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德國篇2(1 / 3)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實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麵,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隻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隻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為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為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為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眩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在俾斯麥就任首相後,並未能解決與議會的衝突,為此,他便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三場統一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誌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誌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地,俾斯麥立即以此製造爭端。他首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它列強不會幹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這兩個州。

在1864年10月30日所簽訂的《維也納條約》中,規定丹麥放棄兩地。而於1865年8月14日普、奧兩國達成《加斯坦因專約》,將石勒蘇益格劃歸普魯士統治,荷爾斯泰因則歸屬奧地利。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麵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誌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侖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隻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的工業區西裏西亞交換荷爾斯泰因,因此俾斯麥以此借口,指責奧地利毀約。結果在1866年5月,威廉一世下令全國總動員,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於1866年7月3日以29.1萬軍力在薩多瓦與23.8萬奧軍發生大戰,即薩多瓦會戰,最後奧軍戰敗。

而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到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首要目標,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隻剩下在背後控製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誌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借此團結德意誌民族,對法國作出進攻。

普魯士很快便擊退了入侵的法軍,並向法國作出反攻,在阿爾薩斯會戰中,普軍大敗法軍,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便獲得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這位鐵血宰相仍需麵對眾多國內外問題。

在國內問題方麵,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製定《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製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麵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在國外問題方麵,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因此他並不像其它歐洲國家一般,大量掠奪殖民地。但他又擔心法國報複,因此他采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首先在1873年,他與奧匈帝國,俄羅斯締結三帝同盟。但於1879年,俄國因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有利益衝突,所以退出,俾斯麥隨即與奧國重訂盟約,稱為德奧同盟。然而俾斯麥擔心俄國會轉投法國,因此於1887年與俄簽訂再保險條約。

在1882年,他又與意大利,奧匈帝國簽訂三國同盟。

而在1877年,俄土戰爭爆發,俄國大敗土耳其,並簽訂了《聖斯提法諾條約》,但這損害了英,法等列強的利益,因此列強便請沒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麥作出調停。結果在1878年,於柏林舉行了柏林會議。在會議中,他偏袒奧國,但在表麵上仍表現中立,但這使俄國成了大輸家。結果德、俄關係惡化,俄國退出三帝同盟。

這些問題在俾斯麥執政晚期一直困擾著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在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製於俾斯麥,因此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當時俾斯麥已達73歲高齡,更執政了長達26年。結果在一係列權力鬥爭中,俾斯麥漸明了兔死狗烹的道理,感到心灰意冷,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俾斯麥下野之後,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並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最後在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悄離世,享年83歲。

毛奇

人物簡介

毛奇,全名,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德國人,參謀長,著名的軍事家。在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打敗奧軍和法軍的實際組織指揮者。又稱老毛奇,以與其侄兒小毛奇相區別。1800年出生於梅克倫堡帕爾希姆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

生平介紹

老毛奇生於梅克倫堡帕爾希姆一個破落的貴族家庭。1805年移居丹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呂貝克。1818年畢業於哥本哈根皇家軍校,進丹麥軍隊服役。1822年轉入普魯士軍隊,獲少尉銜。次年進普魯士陸軍學院深造。1828年調總參謀部測繪局。1835—1839年任奧斯曼土耳其蘇丹軍事顧問。1840年調柏林第4軍團參謀部供職。1842年參與指揮修築漢堡至柏林鐵路,開始認識到鐵路對軍隊機動和後勤保障的重大作用。1845年—1846年任普魯士亨利親王副官。1846年調科布倫茨第8軍團參謀部供職。1848年任馬格德堡第4軍團參謀長。1855年任弗裏德裏希·威廉親王(後為普魯士國王和德意誌帝國皇帝弗裏德裏希三世)副官。1857年—1888年任普軍和德軍總參謀長,改組總參謀部,擴充軍隊,改進裝備。1866年普奧戰爭中指揮普軍獲勝。

戰爭經曆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指揮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實現德意誌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受封伯爵並於次年晉升元帥。此後,主要研究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1888年退役後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卒於柏林。他重視鐵路、電報等新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強調參謀人員對完善軍隊指揮的重要作用,在戰爭動員、軍隊編成、作戰指揮、武器裝備等方麵多有建樹。戰爭指導上,主張先敵動員、快速突破、分進合擊、外線作戰和速戰速決。其軍事理論在西方有較大影響。有《毛奇全集》、《毛奇軍事著作》等傳世。

