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軍炸毀了緊靠阿拉法特官邸的一幢巴方安全部隊的建築,在阿拉法特官邸繼續摧毀“非關鍵性”辦公室,並將以色列旗幟插上了官邸大樓。阿拉法特的活動空間隻剩下幾間辦公室,辦公樓四周被三米高的鐵絲網圍住,形同監獄。以軍在阿拉法特官邸各處埋設了炸藥,要求包括阿拉法特在內的所有人離開官邸,以軍切斷了阿拉法特官邸的水、電源及電話。阿拉法特生活在狹窄的辦公樓裏,隻能靠一些餅幹和罐頭食品度日。在這種嚴峻時刻,阿拉法特鎮定自若,他身後放著衝鋒槍,桌子上擺著幾瓶礦泉水,每天都在辦公室內堅持批閱文件,仍能酣然入睡。他要求身邊的人要保持冷靜,臨危不懼。
兩年多來,阿拉法特已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適合自己的生活規律。這位74歲的老人每天清晨四時起床,先誦讀《古蘭經》,再看阿拉伯文和英文報紙。他稍稍休息一下,開始鍛煉身體。他的鍛煉方式因受條件所限,顯得非常簡單,在狹小的室內空間活動活動手腳,騎一會兒自行車。在以色列圍困稍有放鬆的情況下,他在貼身警衛保護下走出辦公樓,坐在廢墟上曬曬太陽,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早六點半左右,他開始用早餐。阿拉法特的生活本來就儉樸,被軟禁後的生活就更加儉樸。吃點芝麻麵包加奶酪和雞蛋,喝點果汁和加蜂蜜的紅茶,就是他慣常的早點。然後他開始工作,直到下午兩點半才用午餐。他一般不單獨用午餐,通常都與到訪的客人和共事的助手共進午餐。下午睡一會覺,他又繼續工作,晚上十時之後用餐,晚餐多為清淡的食品和水果蔬菜。他睡眠很少,每天最多睡五小時,其餘時間幾乎都是工作。這對於古來稀的老人來說,實屬罕見。
對於阿拉法特來說,他為巴勒斯坦事業奮鬥了一輩子,經曆了艱難困苦,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他所說,他曆來就蔑視以色列的槍口。但他也深知自己的處境,這是他的一大劫難。長期以來,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國沒有安身立足之地,為了巴勒斯坦事業隻好四處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飛行最多的領袖人物,被稱為“空中總統”。在談到這個問題時,他曾這樣說:“我這一輩子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在地麵上的還多。因此,飛機既是我的祖國,又是我的墳墓。”
馬赫迪
人物簡介
馬赫迪(1844年—1885年),原名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伊本·阿卜杜拉。蘇丹民族英雄,反英武裝起義領袖,馬赫迪國的創立者。
生平介紹
