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其他1(1 / 3)

阿拉法特

人物簡介

阿拉法特(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巴勒斯坦政治家,革命家。

生平介紹

阿拉法特,1929年8月24日,生於埃及開羅(另說8月4日出生在耶路撒冷);1948年,參加第一次阿以戰爭;1950年,進入開羅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1952年,當選為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1959年,組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簡稱“法塔赫”),並出版《我們的巴勒斯坦》一書;1964年,組建“法塔赫”軍事組織“暴風”突擊隊;1969年,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1973年,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1989年,當選巴勒斯坦國總統;1991年9月28日,蟬聯總統;1994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6年,當選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2004年,於法國貝爾西軍醫院逝世。阿拉法特是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巴勒斯坦驕子,從小就是孩子王,親身經曆過四次中東戰爭的洗禮,畢生致力於爭取恢複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民族權利的正義事業。

戰爭經曆

從孩子王到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小時候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1959年,年僅30歲的他與戰友一起創建“法塔赫”和“暴風部隊”。1965年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1968年出任了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出生時名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烏夫·阿拉法特。他於1929年8月27日出生在耶路撒冷一個地地道道的巴勒斯坦家庭裏。當他早年讀小學時,他的老師為紀念死去的戰友亞西爾,便給他改名為亞西爾·阿拉法特,激勵他長大繼承巴勒斯坦革命先輩的遺誌,完成他們未竟的事業。他有兩個姐姐、三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在兄弟姐妹七人中,他排行第六。他父親叫阿卜杜·拉烏夫·阿拉法特,出身於一個商賈和宗教大家庭,屬穆斯林遜尼派。這個家庭祖籍分布在加沙地帶和汗·尤尼斯地區,與侯賽尼家族有親緣關係。阿拉法特的母親紮赫娃·侯賽尼,屬侯賽尼家族。這是一個大家族,在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非常有影響。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個家族的代表人物———加沙地區的伊斯蘭首領阿明·侯賽尼就曾領導當地人民反對過英國的殖民主義及猶太人的統治。

由於英國殖民當局在政治和經濟方麵向阿拉法特的父親施加了很大壓力,他父親被迫背井離鄉到達開羅。這樣,操持家務、撫養孩子的重擔幾乎全部落到他的母親紮赫娃身上。艱難的歲月和沉重的負擔大大損害了她的健康。當亞西爾·阿拉法特隻有四歲、他的弟弟法塔希隻有18個月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就過早地離開了人間。

阿拉法特小時候是一個聰明勇敢的少年。他經常模仿軍人的動作,做一些帶有軍事色彩的兒童遊戲。他是個“孩子王”,放學之後便把小夥伴們集中起來進行操練。他手裏拿著一根指揮棒,儼然像一個指揮員,向小朋友們發布命令。當大姐英阿姆看到這一情景時,便親切地叫他“將軍”。“訓練”結束後,阿拉法特把大姐給他的糖果分給小夥伴們吃。有時候,阿拉法特在院子裏搭上一頂帳篷,晚上就睡在裏麵體驗一下軍人的生活。

阿拉法特從七歲起開始上學。他自幼熟讀《古蘭經》,精通伊斯蘭教義,從而成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據他的啟蒙老師講,阿拉法特聰明過人,理解能力很強,老師講的東西都能記住,也能比較快地背誦《古蘭經》。

隨著曆史年輪的轉動,阿拉法特不斷成長,逐漸成為一個富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和正義感的青年,較早地參加了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學生運動。

1950年,阿拉法特進入開羅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在這段時間裏,阿拉法特結識了埃及自由軍官組織集團中的一些成員,並成為納賽爾的崇拜者。1952年上半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

阿拉法特在開羅期間,埃及政局複雜多變,政局的主宰者是加麥爾·阿卜杜拉·納賽爾。納賽爾行伍出身,是埃及自由軍官組織的領導人,也是推翻埃及封建王朝的實際領袖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的奠基者。1954年11月,他出任代總統、代總理。1956年6月,他當選為總統兼任總理。阿拉法特一度對納賽爾寄予厚望,但事實卻讓他大為失望。納賽爾確實關心巴勒斯坦問題,但他想把這個問題納入埃及的控製下。納賽爾不願意讓阿拉法特等人成為獨立的巴勒斯坦軍事組織的領導人。阿拉法特在認真考慮後,認為必須成立自己的組織。

1959年阿拉法特與戰友阿布·傑哈德等人成立了“法塔赫”組織。在阿拉伯語中,“法”、“塔”、“赫”三個字是“巴勒斯坦”、“解放”、“運動”三個詞的字首。他們成立了“法塔赫”領導下的軍事組織,取名為“暴風部隊”,建立了“法塔赫”組織係統,規定“法塔赫”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構。

