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雜種胡人。年輕時投靠幽州(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窪,被收為養子。因對時稱二蕃的契丹、奚作戰有功,加上他善於逢迎和賄賂上級官員,官階直線上升。
在他百般鑽營下,直接和唐玄宗搭上了關係,他向唐玄宗大獻媚忠,又拜楊貴妃為母。由此成為天字第一號的寵臣,一身兼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爵封東平郡王。然太子李亨很看不慣他,認為他表麵裝愚,實際包藏了狼子野心,早晚要成禍害。
天寶十載(公元752年)二月,玄宗又命安祿山兼任另一要職——河東節度使並出使邊鎮。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正月,玄宗想讓安祿山出任宰相,且已起草了任命的詔書,楊國忠聽說之後,害怕威脅到自己的位置,急忙趕去勸阻玄宗:“安祿山目不識丁,雖然有軍功,升任宰相也不太合適。如果真的將任命書頒布下去,恐怕邊境四夷以後都會輕視朝廷呢!”玄宗聽了,覺得言之有理,便改授安祿山為尚書左仆射。安祿山一直向往宰相的位置,現在卻落了空;又聽說是楊國忠從中作梗,十分怨恨。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十一月中,安祿山偷偷與部將嚴莊、高尚、阿史那承慶等密謀,假稱接到皇上的密令,讓手下軍隊入朝討伐楊國忠。各位將領中,沒人敢說半個不字。不久,安祿山調集了浩浩蕩蕩的十五萬兵力,朝南進發。玄宗卻是全然不知,且毫不防備。
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燕,年號聖武,任命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和嚴莊為中書侍郎,且分兵四路,威脅大河南北等郡。平原太守顏真卿與常山太守顏杲卿,秣馬厲兵,共同抗擊安祿山,並先後將安祿山的得力部將段子光、何千年捉住,使一度失守的河北十七郡又相繼收複。
不久,安祿山又卷土重來,派出驍將史思明、蔡希德率大兵攻打常山,其時顏杲卿正為長期作戰而大力修築城壕工事,突然間大軍兵臨城下,也不免著急,急忙派人到太原請求派兵支援。誰知太原尹王承業竟然擁兵不救。那顏杲卿勢單力孤,堅持抗戰幾晝夜後敗下陣來,連同長史袁履謙一起被擒。二人被送往洛陽後,因拒不投降,被安祿山綁在柱子上殘忍砍死。河北各郡再度失陷。
這一時期,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帶兵英勇作戰,收複雲中,又攻下馬邑,積極討伐叛賊。之後,玄宗想要攻取洛陽,郭子儀便向玄宗推薦了兵馬使李光弼,說此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玄宗於是授予其河東節度使一職。李光弼出兵常山,先將負責守城的安祿山部將安思義擒住,經過一陣激戰,又將前來支援的史思明打敗。之後,郭子儀和李光弼兩軍聯手,在嘉山一戰中殺敵四萬餘人,俘虜一千多人,一時唐軍大振。
安祿山聽到各處警情,十分驚惶,便將高尚和嚴莊召來,怨道:“你們讓我造反,認為萬無一失,現在我們被卡在潼關,要進一步都很困難。北部又全被對方占據,想退回去也不行,這能說是萬全之策麼?”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被拜為兵馬副元帥,兩度擊退安祿山的叛軍。他打算在堅守潼關的前提下,多多籌集兵糧,等到將叛軍拖得疲憊不堪再出兵攻打。因為叛軍遠道而來,其計策無非是速戰取勝,而潼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正好養精蓄銳。然而楊國忠卻擔心將來哥舒翰的勢力過於強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在玄宗麵前說哥舒翰如此逗留不前,是坐失軍機。這時候,安祿山又故意隻在陝西安置幾千老弱殘兵,想誤導哥舒翰魯莽出兵,以一舉消滅。哥舒翰早已將其詭計識破。但玄宗卻被楊國忠一再慫恿,一天之內就派了三個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實在沒有別的辦法,隻得奉命出兵,出兵之前竟痛哭失聲,害得全軍喪膽、士氣低落。天寶十五載六月,哥舒翰與安祿山部將崔乾祐戰於靈寶,大敗,死者十有八九。乾祐隨即攻陷潼關。哥舒翰在部下火拔歸仁連勸帶迫,萬般無奈之下,投降了安祿山。
安祿山讓崔乾佑留守潼關,又督促孫孝哲、安神威等西攻長安。
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聽說潼關局勢緊急時,玄宗已帶了貴妃及皇子皇孫,還有楊國忠兄妹及各位大臣,從延秋門悄然而出,徑直向西去了。
