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業革命:從農村到工廠(1 / 1)

工業革命同樣也是利用能源,隻不過這裏指的是機械能。在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開始之前,水能、風能和牲畜的肌肉能量是人們所能使用的主要能源。製造水能和風能的機械規律地分布在古希臘、古羅馬和中國。

水磨和風車為磨坊研磨麵粉提供動力;它們為鋸木廠帶來動力,將樹木切割成造船業所需的木板;它們為帶紡錘的紡織廠帶來動力,生產布匹;它們還通過帶動給火爐生火的風箱,為軋鋼廠提供動力。

所以一點兒也不奇怪,早期的工業在名字裏都有“mill”(磨坊/工廠)這個詞在裏麵。可我們沒聽說過“carmills”或者“shoemills”,要推動這些新興工業的發展,我們需要新能源。

讓機械自由移動第一部穩定的蒸汽機的出現拉開了18世紀工業革命的序幕,蒸汽機可以神奇地將一種形式的能源(由燃燒的煤或木頭產生的熱能)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源(機械能)。以前,如果想要獲得機械能,人們就必須從某種已經在移動的東西上獲取,比如水、風或者馬匹。

盡管18世紀出現了蒸汽動力,但水、風和肌肉仍然是機械能的主要來源,用來幫助生產和耕種。蒸汽動力並沒有取代風力和水力,相反,它帶來了嶄新的理念,即機械能是可以被傳輸和轉移的。

有了蒸汽動力,生產機構不用靠著河流或者位於風口的山頂也能獲得動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產生機械能。它所需要的不過是一個燒水的鍋爐,由加壓蒸汽所推動的活塞組,以及足夠的杠杆和齒輪讓快速運動的活塞完成機械任務。

往來於水路的輪船隨身攜帶著動力;蒸汽火車跨洲運輸著過去難以想象的沉重的貨物;蒸汽推土機挖通了連接墨西哥灣和太平洋的運河;而蒸汽泵幫助煤礦排水,生產出更多這種高能量物質,並使用它驅動更多的蒸汽發動機。

水磨之於工業革命就像大型電腦之於信息革命,兩者雖然都強大且重要,但是無法移動。相反,蒸汽發動機就像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小型電腦。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擁有了可以移動的機械能,就像小型電腦帶給我們可以移動的計算能力一樣。

讓機械能輕便可攜帶石油是又一個推動工業革命向前發展的重要進步,它帶來了汽油機和柴油機。這些新的能源裝置就像信息革命時代的個人電腦,它們把動力的移動便攜提至全新的水平,並催生一係列新應用,例如汽車、卡車、摩托車和鏈鋸。這些應用多和個人生活相關。20世紀初的工業家可能認為汽油發動機的理念很可笑。它們規格太小,在大規模水力和蒸汽動力驅動的工廠裏完全不能發揮作用。但是,新興的小型科技通常並不需要替代大型的舊有科技。相反,它們帶來出乎意料的新應用,和過去大家所能想象的任何東西都截然不同。

當第一批個人電腦出現時,一定也曾被大型電腦和微型電腦嘲笑過,它們覺得個人電腦就像玩具一樣。

將機械能帶到任何角落電力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引爆點,它讓機器存在於現代社會的各個角落,滿足所有機械能的需要,從工業生產中大規模不能移動的生產設施和由電網驅動的住宅,到由發電機驅動的可移動設備,再到諸如汽車電池這樣的便攜設備,以及最終到鋰離子電池驅動的移動設備,電力驅動的機器簡直無所不在。

電力已經成為工業革命時代通用的能源平台,它讓機械能無處不在。我們仍然需要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和核能,但是我們往往隻是在後台使用這些燃料,即生產電力。同樣,大型電腦、微型電腦和個人電腦還將繼續存在於信息革命時代,但它們主要的角色是幕後的“服務器”,為移動電腦提供信息動力。移動電腦應用將會成為信息革命時代通用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平台,而且會成為普及軟件應用的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