馬赫迪出生於棟古以南拉巴卜島的一個造船工人家庭。童年接受伊斯蘭教育,青年時以博學、虔誠著稱。他苦心修行,遊曆傳教,熟悉人民疾苦。1881年6月自稱先知派來的馬赫迪(即伊斯蘭教的救世主),提出國家獨立,反對英、埃統治的主張,號召人民起來開展聖戰。同年8月領導人民武裝起義,首戰告捷後,迅速轉移到西部科爾多凡山區,並以此為基地,迎戰前來討伐的英埃軍。1883年1月,指揮起義軍攻占了科爾多凡省首府歐拜依德城。同年11月,串起義軍在歐拜依德以南的希甘地區設優,全殲英將希克斯統率的埃軍1萬人,粉碎了英埃軍圍殲起義軍的計劃。12月,達爾富省省長斯拉丁投降,赤道省省長施尼策爾退至中非地區,起義軍直通蘇丹首都喀土穆,聲威大振。1884年1月,英國政府決定派戈登增援蘇丹。戈登於2月抵喀土穆後,一麵收買人心,一麵加強城防,準備固守待援。馬赫迪拒絕英國誘降,在首都外圍繼續打擊敵人,於3月切斷了喀土穆與開羅的聯係,4月迫使加紮勒河省省長勒普頓投降,5月又占領了北部的重要城市柏柏爾。1885年1月26日,他率起義軍攻克首都喀土穆,擊斃英殖民總督戈登。兩天後,英援軍被迫撤出蘇丹。攻下喀士穆後,建立了以馬赫迪為元首的新國家——馬赫迪國,定都恩圖曼。同年6月,馬赫迪卻突然病死,年僅41歲。臨死前,他指定其戰友阿卜杜拉為繼承人。此後,阿卜杜拉繼續扞衛民族獨立鬥爭達13年之久。馬赫迪善於鼓動,精於謀略,長於進攻,為蘇丹的民族解放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被蘇丹人民尊為“獨立之父”。
戰爭經曆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自封為馬赫迪,這被受盡壓迫的蘇丹人民如饑似渴地加以接受。自1819年以來,蘇丹就處於埃及的苛政統治之下,被一支四萬人的極端殘暴的二流士兵組成的軍隊控製著。而英國又通過其對埃及的影響和支配,引起了蘇丹人的不滿。
埃及政府十分清楚,這個馬赫迪是埃及在蘇丹統治的潛在威脅,於是派了一個由士兵和宗教領袖組成的代表團去和馬赫迪會麵。馬赫迪的回複非常簡要。他要求在喀土穆的埃及領導人皈依他的伊斯蘭教。如果不同意,他就要發動討伐異教的聖戰。埃及方麵對馬赫迪的回答也同樣直接:兩隻滿載埃及軍隊的汽船沿尼羅河逆流而上,決心把他抓回喀土穆監禁起來。軍隊開到阿巴島附近,於1881年8月12日晚遭到了300名手拿長劍的安薩爾組成的軍隊的襲擊,無一生還。這些安薩爾是馬赫迪的幫助者,也就是英國人熟知的苦修僧。
幾乎一年後,1882年6月,雙方第二個回合的較量開始了。由於國內動亂,埃及人隻派了6000名三流士兵去鎮壓將近1.5萬名苦修僧。馬赫迪的手下夜襲了埃及人的軍營。頃刻間,6000名埃及人橫屍於沙漠之上。
很快,馬赫迪的擁護者達5萬人之眾,馬赫迪決定率領他們向科爾多凡省的首府歐拜伊德進軍。這次馬赫迪麵對的是6000名驍勇善戰的埃及士兵和一個誌滿意得的司令。馬赫迪下令立即進行正麵進攻。這次襲擊遭到槍彈的猛烈還擊,最終失敗了。接著他決定用饑餓和消耗戰術來攻占這座城市。這個計劃奏效了。1883年1月17日,又一次大規模襲擊開始了。城市很快淪陷,滿城婦孺全被砍死,所有的埃及官員都被處死,幸存的埃及士兵被強行征募到馬赫迪的軍隊裏。一支多達3000人的援兵由於到得太晚而未能拯救守城部隊,自己也同遭覆滅的命運,全部被殺死在巴蠟井(非洲地名中的“井”亦可譯為“綠洲”,譯注)旁。南部蘇丹陷入叛亂的熊熊火光中。
