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馬克思主義女權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歐洲和北美。它認為社會對婦女的壓迫是伴隨私有製的出現而產生的,對婦女的壓迫不隻是父權製,也是資本主義製度本身的產物。女性要獲得解放就必須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實現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使女性在經濟上獲得獨立(這個上過政治課的都眼熟吧?赤裸裸拷貝工人階級的分析,怪不得叫馬克思主義女權)。資本主義製度利潤最大化目的需要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可是又需要女性在家庭中擔當起再生產勞動力的角色,這導致了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從屬地位。男性為了維護他們的家庭特權而利用資本主義製度,以加強對女性各種權利的限製。資本主義製度和父權製二者相得益彰。
4、社會主義女權強調,認識婦女壓迫必須考察在生育和生產中的性別分工,除了改變經濟基礎之外,還必須借助特有的文化活動來發展女性主義意識。
5、現象學女權主義借鑒了胡塞爾的現象學理論。認為女性經驗與男性不同,她們是以自己的意向性原則把握這個世界,,同時也是以自己身體上獨特的體驗把握世界,女性完全是可能根據這種認識和把握形成女權主義意識。
二、新女權主義
20世紀
80年代以後,女權主義逐漸和後現代主義、精神分析法相互滲透,催生了西方女權主義理論發展的第三次高峰,新女權主義應運而生。除此之外,還出現了生態女權主義、
後殖民女性主義與賽伯女權主義等流派。
1、女權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相互滲透,催生了後現代女權主義。
後現代女權主義認為一切有關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宏大理論體係都過於概括,都是以男性為標準的,完全忽視了女性的存在。那些對性別、種族、階級所作的宏觀的分析都是無效的,隻有那些賦予女性以價值的多元的、微觀的、邊緣的理論才是有效的。其還主張把婦女最根本的解放看成是思想的解放,反對把女性主義理論變成僵化的教條。借用福柯的論述,認為話語權力,要使女性擺脫男性的統治就要發明女性的話語,以女性自己的聲音來講話。
後現代女權主義認為人們總是強調女性的生育能力及其對女性特質形成的影響是不對的。不認為女性就必須具有撫養性,就應當受保護。認為強化生理區別隻是為了把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
後現代女權主義主張在爭取婦女解放的過程中不再把男性都看作壓迫女性的敵人,而是關注男性與女性的相互依存關係,注重男性與女性之間生理和心理的差異。提出以一種新的以性別差異為基礎的男女平等觀取代傳統抽象的男女平等觀,把男女關係從男性統治模式轉變為夥伴關係模式。
2、女權主義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做了批判性運用,催生精神分析女權主義。該理論主張通過男女共同養育子女來改變或結束戀母情結,同時不再把權威、自主看成男性代表的價值,不再把愛和依戀看成女性的價值,而把所有的價值都看成是人類的價值。隻有這樣,婦女才能獲得解放。
3、生態女權主義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其認為女性和自然界在創造生命方麵有著內在的聯係,女性孕育生命、哺育後代的性別角色使她們與養育萬物的大自然有特殊的親近關係。男權統治者在壓迫“自然化的女人”的同時,也在壓迫“女人化的自然界”。所以對女性的蔑視是文明與自然對立的根源,解救了女性,也就解救了自然。生態危機的實質是女性原則的毀滅,女性被邊緣化、被貶低、被取代,以至最終被否定。(這一派看著好神棍)
4、後殖民女性主義認為,很長的時間裏,第三世界的女性都是理論話語中的盲區和誤區。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父權製和殖民主義的話語使第三世界女性受到雙重的壓迫。它堅持差異性的原則,還把種族和性別兩種視角結合起來,提出了第三世界女性作為一個群體的特殊性問題,並對建立一種適合第三世界女性問題的理論範式和闡釋策略作了積極的探討。
5、賽伯女性主義對數字化的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都持積極的態度,並認為不論哪種女權主義都在被技術的進步改變著,甚至可以說技術正在徹底地建構世界。但是女人由於缺少教育和技能訓練沒有學會並參與到對這些技術的控製之中。因此,女權主義者現在必須學會破解的是被稱之為“賽伯”的主體存在。(賽伯既是動物又是機器,既是虛構的又是社會實存。它打破了傳統人文主義藩籬:人與動物、人與機器、有形的和無形的。它是“父權製、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私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