1965年1月1日,阿拉法特及其戰友領導“暴風部隊”遊擊戰士打響了反對以色列侵略鬥爭的第一槍。這一天就成為巴勒斯坦革命爆發日。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阿拉法特一直活躍在這一地區,但因政治原因,他曾兩次在敘利亞、一次在黎巴嫩被捕,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化名為阿布·阿馬爾。他繼續領導巴勒斯坦遊擊隊從約旦邊境和加沙地帶不斷向以色列發動襲擊。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前後,他領導“法塔赫”所屬的“暴風部隊”多次在以色列占領區作戰,其影響不斷擴大。

1968年,阿拉法特親自指揮了著名的卡拉馬戰役。卡拉馬位於約旦河東岸60公裏處,是約旦境內的戰略要地。自三次中東戰爭後,“暴風部隊”經常從這裏出發,開展反對以色列的遊擊活動,引起了以色列的強烈不滿。以色列視卡拉馬為眼中釘,製定了鏟除這處“暴風部隊”根據地的作戰計劃。1968年3月21日淩晨,以色列出動15000名侵略軍,兵分三路,在大批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犯卡拉馬城。經過三天激戰,以色列軍隊一敗塗地,損失慘重。以軍400多名官兵被殲滅,一架直升機被擊落,17輛坦克和裝甲車被擊毀。這次戰役大滅了以色列侵略軍的氣焰,大長了巴勒斯坦、約旦人民和其他阿拉伯人民的誌氣。這次戰役的勝利也使阿拉法特聲名遠揚,大大提高了他在“法塔赫”、巴解組織及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在阿拉伯語中,卡拉馬是“尊嚴”的意思。這場卡拉馬戰役就是為了扞衛尊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1968年6月,阿拉法特當選為“法塔赫”執委會主席。在巴勒斯坦各個解放組織和陣線之中,“法塔赫”是實力最強、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組織,也是最受巴勒斯坦群眾擁戴的一個組織。1969年2月,他接替艾哈邁德·舒凱裏,出任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主席,成為巴勒斯坦事業的最高統帥。

阿拉法特任主席後,把壯大巴勒斯坦武裝力量、開展武裝鬥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下,巴勒斯坦遊擊隊在黎巴嫩迅速發展,並積極開展反對以色列的軍事活動。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這個地區成為世界有名的“火藥庫”,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阿拉法特參加了這四次中東戰爭。他不僅是這些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也是這段曆史的見證人。

這四次中東戰爭都是圍繞阿以爭端和巴以衝突進行的,自然也離不了大國的介入。而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問題由來已久,1948年5月15日淩晨,阿盟五個成員國分別向以色列開戰,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也被稱為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4月的一天,阿拉法特與一名同學及一名埃及少校動身去巴勒斯坦。然後,他們三人又分頭行動。阿拉法特英勇地投入到戰鬥中去,用迫擊炮擊毀了以色列的一輛坦克。他在戰鬥中機動靈活,戰功卓著,引起對方的重視,把他列為重點搜捕對象之一。看來,阿拉法特傳奇的人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就已初見端倪。

阿拉法特曾經直言不諱地談到他對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看法,他說:“我不能忘記,當阿拉伯軍隊開進巴勒斯坦時,我在加沙地帶。一位埃及軍官來到我們分隊,命令我們放下武器。開始我不相信我的耳朵。我們問:‘為什麼?’這個軍官說,這是阿拉伯聯盟的命令。我們抗議,可是沒有用。軍官給了我一張收到我的來福槍的收據。他告訴我,我可以在戰爭結束後取回。這時我明白了我們被這些阿拉伯國家出賣了。我自己被他們的背叛深深觸痛了。”

時過八年,阿拉法特參加了蘇伊士運河戰爭。納賽爾是這場戰爭埃及方麵的統帥和英雄,阿拉法特也在這場戰爭中受到洗禮。1956年7月,阿拉法特完成了在開羅大學的學業,成為一名工程師。當納賽爾發出全民總動員後,他立即主動報名,自願到埃及部隊服役。埃及方麵授予他少尉軍銜,帶領一批工兵前往塞得港地區,負責清理未爆炸的炸彈。

阿拉法特進入戰區後,麵臨著生死的考驗。他滿腔熱血,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每天,他都冒著敵人的炮火進入陣地進行作業。他麵臨的是雙重危險,一是來自敵方的危險;二是來自處理未爆炸彈和地雷的危險。膽大心細的阿拉法特憑借自己的經驗和膽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蘇伊士運河戰爭結束後,阿拉法特回到開羅。埃及軍方有關負責人對他說,他是一名處理炸彈的專家,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如果願意留在埃及軍隊工作,可以得到提升,從事教官訓練工作。阿拉法特拒絕了這項工作,他說:“我告訴他們,我已另有工作。我知道,假如我留在部隊,我就必須遵守各種規章製度,我就不能自由地開展組織工作。”於是,他毅然離開埃及,到科威特創建巴解組織。

