定為一個標準大氣壓後,經計算核準得出來的。
目前,利用高空氣象資料測定陸地天氣趨勢已很容易了。因為人們可以使用飛機、氣球乃至衛星收集豐富的氣象資料。
大家經常能看見那些帶有無線電測空儀的氣球在氣象觀測站上空飄動。
利用飛機觀測台風時,隻需在台風的700毫巴處(約3千米的高處)向台風中心投放一個無線電測空儀,就能測得台風中心準確詳盡的氣壓數據。
地層有哪些奧秘?
地層有陸層和海地層之分。中國的黃土地層和日本的火山灰層為陸地層,它是經過風的搬運積累而成的。江河、湖泊、冰河和地下水等也能形成地層。
海地層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河崖段丘沙礫層,有稱為“樹葉石”的湖地層、歐洲北部多見的是一種冰河衝積成的叫“冰磧”的石丘等等。另外,還有由泥、沙、礫連同大量海洋生物化石所形成的海地層。
人們可以根據地層中所含有的化石而推斷地層的年代。古地層包含有32億年前的細菌化石。
地層的厚度差異極大,阿爾卑斯山和喜瑪拉雅山脈的海地層,其厚度可達10公裏至20公裏。陸地層卻沒有那麼厚,分布地域也較窄,但形成山脈的海地層不僅厚,而且分布也長達幾千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