至德二載(757)正月,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九月,郭子儀率軍收複長安,旋又收複東都。安慶緒退守鄴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幹元元年(758)九月,肅宗調遣朔方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六十萬,進討安慶緒。十月,唐軍進圍鄴城。
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北)自稱大聖燕王。於此之際,他雖仍名為燕臣,實已自成體係。稱王之後,他用五萬精兵,與六十萬唐軍展開了一場大決戰,因突起大風,飛沙走石,雙方都受到了滲重的損失。旋即,他兵進鄴城南郊。日暮途窮的安慶緒,為取得史思明的支持,不得已對他上表稱臣。史思明誘以互結兄弟之國,將安慶緒騙至其營殺死後又兼並了安慶緒之眾後,他返回了範陽,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將範陽定為燕京。
在大燕從安家王朝變為史家王朝後,有不凡軍事才幹的史思明,以自己的構想,再度南下發展。他渡過黃河,連下汁州(今河南開封)、鄭州(今屬河南),攻克了洛陽,出兵向陝州經營。
史思明雖精於軍事,但因殘忍好殺,使得部下多有寒心。他先立了長子史朝義為太子,立後又欲以少子史朝清取而代之,並密謀誅殺史朝義:史朝義的性情較為謙謹,很是愛惜將士,故頗得人心。擁護史朝義的力量捷足先登,於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殺死了史思明,在洛陽擁立史朝義為帝。
史朝義登位後,由於在範陽誅殺史朝清母子,導致了內部互相大殘殺,使範陽陷入了長期的混亂,先後死了數千人,從而嚴重地自損了叛軍的勢力。各路節度使各自為政,對史朝義僅剩下名義上的隸屬關係。叛軍盡管地跨河北、河南,實則已經分崩離析,一蹶不振了。
寶應元年(762)四月,肅宗病重彌留,張皇後與越王李係謀誅專權宦官李輔國,事泄被殺,肅宗薨。太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同年十月,代宗以雍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統領諸道唐軍和回紇兵,收複洛陽,史朝義北逃範陽。代宗廣德元年(763)正月,史朝義逃至廣陽(今河北房山東北)附近,眾叛親離,自縊而死。其部將相繼投降。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至此平息。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第一,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製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後來這種狀況遍及全國。安史亂起,唐王朝分崩離析,已經沒有力量鎮壓這次叛亂,隻好求救於回紇以及由少數民族出身的大將。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仆固懷恩追擊,仆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製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誌(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賦不入於朝廷”,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或“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或“貢獻不入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第二,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裏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所謂“靡室靡農,皆籍其穀,無衣無褐,亦調其庸”。唐憲宗元和年間,江南八道一百四十萬戶農民,要負擔唐朝八十三萬軍隊的全部糧餉,所以“率以兩戶資一兵,其他水旱所損,征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征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群盜蜂軼,連陷縣邑”,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三,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裏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遊,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製。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是一場典型的叛亂,毫無正義可言,其破壞甚烈,危害甚大。北方大部分地區民戶離散,屋舍焚毀,人煙斷絕,白骨遍野,千裏蕭條,以致荊棘叢生,豺狼出沒。其摧毀了北方經濟的基礎,遂使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其歸降唐廷的各節度使,肇始了獨立與半獨立的方鎮割據。
