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五代十國時期的結束,預示著新時代的到來。趙匡胤從無名小卒到掌權將領再到黃袍加身的王者,也一步步見證了後周的滅亡和大宋的崛起。中國曆史跨入了新的一頁,征戰統一、文治武功都告訴我們宋統治階層不愧為新曆史的書寫者。

壯誌未酬,後周英主柴榮

中國曆史上的皇位繼承當中,一般隻有父傳子、叔傳侄、爺傳孫,最不濟的也是同姓家族中的堂兄弟或養子等,絕不可能傳給外姓。隻有後周時的周太祖郭威傳給內侄柴榮,是唯一的例外。

不過這柴榮確實給郭威爭氣,他當上皇帝後,把後周國力發展得蒸蒸日上,給後來的北宋留下了大好的基業,隻可惜他死得太早,不然就不可能有唐宗宋祖裏麵這一“祖”,趙匡胤也隻能到中國武將傳中去棲身了。不過他不死,也許趙匡胤也能篡位稱帝,畢竟柴榮把軍權都交給了這個居心叵測的小人,如果柴榮泉下有靈,也隻能後悔自己為什麼要用趙匡胤了。

柴榮的父親是郭威皇後的哥哥柴守禮。自幼就隨姑母在郭威家,郭威對這個內侄很是喜歡,視同己出,後來郭威就收柴榮為養子。柴榮小時聰明伶俐,且為人謹慎。他曾跟隨大商人遠走江陵,做茶葉生意。由於從小跟從原本貧寒的姑父郭威,行商走販跑過許多地方,接觸到下層社會各色人物,所以柴榮既懂得民間疾苦,也看到官吏的腐敗與殘暴,深知當時社會的積弊。

後來郭威擔任軍職,柴榮也跟隨姑父逐步逐步地培養起軍事和政治才能。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周,柴榮則以"皇子"身份擔任澶州節度使,受封為太原郡侯。在澶州,柴榮得以初步地發揮自己的政治才能,使他在地方上贏得了好名聲。柴榮的政治才能和聲譽,深得郭威的歡喜,並在自己百年後,將後周的皇位傳給了他。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第一把火,柴榮就燒在北漢身上。公元954年,北漢皇帝劉祟趁後周國喪,領兵攻周。柴榮率軍親征,在高平一仗,擊潰北漢。高平大勝的第二天,柴榮燒了第二把火,即整肅軍紀,將臨陣逃跑的樊愛能,何徽以及偏將七十餘人統統按軍法處置,臨陣投敵的士兵亦皆就戮,使得軍隊風氣大變,軍威更加振奮。隨後,柴榮便率大軍北上,將北漢的太原城團團包圍,但因糧餉發生問題,又加上連日大雨,柴榮隻得下令班師回朝。

通過這次出征,柴榮認識到整頓軍紀的重要,回都後更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整頓軍隊的工作。對於作戰有功的人,皆加官行賞,如趙匡胤因作戰得力,升為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對於怯敵逃陣的人,則予以懲罰。他嚴明軍紀,凡有犯法,不論何人,一概處罰。

通過整頓軍隊,後周的軍事實力得以加強,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為以後的征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柴榮在郭威改革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全麵改革。

柴榮求賢若渴,他學唐太宗,無論什麼級別的官員,隻要有所見,都可以寫成表章呈上,並從中發現和選拔經國之才。隻要有才能,不管名位資曆,柴榮都設法搜羅來,加以錄用。柴榮還對科舉作了整頓。公元955年考進士時,禮部侍郎主考因循苟且,不作選擇,柴榮命令重考,結果原取進士16人隻有4人及第。柴榮還恢複久不舉行的製科考試,廣泛搜羅有用的人才。

柴榮在搜羅了大批人才的同時,還大大力整頓吏治,反對貪汙腐化。他自己自小艱苦樸素,稱帝後依然保持了儉樸的作風,生活上力戒奢華。他禁止地方官進貢甘鮮食品,並要求各級政府中不急事務也一律停辦,以減輕人民的負擔。由於柴榮嚴格法製,力求做到刑戮不濫,獄訟無冤,使他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了。

