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前後,經常是陰雨綿綿的天氣,為什麼清明時節天氣總是雨紛紛呢?以至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其一因為冬去春來的時候,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清明前後,冷暖空氣經常交彙,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
其二是春天低氣壓非常多。低氣壓裏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
其三,清明前後,大氣層裏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由於這些原因,因此清明時節下雨的天氣特別多。
每年的清明節都在四月五日前後,而我國每到四月就開始盛行來自海洋的夏季風,這將會帶來大量的雨水,給農民的春耕生產帶來方便,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將會在大江南北徘徊,所以又有“春雨綿綿”的說法。盡管如此,但並不意味著每年的清明節就一定會下雨。有些地區還經常報道清明祭祖掃墓時引發山火的新聞。由此可見,不是每年都“清明時節雨紛紛。”
當張傑下了大巴,又轉乘公共汽車趕到張家村的時候都快10點鍾了,族裏祭祖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就緒。每年的這個季節,張氏家族都會選擇一個清明前後的好日子,然後全族男女老少一起浩浩蕩蕩地去墳地祭祖。以前張傑也參加過祭拜,但當時年紀還小,也記不得有多遠,隻記得沿著一條兩旁有樹的公路一直走下去,到了一個小路口就拐進去,左轉右轉,看到前麵一片山清水秀,他們便在其中一座山前停下來,開始掃墓。
第一個拜祭的是張傑的爺爺,他的墳墓在山坡上,族裏的叔伯們說每次去到都會看到長滿了山草,他們要很費力才能顯現出原有的輪廓。掃墓時大家會默契地分工,大人們用鋤頭除掉雜草,小孩把雜草拾到一堆,還把墳頭上散落的石塊整理一番。忙完這些一般都正午了,大家又累又餓,他們便把隨身帶過來的粽子、開水帶到樹陰下,坐下來休息乘涼,這就是清明野餐了。這時候,族裏的小孩都會很開心的跑來跑去,跑餓了就吃這種專為清明祭祖做好的粽子,特香甜。
歇息夠了,他們開始正式祭奠,把做祭品的雞、烤乳豬、點心、水果,粽子、茶酒一一擺在墳前,在幾個墳角裏插上香,點燃冥錢,隨後由一個長輩代表講話,意思是:兒孫們又來拜祭你,希望你老人家吃得開心,過得開心。如果家裏有什麼重要的事或者心願,也會順便嘮叨一下,小輩們靜靜的站在後麵聆聽。講完這些話,大家就輪流磕頭,父親和叔伯先拜,其次是嬸嬸們,再次是張傑、堂哥、堂姐、堂妹,大家都一絲不苟地完成這三拜九叩。祭拜結束,就放鞭炮,然後看著墓地裏露出了新土,飄灑下鮮紅的炮紙,收拾一下就離開。張傑的爺爺四十餘歲就過世了,那時他才出生幾個月,聽村裏的長輩說,他長得很清秀,寫得一手好字,是過年時各家春聯的寫手,而且很早就開了雜貨店,因此爺爺給他留下一個智慧的印象。聽父親說,爺爺去世後,墳墓本來葬在離家比較近的一個山嶺上,後來政府要把那一帶推平建市場,所以要遷墳,當張誌剛去的時候,已經辨認不清原墳的位置了,怎麼辦,逐個地方都挖一下?
後來張誌剛沒辦法,隻得在那裏焚香禱告,說:“如果您在天有靈,就保佑我能順利找到你的遺骸,把你遷到一個新地方去。”焚完香後,前麵跳來了一隻蚱蜢,跳著跳著來到一個地方就停下來,怎麼趕都不動了,父親恍有所悟,立刻指揮人往那裏挖下去,果然找到了棺材,然後順利遷到了現在的這個地方。父親給他講這個往事時,一副追憶的神態,張傑覺得他不會騙自己,因為他知道冥冥中有這樣的一種因緣。
另外,張傑的母親生前也跟他說過,在懷他的時候,那時還住在老屋,有一晚夢見一個老人抱著一個男孩遞給她,說:“你拿去吧。”然後過幾天她就生下了張傑,她後來和村裏老人聊天的時候,發現她們對爺爺的描述和她夢中所見很相像。不管如何,父母的這兩個說法,都給張傑留下了爺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的印象,隻可惜之英年早逝,無緣承愛。
第二個人祭拜的是曾祖母,她的墳墓與爺爺的墳墓隻隔著一道山澗,因此張傑想,在這片荒涼山野裏,母子相伴是不會寂寞的。他們祭拜的方法都一樣,因為熟手了,晚輩們就多了到處跑動的理由。張傑和堂哥、堂妹一起擠過高達腰間的野草,爬上了曾祖母所在山的山頂,摸著上麵的鬆樹,覺得很新鮮,再俯視下麵的風景,感覺好微小,身邊也似乎飄動著霧氣和雲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