埃及人立即決定再派遣一支遠征軍討伐這些可惱的原教旨主義者。這次由一位身經百戰的英國前陸軍上校威廉·希克斯率領。但是希克斯的遠征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9月9日,他的軍隊離開恩圖曼,經過貧瘠荒蕪的地帶,步履艱難地進入科爾多凡省荊棘叢生的謝坎森林。在那裏等待他們的卻是致命的伏擊,希克斯手握長劍絕命於此。
1884年,一支由另外一個英國人,瓦倫廷·貝克率領的埃及憲兵隊到達紅海沿岸的薩瓦金港。結果像預料的那樣是災難性的。2月4日,貝克的軍隊遭到襲擊而潰敗。許多埃及人幹脆躺下來等待死亡早點降臨。蘇丹人紛紛投奔馬赫迪,科爾多凡變成他的私人封地——馬赫迪亞國。即使以那時的標準來衡量,馬赫迪的統治也是嚴厲的。詛咒或喝酒的人都要被處以極刑,所有的苦修僧都必須穿罩袍,一種縫綴起來的粗陋的長衫。五萬名苦修僧湧入喀士穆,戈登的頭被砍下來沿街示眾。
不管怎樣,科爾多凡形勢不穩讓英國感到恐慌。英國首相威廉·格拉斯頓為謹防卷入蘇丹事件中,建議埃及政府讓這個國家自行處理他們的事情算了。埃及方麵被迫接受了這個建議,但是英國需要安全撤走自己的僑民,這留給英國政府一個極端棘手的難題。
媒界和公眾直接要求委任查爾斯·戈登(1833年—1885年,清末來華參加對太平天國的鎮壓),但他是個有點自行其是的人,而大規模的撤僑工作又是一項極為微妙的任務。終於,戈登被派往蘇丹,於1884年2月18日到達喀土穆。戈登立即致意馬赫迪,並送去一件紅色禮儀長袍和一頂高官氈帽。他許諾,如果暴動立即停止的話,他可讓馬赫迪做科爾多凡的君主。這些禮物與一件伊斯蘭罩袍被送了回來,並且轉來馬赫迪的要求:戈登立即改信伊斯蘭教。
看來戈登除了與他的7500名裝備精良的軍隊留在喀土穆、麵臨不可避免的圍攻之外,沒有其他選擇了。由於事關英國的榮譽問題,又抱有格拉斯頓會被迫派兵援救的希望,戈登開始瘋狂地加固這座城市的防禦。
馬赫迪率軍慢慢迫近喀土穆,他切斷了電報線,並用3萬名士兵包圍了這座城市。到秋天,戈登隻能在總督宅邸的樓頂花上幾小時,通過望遠鏡眺望遙遠的天際,以盼望那從未出現的援兵的到來。
由於格拉斯頓政府的拖延,直到公眾的耐心瀕臨崩潰的邊緣,關於給戈登增派援兵的議案才於1884年夏天被通過了。麵臨政治破產的危險,格拉斯頓終於在八月初開始行動。他迅速籌集資金、軍隊和裝備,並選派沃爾斯利將軍率領這支救援部隊。英國軍隊於9月27日從開羅開拔,開始了前往喀土穆的長達1630英裏的艱難行軍。到12月中旬,他們已經到達庫爾提城。沃爾斯利把他的軍隊分為兩個縱隊:沙漠縱隊和河流縱隊。沙漠縱隊的2500名士兵由老將赫伯特·斯圖爾德率領,計劃占領阿卜裏井和賈克杜勒井之後,轉向邁特邁挺進。河流縱隊在威廉·厄爾的率領下,準備逆尼羅河而上,拿下沿途的主要城市,最終也到達邁特邁。兩支隊伍會合後一起向喀土穆進軍,他們希望抵達時不會太晚。
