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工業轉型升級的重任更加緊迫。在這一年中,我們在對傳統工業轉型升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又開展了一係列對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積極探索。其中,英國《金融時報》編輯彼得·馬什先生的著作《新工業革命》在歐美引發熱議。我們也有幸與彼得·馬什先生取得了直接聯係,對其先進理念進行了麵對麵的深入探討。我們發現,彼得·馬什先生的理念有助於厘清世界工業轉型升級的曆史脈絡、窺探工業革命的新方向,這對於迫切需要通過轉型升級推動工業由大變強的中國來說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與中信出版社積極溝通,在他們的大力幫助和嚴格審核下,我們有幸成為本書的譯者。
本書作者彼得·馬什深入研究了近250年來的工業發展史,而且對正悄然發生的工業浪潮做了高度概括和總結。他認為,新一代工業發展浪潮的重要特征包括:技術高端化、產品個性化、全球生產進一步深化、生產可持續化。本書寫作具有散文風格,文筆流暢,讀者閱讀時會有輕鬆之感。本書內容曆史跨度大、案例豐富翔實,可被看作了解工業發展的百科全書。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能夠了解當前工業發展浪潮,而且能夠深入地理解工業是怎樣發展至今、以何種方式發展、為何如此發展以及未來如何發展,是我們理解工業轉型升級曆史和未來的一部重要參考書,對政策製定者進一步推動國家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的翻譯過程曆時兩個多月,是賽迪研究院翻譯人員最為充實的兩個月。對日夜思考中國工業轉型方向的我們而言,迫切希望能將國際最新的變革和思潮盡早地呈現給關注工業發展的各界人士,時間緊、任務重自不必多言。賽迪研究院翻譯組是一支由賽迪智庫20餘個研究所200餘名研究員為基礎組成的強大翻譯團隊。通過《賽迪譯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考慮到本書的專業性和深度,特別是很多專有名詞和彼得·馬什先生的創新詞彙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有時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就需要我們閱讀大量相關材料才能理解、詮釋。為了能使讀者完整地了解作者的寫作精要和本書的精華,此次翻譯任務特別集中了研究院相關五個研究所、三個單位共30餘人的翻譯力量,加大了語言風格的統一以及對全局把握的難度。回頭來看,翻譯的過程雖艱辛卻並不枯燥。我們深知每次翻譯也是一次學習,書中相關的背景知識涉及科技、經濟、曆史和哲學等諸多方麵,處處都蘊藏著彼得·馬什先生旁征博引的學識和多年思考的積澱,為每個從事研究工作的翻譯人員所敬佩,感歎受益匪淺。
本書前言、第一章和第十章的初稿翻譯由工業經濟研究所的劉春長、梁一新、張厚明、關兵和劉世磊負責,第二章和第三章由信息化研究中心的樊會文、楊春立和王婧媛負責,第四章和第五章由規劃研究所的喬標、賀石昊、李亞光、邵立國和成卓負責,第六章和第七章由裝備工業研究所的左世全、王影和朱帥負責,第八章和第九章由工業科技研究所的黃林莉、何穎和李捷負責。初稿形成後,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宋顯珠的親自指導下,由國際合作處王樂和薛載斌全麵負責集中統稿和校訂。中信出版社的資深編輯最終對稿件進行了審校及後期製作。眾誌成城,我們無比欣慰,這樣一部佳作通過我們一字一句的打磨,最終得以完成並與讀者見麵。
當前正值工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承擔了一項意義重大的工作,希望通過我們的堅持為中國工業屹立在世界之巔的夢想貢獻綿薄之力。但由於能力所限,存在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便我們在下一步的翻譯中提高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