進行政治改革的同時,柴榮也加強國家的經濟建設。

柴榮剛即位,就下令讓軍隊中老弱傷痛自願回家種田,還招撫各地流民,將無主荒地分配給流民耕種。柴榮還下詔減免租稅,實行新稅法。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人手,柴榮把手伸向了佛教寺院。公元955年,柴榮下令毀佛,凡後周境內佛教寺廟,除有皇帝赦免的得以保留外,其餘一律拆毀,每縣隻留寺廟一所,官僚貴族自後不得奏請建造寺院和剃度僧尼。公元958年,柴榮推行均定田租的改革,下令進行大規模的查田,實行均租。柴榮還注意興修水利,柴榮對京城開封進行了擴建。

柴榮的政績還表現在文化事業方麵,在整理曆法、刑律、音樂等方麵也做了有益的工作。柴榮曾請精通曆數的王樸修訂曆法,製成《顯德欽天曆》,並加以使用,取代了以前各種混亂不堪的曆法。柴榮還命群臣編訂《大周刑統》的新法律,頒布施行。柴榮又請竇儼考正雅樂,王樸也通音樂,柴榮時常親自和王樸討論有關問題,使失傳多年的唐代音樂得以恢複,並流傳到宋代。柴榮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在日理萬機、戎馬倥傯之際,尚能注意文化事業,這在五代皇帝中是極為罕見的。

經過幾年大力改革,後周已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曆史的發展讓柴榮開始了統一中國的征程。

柴榮采納先攻江淮以及江左南唐的主張。

公元955年,柴榮任命李穀為淮南道行軍都部署,王彥超為副部署,統率禁軍進攻壽州(今安徽壽縣〕,隨後又於公元956年親自指揮這一重大戰役。北周的軍隊一路高奏凱歌,占有了江淮大量土地,但還是沒有攻陷壽州。柴榮於是回到開封,開始編練水軍。並於公元957年再次奔赴前線,親自督戰。經過一場血戰,北周軍隊全殲南唐援助壽州的軍隊,共消滅和俘虜了四萬多人,繳獲戰船、兵器不計其數,隨後又逼迫壽州守軍投降,終於占領了這一戰略要地,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柴榮又在同年第三次親征南唐,柴榮水陸大軍進抵長江,直接威脅到南唐的江南地區,南唐政權幾乎無力抵抗,已麵臨崩潰了。李51不得不再次派使臣向柴榮請和,盡獻江北之地,表示願將廬、舒、新、黃四州送給後周,劃長江為界。周軍已在江淮作戰經年,若再下江南,恐契丹在後方乘虛來攻,於是接受了南唐的投降,和南唐簽訂了城下之盟。

公元959年,柴榮在取得江南大片土地,並逼迫南唐稱臣後,又親自統軍北伐。後周大軍沿途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契丹的地方官吏紛紛投降或棄城逃跑,後周大軍先後奪取了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個重要關隘,以及莫州、瀛州、易州和固安縣等城市和地區。正當攻勢淩厲、進軍順利的關頭,柴榮突然患病,攻勢不得不停下來,北伐就此停止了。

公元959年,回到開封的柴榮病勢越來越重,口裏念叨著出師北伐死去,年僅39歲。

公元959年,柴榮病逝,柴宗訓即位。柴宗訓即位後,百官均得以加官晉爵,趙匡胤被任命為宋州節度使,進封開國侯,掌握禁軍兵權。

公元960年,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入侵,趙匡胤率軍出戰,部隊剛到陳橋,將士們就將黃袍批到了趙匡胤身上。於是,當了皇帝的趙匡胤率軍開回開封,逼迫柴宗訓禪位,後周遂亡。