安史之亂是野蠻的,其野蠻程度是可以管中窺豹。連續兩次的子殺父,連續三次的臣殺君,足見這個集團泯滅了基本的人性。連起碼的人性都不具備,更逞談什麼得民心、得天下。
從開元之治到安史之亂,從大盛世走向大災難,整個唐朝經曆了大喜大悲,整個中國經曆了大喜大悲。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有盛向衰的轉折點,貽害無窮。戰亂多年,民生困頓。人丁寥落,經濟凋敝,政事不行,民不聊生,整個國家社會文化經濟受到重創。二是朝廷日弱,方鎮坐大。平亂之後,“武夫戰將以功起行陣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藩鎮力大勢盛,遂稱尾大不掉之勢;天子力不能製,姑息愈甚,則驕橫愈甚,天下分裂於方鎮,此則為禍端。三是政治上走向衰敗。藩鎮的專橫搜刮,激起不斷的農民暴動,比如黃巢的農民起義。內憂外患,唐王朝的統治漸至崩潰,直到昭宗天祐末(907),朱溫顛覆李唐,進入五代十國的分崩離析喪亂時期。
郭子儀(697—781年7月9日),漢族,祖籍太原。公元697年陰曆十二月十二日(一說是中秋節)生於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六尺有餘,也就是現在的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勇武不凡。
唐朝先後經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社會發展到全盛。但是到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後期,在長期和平繁榮的條件下,滿足於已經得到的功績,政治日趨腐敗,特別是荒廢府兵製,削弱了中央集權,放縱了邊鎮割據勢力,以至釀成了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的長達7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率15萬叛軍南下。一路上燒殺搶奪,地方官嚇得棄緘逃跑或開門出降。叛軍很快就渡過黃河占領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安祿山自稱是大燕皇帝,他盤踞洛陽、攻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以範陽為大都。叛將史思明步其後塵,定範陽為燕京(今北京)。
唐朝各地多年未發生戰爭。軍隊戰鬥力銳減,軍備空虛。因此,當叛軍打來的時候,黃河以北24郡的文官武將,有的開城迎敵,有的棄城逃跑,有的被叛軍擒殺。安史叛軍長驅南下,勢如破竹,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叛軍每到一個地方,燒殺擄掠,奸淫婦女,強抽壯丁,殘害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淪陷區廣大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長期沉溺於遊樂宴飲的唐玄宗由於對這場叛亂毫無應變的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戰。他急派封常清、高仙芝去東京洛陽募兵抵抗,但洛陽很快陷落。玄宗在盛怒之下,處斬了封、高二將。 在這緊急關頭,玄宗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朔方(唐方鎮名,鎮治在今寧夏靈武西南)節度右兵馬使郭子儀被升任為朔方節度使,奉命率兵東討叛軍。郭子儀立即親赴校場,檢閱三軍,誓師出征。756年四月,朔方軍旗開得勝,一舉收複重鎮雲中(今山西省大同市),大敗叛軍薛忠義,坑其騎兵2000人。接著郭子儀又使別將公孫瓊岩率2000騎兵攻擊馬邑(今山西省朔縣東北),大獲全勝。馬邑的收複使東陘關得以重開,從而打通了朔方軍與太原軍的聯係,使安祿山下太原,入永濟,夾攻關中之軍事行動無法實現。從而贏得了戰略上的主動權。捷報傳到京城長安,人心稍安,郭子儀以功加禦史大夫。朝廷命郭子儀回到朔方,補充兵員,從正麵戰場出擊叛軍,以圖收複洛陽。郭子儀則認為,必須奪取河北各郡,切斷洛陽與安祿山老窩範陽之間的聯係,絕其後方供給線,才能有效地打擊叛軍前線的有生力量。這一出擊方向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