毛奇出生於梅克倫堡帕爾希姆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父親原為普魯士軍官,後遷居丹麥。毛奇從8歲開始在荷爾斯泰因受教育,10歲入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8歲進丹麥軍隊服役。1822年,他通過考試轉入普魯士軍隊,獲少尉軍銜。次年,進柏林陸軍學院深造。1838年,因發表《論軍事測繪大綱》,受到軍界重視,被調到總參謀部測繪局工作。1835—1839年,被派到土耳其,擔任奧斯曼蘇丹的軍事顧問。1840年調回柏林,在第4軍團參謀部供職。1842年,他參與指揮修築漢堡至柏林的鐵路,由此認識到鐵路對軍隊機動和後勤保障的重大作用。此後,擔任過亨利親王的副官,在第8軍團和第4軍團的參謀部裏供過職。

1855年,毛奇被調去為弗裏德裏希·威廉親王作副官,從此與這位後來的普魯士國王和德意誌帝國皇帝弗裏德裏希三世密切接觸,為這位國王使用“寶劍”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由於國王的信任與提拔,他於1857—1888年長期擔任普軍總參謀長,並在任期內大膽改組總參謀部,擴充軍備,改進裝備。同時,實際負責普軍的作戰指揮。1864年,率軍戰勝丹麥。1866年,取得了對奧戰爭的勝利。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他率領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實現德意誌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國王因此稱他很好地“使用了寶劍”,封他為伯爵,晉升為元帥,在他於1888年退役後,還任命他為國防委員會主席。卒於柏林。

毛奇在實現德意誌統一後,即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軍事問題,特別是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他的軍事思想繼承了克勞塞維茨的理論觀點,同時加上了當代的特色。他也強調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重視總參謀部和參謀人員對於組織和完善軍隊作戰指揮的重要作用,強調在軍事上要充分認識和運用鐵路和電報等最新技術。他在戰爭指導上主張先敵動員、分進合擊、快速突破、外線作戰和速戰速決。在軍事建設上,就戰爭動員、軍隊編製、作戰指揮、武器裝備等等問題,都有論述和建樹。他的軍事理論對於西方軍界是很有影響的。可以說,西方軍隊中流行的“委托式指揮法”、“閃擊戰”理論,都是從毛奇那裏首開先河。其軍事理論在西方有較大影響。有《毛奇全集》、《毛奇軍事著作》等傳世。

普法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都想爭霸歐洲,關係惡化。英國、俄國則不願法國過分強大,國際環境有利於普魯士王國。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西班牙臨時政府建議德意誌霍亨索倫王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國提出異議,普魯士國王讓步。1870年7月13日法國要求普魯士國王作出永久不讓霍亨索倫家族繼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證,普魯士國王同意,並電告普魯士王國首相俾斯麥。而俾斯麥蓄意挑起戰爭,篡改了國王電文並公諸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西班牙王位問題成為戰爭導火線。

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法軍屢敗。9月1日色當決戰,2日拿破侖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率軍8.3萬人投降。4日巴黎發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羅胥為首的國防政府。普魯士軍隊占領法國東北部,燒殺搶掠,矛頭指向巴黎。但特羅胥國防政府未作積極抵抗。19日普軍包圍巴黎。巴黎人民開始組織國民自衛軍。10月27日,巴讚元帥率軍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誌帝國,即德意誌皇帝位。28日法德簽訂停戰協定,規定法國投降,解除正規軍武裝,召開國民議會批準條約草案等。但巴黎國民自衛軍繼續保持武裝,要求抗擊德軍。3月1日法國議會批準條約草案。3月18日巴黎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在巴黎被圍時,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領導了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3月28日宣布成立巴黎公社。凡爾賽政府調集軍隊與德軍配合封鎖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簽訂《法蘭克福條約》,戰爭結束,條約條件苛刻:割讓阿爾薩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給德國;法國賠償50億法郎,在賠款付清之前,德軍留駐巴黎及法國北部諸省,占領軍費由法國負擔。

該日完結的時候,知道已經沒有機會突圍,拿破侖三世下令停止戰鬥。法軍17,000人傷亡、21,000人被俘。普軍報稱陣亡2,320人,5,980人受傷、700人被俘或失蹤。之後一日的9月2日,拿破侖三世下令懸起白旗,將自己和全體沙龍法軍向毛奇和普魯士國王投降。皇帝被俘令普軍沒有了一個敵對的政府去維持法國的和平。果然,當兩日後皇帝被俘的消息傳到巴黎之後,一場非流血的革命爆發,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一個新臨時政府,他們希望多抵抗五個月,改變法國的命運。但是法軍在色當的大敗和皇帝被俘,已經象征著法國不能改變命運。由於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侖三世被準脫離普軍的拘留,流亡到英格蘭。同時,在兩星期之內,普軍第三軍和梅斯的普軍進行了巴黎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