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明初以德睦鄰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有利於明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全力反擊蒙古軍隊的入犯和擊退東南沿海倭寇的騷擾。
自明朝建國後,就麵臨著元亡以後退到漠北去的蒙古部落的強大威脅。穀應泰說:“元亡而實未之也,歸附之部落,不下數千裏也,資裝鎧仗,尚賴而用也,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假令蹄林祭纛,大舉報仇,田單一舉而下齊,申胥七日而救楚,豈得雲墮歸之氣,沒世也不複哉。”為了對付蒙元的威脅,明初不得不在北部邊境陳兵百萬,除了派遣開國元勳率兵防禦之外,朱元璋甚至將自己幾個年長兒子派到北部前線指揮防禦。
明初除了麵臨強大的蒙元勢力威脅以外,還要對付倭寇在東南沿海燒殺擄掠,給沿海人民群眾造成的重大危害。倭亂嚴重時,曾出現“沿海數千裏同時告警”的緊張局麵,朱元璋不得不啟用已退休多年的名將湯和主持東南沿海的防禦,建立起數千碉堡、烽火台以禦敵。
在北部邊境軍事吃緊,東南沿海倭亂嚴重的局麵下,明朝更要千方百計穩定住南鄰與兩鄰的局勢,由於以德睦鄰和勸和息爭方針得到了周邊國家的好評,明朝成功地在東南亞、南亞和西亞諸國中樹起了威望。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及南區諸國,宣傳了明朝的強盛,極大地安定了南部和西部邊境的局勢,也讓明朝能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蒙古和倭寇。永樂年間,明朝興兵大規模反擊蒙古入犯,明成祖率軍深入大漠數千裏,解除了自明初以來來自北方蒙古的威脅。同時,由於東南沿海海防力量的加強和鄭和船隊在南方的活動,以及沿海守邊將領對入犯倭寇的窮追猛打,迫使倭寇活動大為收斂。永樂十九年(1421年)遼東望海堝一役,更將倭寇主力大部殲滅,以致倭寇百餘年不再為亂。對蒙古和倭寇作戰的勝利,是與明朝成功推行以德睦鄰外交政策,爭取周邊大多數國家支持是分不開的。
其四,以德睦鄰外交政策的成功,有利於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紛爭,穩定政治局勢和社會秩序,使明朝統治得到進一步穩固。
明朝建立後,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激烈,朱元璋時代,先後興起胡惟庸案、藍玉案等重大案件,造成數萬官員及親屬被殺,繼而又大興文字獄,出現許多冤假錯案。明成祖朱棣靠“靖難之役”上台,遭到許多擁護建文帝官員的抵製,為此他采用“瓜蔓抄”這樣嚴酷的鎮壓手段,打擊了反對派勢力,但同時也激化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朱元璋和朱棣兩朝都麵臨著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穩定和鞏固統治的問題。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除了大力恢複發展經濟,能夠讓人民安居樂業,避免發生大的社會動亂以外,再就是盡快樹立起自己在國內外人心目中的威信。在這種情況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關係,讓自己成為“天下君主”並達到“萬國來朝”的盛況,無疑是提高皇帝在國內各階層中威望的重要一環。朱元璋時代,恢複了與周邊大多數鄰國的友好往來,同時全麵強化了君權,發展了經濟,穩定了周邊局勢。因此雖然大量清除了官員隊伍中的反對派,但沒有引起社會動亂。朱棣時代,鄭和七下西洋,周邊國家使節紛紛來明朝貢,更是極大提高了明成祖的威望,再加上北征蒙古,平定倭寇的成功,在短時間內就消除了由於靖難之役所帶來之消極後果,盡快穩定了統治,並保持了國家機器平穩正常運作。
因此可以說,明初外交成功對國內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使大明王朝統治體製得以有條不紊地持續進行下去,為明王朝日後數百年統治的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在今天和平崛起的進程中,與周邊鄰國保持睦鄰友好交往是十分必要的;隻有以鄰為善,以鄰為伴,以德睦鄰才能更好地爭取周邊和平環境,瓦解敵對勢力的圍堵和攻擊,創造更加有利於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環境。作為一個在國際上負有重要責任的大國,也有義務調解鄰國衝突,化解矛盾,爭取朋友,贏得威望。從這個意義來說,明初的以德睦鄰外交政策與勸和息爭之舉。雖然以過去600多年,但至今仍不失有啟迪與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