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製造業中人的問題(1 / 2)

上述變化對就業產生了巨大衝擊。1900~1980年,發達國家製造業就業人數增長了兩倍,達到7150萬人。但從1980年開始,就業率開始下降,就業人數減少了近750萬,2000年為6390萬。此後,這一現象更為嚴重。2010年就業人數驟減了1280萬,達到5110萬,下降了20%。西方製造商不遺餘力地提高效率和競爭力,導致了就業人數的減少。其中美國就業人數下降尤為顯著,從2000年的1720萬人下降到2010年的1150萬人,減少了570萬人;英國就業人數從400萬人下降到250萬人,減少了150萬人;日本就業人數減少了200萬人,從1230萬人下降到1030萬人;德國就業人數下降較少,為80萬人,從810萬人下降到了730萬人。

發達國家製造業就業相對暗淡的數據並沒有完全說明這些國家製造業勞動力市場所發生的一切。雖然總就業崗位數量減少,但是高薪、高技能的崗位數量不斷增加,如工程師的就業人數一直在上升。美國就是一個例子。在美國,擁有大專以上學曆的工人數量遠遠超過一般製造業工人數量。1992~2009年,大專以上學曆工人數量從84.1萬增加到120萬,增長了43%。同期,學曆較低的工人數量出現了同樣比例的下降,從1130萬減少到670萬。企業不再大量雇用低工資和低技能的勞動力,而是更多地雇用開發、銷售和市場營銷方麵的人員。通常情況下,工人的收入更高,但從思想和適應力方麵而言,其貢獻更大。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製造業之間工作崗位的均衡出現了明顯變化。2000~2010年,製造業生產率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以外的國家提高較快,產量增加得更多。結果是在所謂發展中國家或貧窮國家,製造業就業人數大量增加。在此期間,這些地區的就業人數增長了29.4%,從2.14億增加到2.77億,增加了63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有3500萬個(超過一半)在中國。這一時期,中國製造業工人人數從9500萬增加到1.3億。2010年,貧窮國家製造業全部就業人數是2.77億人,其中47%在中國,約20%(5100萬人)在印度。2000~2010年,工業化國家製造業就業崗位減少了1280萬個。這一時期,全球新增就業人數為5000多萬,從2.78億增加到3.28億,增長了17%。2000年,發達國家製造業勞動力數量占全球的比重為23%,發展中國家占77%。10年後(即2010年)發生了劇烈變化: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勞動力數量隻占全球的15.5%,回到了1800年的水平。即便如此,解釋這些數字的方式也值得關注。2010年發達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大約是12%。因此,2000年以來,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的就業人數在總份額中還是下降的,但考慮到製造業就業趨勢能夠準確反映全球人口總體分布情況,因此這一數字在2010年可能還要高於預期。這反映了製造業活動模式總體上開始在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均衡傳播。

就業均衡發生變化的同時,製造業國內生產總值(總經濟產出)一直穩步下降。因為工資占產出的很大一部分,所以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行業(比如製造業)就業人數隻占一個國家或地區全部人口總數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相對於雇用較多人員的服務業,這些國家或地區製造業產出占全部產出的比重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