1967年,阿拉法特參加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因戰爭於6月5日打響,所以又稱“六·五戰爭”。在“六·五戰爭”過程中,阿拉法特領導“法塔赫”所屬的“暴風部隊”在以色列占領區作戰。6月7日,他與“法塔赫”代理司令乘車前往戈蘭高地作戰前線偵察敵情,協同敘利亞軍隊進行戰鬥。法塔赫的戰士們作戰勇敢,在陣地上與以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他們還派出一些戰鬥小組,攜帶迫擊炮等武器,到敵人後方作戰。阿布·傑哈德說,以色列司令承認,以色列推遲了進攻時間,因為他們的部隊遭到了來自背後的打擊。在以色列軍隊腹背進行作戰的正是巴勒斯坦“法塔赫”這些年輕的戰士。

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阿拉法特仍然留在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占領區生活戰鬥了四個多月。他經常生活在巴勒斯坦農民中間,效仿當地的農民戴方格頭巾。他對這種頭巾有專門的解釋。他說,黑白方格代表巴勒斯坦農民;紅白方格代表沙漠中的貝都因人;方格中的白色代表城市中的居民。自那時起,他一直戴這種頭巾,借以顯示他的獨特風格,也表達他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真摯感情。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中東處於“不戰不和”的局麵。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爆發日為猶太教贖罪日,戰爭期間又值伊斯蘭的齋月,故又稱“贖罪日戰爭”或“齋月戰爭”。

阿拉法特對“不戰不和”的局麵感到焦慮,對被驅逐出約旦感到惱恨,對巴勒斯坦有些激進組織搞暗殺、綁架、劫持飛機等行為感到不妥但又無法控製。

在戰前召開的協調會上,阿拉法特承擔的任務是指揮一支巴勒斯坦武裝力量,穿插到以色列占領區,在敵後形成第二戰常

戰鬥打響後,巴勒斯坦遊擊隊員們大顯身手,四處出擊。巴勒斯坦這支特別縱隊在以軍腹部神出鬼沒,使以軍惶惶不可終日,感到非常頭痛。就這樣,阿拉法特指揮的巴解遊擊隊嚴重威脅到以軍的後方,對以軍的行動形成很大牽製,使以軍首尾難以兼顧,從而有力地配合了埃及和敘利亞前線的戰鬥。

四次中東戰爭未能解決巴勒斯坦問題,阿拉法特仍在鬥爭,他的生命安全不斷受到威脅,幾經死裏逃生。

長期以來,阿拉法特在自己的祖國沒有安身立足之地,為了巴勒斯坦事業隻好四處奔波。他是世界上空中飛行最多的領袖人物,被稱為“空中總統”。但是此後阿拉法特由空中總統變為“籠中鳥”,失去了行動自由,過著軟禁生活。

黃昏時刻,巴黎上空濃雲密布,似乎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街頭上行人匆匆,從遠處走來母女二人。母親是個中年婦女,身材窈窕而豐滿,一頭金發被風吹得有些零亂,臉上滿是憂慮。她叫蘇哈,是阿拉法特的夫人。年僅八歲的小女名叫紮赫娃,她是阿拉法特與蘇哈唯一的孩子。她們已有兩年多沒有見到阿拉法特了,非常思念他。

此時的阿拉法特正被軟禁在位於約旦河西岸城市拉馬拉的官邸中。這座官邸多次遭以色列空襲、炮擊和坦克破壞,到處是斷垣殘壁和碎石瓦礫。阿拉法特的活動空間很小,除了辦公和會客外,他還住在這裏。

驅逐阿拉法特是沙龍蓄謀已久的計劃。沙龍在新一屆內閣組成就職儀式上稱,新內閣麵臨著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這就是要向巴勒斯坦當局首腦宣戰,要推翻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阿拉法特聽到這一消息後堅定地說:“這是我的祖國,他們可以殺死我,但是沒有人能夠把我趕走。”巴勒斯坦人聽到這一消息立即湧向街頭,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遊行。人們高舉著阿拉法特畫像,從四麵八方奔向阿拉法特官郟數千人群情高呼:“為了你,我們願付出鮮血和生命!”晚風中,阿拉法特出現在大樓門口,一邊向群眾揮手,一邊高聲回答:“為了巴勒斯坦,我們願付出鮮血和生命!”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