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1 / 1)

今天的中國,到處彌漫著工業革命的氣氛,這是因為工業生產特別是製造業的升級轉型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因為在舉世矚目的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藍圖中把工業化放在了首位,此外為這種氛圍推波助瀾的還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兩本相關譯著,一本是傑裏米·裏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另一本是彼得·馬什的《新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先行出版,我自然認真閱讀,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我們現在正處在以“互聯網+新能源”為聚合推動力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這種強大的聚合力會逐漸將垂直的權力呈水平分布,甚至可引發現有政治體製的變化。當第一遍閱讀《新工業革命》時,透過馬什先生貌似“散”的章節和多得令人吃不消的工業界大小故事,我吃驚地發現,作者將人類工業革命的曆史劃分成五個階段。浮現於腦海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作者為何沒有提出“第五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選用“新工業革命”這個題目?帶著這個問題,再次閱讀全書,尋找著章節之間的邏輯結構,印證著這次工業革命何以為“新”的理由,終於豁然開朗,感歎作者十年歲月收集世界工業革命史料的驚人毅力,感謝作者為當代工業革命提出的睿智箴言。

作者認為,從1780年到20世紀末,人類共經曆了四次重大的工業革命,即蒸汽機革命、運輸革命、科技革命和計算機革命。這些革命以科技為手段,智慧地塑造了工業原材料的物理與化學屬性,把人們一步步推進現代化生活的時代,為製造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規模,同時也產生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作者的眼裏,由於曆史發展階段的局限,“在過去,隻有一部分技術發展促成了製造業的變化,包括蒸汽動力、金屬加工、發電和化學。在21世紀,應用於製造業的技術數量大大增加,包括電氣、網絡、生物和激光技術等,以及這些主要領域的眾多分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型經濟體迅速崛起,重要的製造業地區將越來越廣,“前四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僅局限於發達經濟體,此次新工業革命的最大亮點是其影響將均勻地遍及全球。產品的製造地將更加分散,越來越多的製造商會將其製造業鏈條混合分布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這一新時代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民主化時代’”;網絡應用的日趨完善,製造業的“外包”和“互聯”將更為普遍,“製造業價值鏈的環節被逐步拆分給不同國家的不同公司,對這一切事務進行管理的技能被視作極有價值的技能”;以鋼鐵和石化為“糧食”的大規模製造業,為環境問題和資源問題帶來挑戰,“從進一步的發展趨勢看,可持續製造理念變得更重要,人們將更關注將製造業改造成對環境破壞較小的產業”;科技的細分、全球化分工和網絡營銷,導致生產領域不斷湧現很多機遇,這為利基產業的大發展提供了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對環境與資源問題的考量,將會促使製造業從批量向定製生產軟著陸。

當我拿起筆,把作者的精華思想串在一起,欣喜地發現新工業革命的特征躍然紙上:科技化、全球化、互聯化、綠色化、定製化和利基產業。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我願意這樣去理解新工業革命的“新”和作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這次工業革命盡管如往次一樣,要製造誕生出重大的新產品,但首次要求特別關注製造方式的變革。用作者的話來講就是,“製造業是將原材料製造為新產品以迎合新需求的藝術和科學。在新時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準確識別已有的生產製造模式將會如何變化,掌握如何從這些變化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帶著這份興奮,我第三遍閱讀《新工業革命》,深刻感受它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啟示價值。首先是技術創新,每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製造業成果都是通過嶄新的科技作用於原材料實現的,因此製造業的創新不僅需要信息技術的融合,而且需要材料科技的革命。其次是如何轉型?向哪裏轉型?我的理解是向全球工業化發展趨勢轉型。《新工業革命》已經明確告訴我們,智能製造、互聯製造、定製製造和綠色製造將是未來幾十年世界工業革命的業態。換言之,製造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將會決定誰能占據未來製造業的製高點。這次革命是全新的,不是第五次,我們沒有理由再去抱怨沉重的曆史和過去。

新工業革命已在全球勃然啟動,我國的工業轉型升級方興未艾。真誠向我國工業主管機構以及廣大製造業同人推薦《新工業革命》一書,共同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助力。

羅文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