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中,製造業一直被視為產出收益極大的行業之一,因為它可以利用相對較少的人員生產出更廉價和豐富的產品。製造業勞動力相對不足(不僅僅是現在才有的情況,過去就已出現)顯示了世界上一小部分人作為經濟的“突擊部隊”,在過去200年所做出的貢獻。在創造更為廉價的產品的過程中,製造業員工對於經濟發展的推動程度遠大於所雇用的這一小部分人所能做到的。簡單地說,製造業崗位的工人所創造的經濟效益遠大於其他行業的工人。所有這些都顯示,即使世界各地工作內容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製造業的影響仍會延續。
將過去兩個世紀的製造業與整個經濟活動進行對比後,所得經濟數據可以將製造業的影響演繹得更生動。1800~2010年,世界製造業產出年均增長率為2.6%,遠遠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2%的年均增速(國內生產總值用於衡量全球經濟的生產能力),大約是全球人口年均增速的3倍(0.9%)。1800~2010年,製造業工人的人均年產出增速為1.7%,同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用於衡量世界財富創造的全部能力)僅為年均1.1%。這些數據表明,製造業人均產出(代表生產能力)的持續增長超過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換句話說,製造業比其他經濟部門效率更高。結果是,製成品價格呈下降趨勢,至少會受到經濟產出其他部門的成本的影響。同時,製成品的複雜程度也在提高。這從另一個側麵佐證了製造業經驗曲線,即生產成本隨著經驗或知識的增長而下降。
不論是在美國還是全球,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都是衡量消費品和服務價格變化的最佳指標之一。對過去50年裏該指數的研究表明,服務價格比大多數工業製成品價格上漲得要快。21世紀初,這種趨勢更加明顯。2000~2010年,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了22.5%,同期,耐用消費品的指數(從家具到家用計算機)下降了18.2%。中國低價商品的衝擊(一方麵中國生產成本低,另一方麵其他地區和國家間相互競爭造成成本下降)產生了很明顯的影響。但是,中國的影響僅僅是使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這一趨勢變得更加明顯而已。
2010年,製造業工人比以前要多。全球69億人口中有3.28億製造業工人,占全球人口總數的4.8%。如果全球人口的一半都可以參與就業,那麼2010年全球勞動力從事製造業的比例將為10%左右。這個數字偏低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在過去200年間,製造業就業比重(以占世界人口或勞動力的比例表示)是相對穩定的。曆史證據表明,製造業就業人數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一般都在2.5%~8%之間,而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則在5%~15%之間。
1800年,製造業的就業人數為4700萬人,僅占世界10億人口的4.7%。由於工業革命的主要受益者(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到1900年,製造業工人的數量下降到了4500萬,而與此同時世界人口增加到了16億。因此,1900年製造業就業人數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下降到了不足2.8%。在20世紀,工業產品大量增加,遠遠超過了製造業工人的增長速度。1900~2000年,工業製成品幾乎增長了50倍,而工人數量僅僅增長了約5倍。
在過去20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富裕的、無可匹敵的發達國家一直是製造業的領導者。它們最大的影響是推出新思想,並從其帶來的改觀中獲得最大收益。在2010年前的210年間,發達國家的工業產品產量年均增速為2.9%,而世界其他國家的年均增速隻有2.3%。兩個數字表明,從廣泛的趨勢來看,發達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在提升其製造業的份額。然而近年來,製造業實力發生了逆轉,製造業方麵的“矮子”一直在追趕“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