做了皇帝的趙匡胤將,7歲的柴宗訓封為鄭王,並於公元962年,命柴宗訓離開開封,出居房州。到了公元973年,年滿20歲的柴宗訓就去世了,死因不明。

黃袍加身,趙匡胤建大宋

能夠位列“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中,趙匡胤確實是有些本事,他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即位前是職業軍人的皇帝,這與北宋注重技術,企圖在中國曆史打開出路,不因襲前朝作風的趨向有很大的關係。但這個以武功起家的皇帝,即位後卻采取的是重文抑武的治國之策,這與他個人的經曆和所處的時代不無關係。

本為後周大將的趙匡胤,在陳橋將黃袍披到自己的身上而建立北宋,當皇帝後,自然會害怕握有兵權的大將再度黃袍加身,這當然是他不願看到的;而趙匡胤建立北宋前的約二百年時間裏,唐王朝擁有重兵的各藩鎮在唐朝衰亡後,便紛紛擁兵自立,建立一個個割據政權,想創立不世之功的趙匡胤也不希望看到這種局麵在他所創立的北宋王朝身上重演。思來想去,還是重用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好。但這樣一來,這些封建文人倒是能在安定的環境裏麵作作禦用文人,做點治國之事,一旦有戰亂發生,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以和為貴,自然對主戰派百般阻撓,這也就是兩宋何以在少數民族政權麵前不得不低頭的原因。為了給他們的投降找個理由,於是便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這話。

趙匡胤年幼時就文武雙全,不但書讀得不錯,而且習武方麵也表現出天賦,幾年下來,已是一個弓馬嫻熟,小有名氣的騎手。

由於家道中落,新婚不久的趙匡胤不得不離家出走,前去投奔父親舊時好友。但世態炎涼,他不但沒有從這些有權有勢的前輩那裏得到關懷和幫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公元948年,郭威廣羅人才,21歲的趙匡胤投奔郭威,成為郭的部屬。公元951年,掌握後漢軍權的郭威,謊稱遼軍南犯後漢,率軍北上抗遼。軍至澶州(河南濮陽),將士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郭威率軍回後漢京師汴京(河南開封),即皇帝位,國號周(後周)。趙匡胤因戰功被提拔為禁軍東西班行首,負責宮廷禁衛。

公元954年,周太祖郭威病逝,柴榮即位稱帝,是為周世宗。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被調到中央禁軍任職,並於同年二月隨周世宗北上抗擊前來進犯的北漢。北周和北漢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東北)展開大戰。戰鬥開始不久,人多勢眾的北漢軍隊就占了上風,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見陣勢不好,嚇得臨陣逃脫。主將一走,士兵也跟著後退,一時間後周軍隊陣腳大亂。在此緊要關頭,趙匡胤對部下高喊:“主危臣死,拚死效忠的時候到了!”隨後持戟跨馬,率先衝入敵陣,其部下的兩千騎兵抖擻精神,跟隨趙匡胤衝入敵陣。北漢軍隊受不住這突如其來的衝擊,紛紛敗退,後周軍隊終於轉敗為勝。

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立即嚴肅軍紀,將逃跑的大將樊愛能、何徽嚴厲處罰,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並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在趙匡胤的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調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趙匡胤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將心腹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人安插到殿前司諸軍各重要部門,同時又主動與其他中高級將領交結,並同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高級將領結拜為義社十兄弟,趙匡胤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伴隨著後周世宗不斷地南征北戰,趙匡胤因功逐漸升遷,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此後,趙匡胤不但交結武將,也與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文人來往,並羅致到麾下,成為心腹幕僚。

公元959年春,趙匡胤平生最怕的後周宰相王樸突發腦溢血而死,幾個月後,周世宗也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為防止兵變,趙匡胤又被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後周軍權。此時的趙匡胤更有理由和實力篡位稱帝,因此趙匡胤加緊活動,將自己的心腹一一擢升為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虞侯等職務。整個殿前司係統的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隻剩下並不是趙匡胤勢力圈子內的副都指揮使韓通,但他勢孤力單,自然無法同趙匡胤相抗衡。趙匡胤現在是萬事倶備,隻欠東風。這個東風便是趙匡胤奉命出征。

