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未來,誰將主導全球製造(1 / 1)

210年前開展“工業化”的地區現在都處於弱勢地位。1800年,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但還未產生重大影響,發達國家僅占全球工業產量的29%。以中國和印度為主導的所謂的新興國家占全球工業產量的71%。此後的一個世紀中,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幾乎所有的影響都集中在高成本的發達國家。19世紀,製造業在落後的新興國家開始衰落。結果是,1900年前,發達地區占全球工業產量的份額為87%,其他地區僅占13%。

20世紀,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略微動搖。這表明前四次工業革命的先進成果開始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但是,這種轉移相當微弱。到了1980年,發達國家製造業所占比重仍然高達66%。在隨後的20年,這一比例略微上升,2000年達到了73%。但此後力量對比開始轉變。2000~2010年,製造業產出在不發達的國家中快速增長,年均增速高達6.3%。

同樣是在2000~2010年,由於2008~2009年的經濟蕭條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發達國家工業產出年均下降了0.2%。2010年,發達國家占全球製造業總產值的份額下降至59%,不發達的新興經濟體所占比重達到41%——150年以來的最高點。中國工業產出激增是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其他國家——包括印度、巴西和俄羅斯這些過去曾被認為是第二梯隊的國家,工業產出都顯示出增加的跡象。

表明世界各地區所發生具體情況的生產率數據也顯示出了這種變化。曆史上製造業工人人均產出的大幅增加主要發生在發達地區,1800~2010年,發達國家製造業工人的人均產出年均增長了2%。同期,新興經濟體對應的平均生產率要低得多,僅為1.4%。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與新興經濟體相比,發達國家的製造優勢不斷擴大,並從製造業技術提升中獲得了大部分回報。1900年,發達國家生產率的相對優勢(一個地區的單位產出與另一組國家單位產出之比)顯示為6.9倍,2000年這一數字則上升到了9倍。

然而,在20世紀末,新興經濟國家生產率的年均增長已經開始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雖然沒有超越。1990~2000年,發達國家人均製造業產出年均增長3%,但在2000~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到了2%。新興經濟國家在1990~2000年的生產率平均增長2%,2000~2010年這一比例達到了3.5%。這是發展中國家開始趕超其他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其推動力是技術和組織能力的推廣。由大型跨國公司和規模較小的廠商構成的價值鏈和生產網絡的發展加速了這一變化。結果,2010年發達國家的生產率優勢與不發達國家相比回落到7.8倍。2010年發達國家在人均產出方麵的相對優勢明顯低於10年前,還沒有1900年的領先程度大。發達國家生產率優勢減弱,部分原因歸結於工業化國家產量的下降。而情況沒有繼續惡化的原因在於富裕國家就業人數的大幅減少,這是一種長期趨勢。2010年,很難說發達國家製造業人均產出(創造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幅領先於其他國家。然而,即使是最發達國家依然領先,這兩類國家的生產率也開始逐步接近,這為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台,將會促進新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