12月30日,沙漠縱隊的先鋒部隊從庫爾提開拔。到1885年1月12日,斯圖爾德的軍隊到達賈克杜勒井,並開始向阿卜裏井進軍。一支龐大的苦修僧軍已埋伏在該縱隊和水井地之間。1月17日上午10點,英國人排成了一個巨大方隊緩慢推進,情形猶如趕赴地獄。突然,沿著英國人正前方的山頂冒出一大排苦修僧。鼓聲震天,苦修僧高聲呐喊著洶湧而至。英國士兵向旋風般的人群開槍射擊,對其造成可怕的重創。但是苦修僧們仍然飛奔而來,最終衝進了方陣。在方陣裏他們遇到了一道由英國人組織的駝隊的障礙。這道屏障削弱了苦修僧的攻擊力,從而給了英國人重組隊形集中射擊的時間。苦修僧退去了,留下約1100具屍首。整個事件持續了驚心動魄的15分鍾。但是安薩爾們沒有被製服。
英國人重組了他們的方隊,慢慢向尼羅河進軍。1月19日,斯圖爾德在阿布魯受到了苦修僧散兵的致命重創。查爾斯·威爾遜上校,一個經驗不多卻頭腦冷靜的工程師,代替了斯圖爾德的職位。英國人繼續緩慢推進,最終在邁特邁附近的貢巴抵達尼羅河河岸。與此同時,戈登已花了大量時間來增強喀土穆人堅守的決心。1884年最後的幾個月,喀土穆受到了炮火的狂轟猛炸。1885年1月,喀土穆的穀倉實際已經空了。兒童們死於營養不良,士兵因精疲力竭而崩潰。戈登知道末日就要到了。1月14日,他派了一艘汽船和三隻較小的船,帶著他的日誌和請求迅速增兵救援的信件順流向尼羅河下遊駛去。
1月26日,五萬名馬赫迪的苦修僧湧入喀土穆。市民和士兵或被殺死,或被抓為奴隸;婦女們被送到伊斯蘭教徒的後院充當妻妾。戈登的頭被砍下來沿街遊行示眾。喀土穆堅持了令人心驚膽戰的317天後終於淪陷了。
馬赫迪看到戈登的頭異常震怒。如果戈登活著,他會是一注極好的談判籌碼。現在隻有捉住並處死馬赫迪,才能滿足英國民眾複仇的欲望。但英國民眾永遠不可能滿意了,他們不得不強咽苦果接受現實:馬赫迪是贏家。
1月22日,當威爾遜上校的沙漠縱隊遇到戈登派出的小艦隊時,縱隊仍滯留在貢巴。威爾遜沒有選擇,隻有立即馳援。1月24日,200名士兵被塞入兩隻軍艦向喀土穆進發。4天後,即1月28日,當他們能看到喀土穆的屋頂時,城市很明顯已經可悲地淪陷了。3月22日,所有的英軍拆掉帳篷卷包撤離了蘇丹。
1885年6月20日,神聖的馬赫迪死於人們所認為的斑疹傷寒。他被厚葬於一座氣派的墳墓裏,後來成了一處伊斯蘭朝聖地。馬赫迪死後,蘇丹形勢由於連年戰火而持續惡化。1989年9月2日,英國軍隊在霍雷肖·赫伯特·基奇納率領下,在恩圖曼打敗了蘇丹軍隊。
死後的馬赫迪也沒逃脫英國人的報複。基奇納立即下令將馬赫迪的屍體挖出來,並把他的墳墓毀掉。他的屍體被砍掉頭顱後拋入尼羅河。基奇納原想把他的頭顱做成一個嵌入桌子裏的墨水瓶,但經人勸說,那樣做會被認為沒有品味,於是這位將軍才下令把遺骸重埋。直到今天,馬赫迪的最後一點遺骸還埋在瓦迪哈勒法附近的一處無名墳墓裏。
馬赫迪的成功確實靠了一點點的運氣,他的勝利也顯示了他的領導和作戰的天賦。他的士兵們,雖然一直裝備極差,但對英國軍隊造成了極度的恐慌和威脅。在某種程度上,他與他的馬赫迪亞國是一場真正意義上反對殖民主義爭取自由的戰爭。因此,蘇丹人把他視為他們國家的第一個真正民族主義政府的創始人。但另一方麵,史書上關於這場長達20年的戰爭中的慘烈記述仍讓人心有餘悸。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人物簡介
卡爾·古斯塔夫·艾米力·曼納海姆(1867年—1951年),芬蘭共和國總統,芬蘭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