公元960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趙匡胤指使人謊報軍情,說是契丹與北漢聯合入侵後周。契丹出兵鎮(河北正定)、定(河北定州)二州,北漢兵自土門(河北獲鹿西南井陛口)東下。小皇帝柴宗訓征求了宰相範質、王博的同意,宰相範質、王溥真假不辨,立即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

正月初二,趙匡胤率兵來到離開封幾十裏的陳橋驛。剛安頓好,便有趙匡胤的親信在營中煽動說:天邊有兩個太陽,正在搏鬥,一日克一日,這是天命。士兵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軍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這件事了。

當晚酒後,趙匡胤假裝酒醉臥床睡覺。趙匡義、趙普與將領們商議兵變。將領們讚同“立點檢為天子”。趙普以“長保富貴”為由,要將領們聽從指揮,並派人馳告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等。第二天清晨,趙普、趙匡義率諸將至趙匡胤臥室,隻見將校們手握刀劍,擠在院子裏,齊聲高喊“諸軍無主,願策太尉(對高級軍事長官的尊稱)為天子。”趙匡胤未來得及回答,一件象征著天子黃袍的黃色上衣就披在了他身上,眾將校統統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假意推拒後,宣布:“若要當皇帝,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並不得縱兵大掠,對周帝及皇族加以保護。”眾將表示願“唯命是從”後,隨之火速回師開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入城。入城後,未遇到後周文武臣僚抵抗,僅武將韓通抗拒兵變,為王彥升所殺。趙匡胤派潘美去通知範質、王溥。範、王得知兵變後,後悔莫及,被迫承認趙匡胤代周自主。事已至此,柴宗訓也無計可施,隻得召集百官,宣讀了別人替他準備好的“禪位製書”、“應天順人”地將帝位讓給了趙匡胤。後周滅亡。當日,趙匡胤登位於崇元殿,受臣僚拜賀。後周恭帝降為鄭王,遷居西京(河南洛陽〕。次日,宋太祖趙匡胤頒定國號為宋,宋朝正式建立,趙匡胤即宋太祖。

趙匡胤的捷足先登,隻不過使後周舊臣失去了一次實現野心的機會,卻沒有打消他們的野心,他們有的在等待觀望,希冀再起,有的則準備起兵,公開與新王朝決裂。

麵對這種局勢,趙匡胤以靜製動,采取以穩定京城、籠絡後周舊臣為主的方針,並根據這一方針,對後周舊臣實行了官位依舊,全部錄用的政策,甚至連宰相也仍由王溥、範質、魏仁浦三位舊相繼任。為了保證對後周舊臣籠絡和收買的成功,對於那些恃勢欺淩舊臣的新貴們,趙匡胤則毫不留情地嚴加處理。當年兵變入城時的先鋒王彥升,自恃擁立有功,橫行不法,曾敲宰相王溥的門以嚇王溥,結果王彥升被貶為唐州刺史。但後周舊臣還是有人不滿趙匡胤的登基,起兵作亂。公元960年春,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舉兵反宋,北漢又出兵南下,聲援李筠,在揚州的周太祖外甥李重進也準備起兵響應,一時聲勢浩大。麵對這種局麵,趙匡胤首先拉攏隻是求富貴的李重進,賜他“鐵券”,以示永保富貴,誓不相負。然後以趙光義及趙普、吳延柞留守東京,趙匡胤本人親征李筠。在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下,士兵們自然是人人爭先,奮勇殺敵,很快大敗李筠,將北漢軍隊趕走,李筠走投無路,自焚而死。隨後趙匡胤又掉頭南下,征服了揚州李重進,宋初的"二李之亂"得以平息,趙匡胤與後周舊臣之間的矛盾也基本上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