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殘酷的現實,少年王彥超看破紅塵,萌生了出家之念,遂到陝西鳳翔縣重雲山拜暉道人為師,出家修行。暉道人覺得王超並非凡夫俗子,就對王彥超說:“你是富貴之人,怎麼能屈居於此呢?”於是贈送銀兩衣帛勸王彥超還俗離山。王彥超深感暉道人的真心善意,不久即還俗,流落到當時相對安定的吳越(今浙江省一帶),投靠在吳越王錢鏐麾下為官。
吳越的創立者錢鏐,唐末為杭州(今杭州)刺史董昌的部將,乾寧二年(895)二月,董昌以威海軍節度使據越州(今紹興)稱帝,國號羅平。六月,唐以錢鏐為彭城郡王、浙東招討使討伐董昌。次年五月,董昌兵敗被俘後自殺,錢謬遂據有兩浙。天複二年(902)進封越王,天佑元年(904)改封吳王。後梁建立後,錢鏐稱臣,受後梁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國,以杭州為首府。
後唐長興三年(932),錢鏐死,子錢元瓘嗣位,遵遺命去國儀,自列為後唐藩鎮,被後唐任為節度使,封吳越王。後晉天福二年(937)受封為吳越國王。此後新王嗣位,照例名義上自降為節度使列為藩鎮,隨即受封為吳越國王。後晉高祖石敬瑭見王彥超為人正直忠貞,在出兵討伐陝西時,召至帳下,委以軍機大權。天福初,王彥超官遷奉德軍校,轉殿前散指揮都虞侯,領蒙州刺史,再轉嶽州防禦使兼護聖左廂都校。後漢中,被封為複州(今湖北仙桃市)防禦使。
後周時期,是王彥超大顯身手,建立豐功偉績的輝煌時期,他隨太祖郭威南征北戰,為後周的建立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廣順元年(951)正月,玉彥超率兵攻克徐州,為武寧(徐州)軍節度使。八月,移晉州節度使。拒北漢入侵,授為晉絳行營馬軍都虞侯。
廣順二年(952)十月,改任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節度使。
廣順三年(953)閏正月,加檢校太尉。四月,由河陽三城移鎮河中(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改河中節度使。
顯德元年(954),後周太祖郭威駕崩,柴榮即位,史稱世宗。同年正月,王彥超加同平章事。
北漢主劉崇認為後周太祖新死,是攻滅後周的最好時機,就請援兵於遼,遼漢聯軍南下進逼潞州(今山西長治),後周世宗柴榮親征,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從晉州起兵響應擊敵東麵。柴榮令王彥超會同陝府節度使韓通引兵人陰地關,與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合軍西進首攻汾州城。王彥超與符彥卿二軍合攻銳不可當,北漢守軍皆已懼怕,無心戀戰,眼看城池攻破在即。然而王彥超卻下令停攻,部將不解都來諫阻,認為勝利在望,豈可停止不攻。王彥超道:“大兵壓境,孤立無援,加上我軍士卒精銳,以一當十,破城隻是朝夕之間的事。遣軍強攻,死傷必多。何必不少待一二日,令他歸降為好?”眾人聽後,心悅誠服。乃收兵人營,隻遣部吏入城投書,諭令速降。果然北漢汾州防禦使董希顏從命,開城相迎,成為古代軍事史上以謀取勝的一段佳話。
四月,王彥超收複石州(今山西離石),擒獲北漢刺史安彥進,斬其於太原城下。七月,王彥超改忠武軍節度使。移鎮許州(今河南許昌),加兼侍中。
顯德二年(955)三月,王彥超累官行營馬步左廂都排陣使,他築壘於李晏口,屯兵戍守,擊退了契丹的入侵,保住了一方安寧。同年十一月,王彥超升為前軍行營副部署。後周世宗派李彀、王彥超率軍進攻南唐。十二月,王彥超破南唐援軍於壽州(今安徽壽縣)城下。次年王彥超改任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節度使。顯德六年(959)六月,原鳳翔節度使李暉卒,王彥超改任鳳翔(今陝西鳳翔縣)節度使。顯德七年(960),恭帝接位,加王彥超檢校太師,西麵緣邊副部署。王彥超自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首任鳳翔節度使,至宋開寶二年(969)離任入京,在鳳翔為官整整十年。風翔在唐時就有西京之稱,是軍事要地。王彥超在鳳翔任職期間,不僅防黨項、西夏入侵,保衛了西北方的安寧,也為百姓辦了許多有益的事情。據《中國通史簡編》載,王彥超曾率軍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同時,於宋初任節度使期間,王彥超在鳳翔城內建了一座真興寺,寺閣宏偉壯觀,高30丈。現在這座寺已被列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了重修,使古老的真興寺重展昔日雄風。
960年春,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得天下。王彥超仍留任鳳翔,任節度使並加中書令。為維持其趙氏政權,避免重蹈五代滅亡之覆轍,趙匡胤接受了樞密使趙普的建議,采取勸諭和脅逼並用手段,迫使武將們主動交出兵權。
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召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讚、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在皇宮後苑設宴。席間宋太祖舉著酒杯對赴宴的各位節度使說:“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王彥超馬上聽出了趙匡胤的弦外之音,領會了皇上的意圖,即離席跪奏道:“臣素來功微,承蒙恩寵。現年事已高,望能恩準我告老還鄉。”宋太祖也馬上離席親自扶起且嘉慰道:“卿可謂謙謙君子矣。”然而武行德等人卻不明白皇上的用意,曆陳平昔戰功及履曆艱辛。宋太祖聽了冷笑道:“這是以前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宋太祖下詔,撤消了主要將領的職務,接著又收回了武行德等人的兵權,使節度使這個從八世紀中葉以來炙手可熱的官職終於退出了政治舞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惟王彥超主動交出兵權乞歸田園之舉,深為宋太祖的賞識,反而留鎮如故。
不久,王彥超奉命入朝授右金吾衛上將軍。太平興國六年(981),封頒國公。
王彥超與宋太祖趙匡胤之間還曾流傳有一段軼事。在五代後漢時,趙匡胤還是一個無業遊民。為了闖天下,趙匡胤來到複州(今湖北省沔陽縣西北),想投靠時任複州防禦使的王彥超。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與王彥超是同僚好友,並同任過嶽州(今湖北孝感縣)防禦使。因此趙匡胤想通過這層關係,得到王彥超的重用和提拔。然而王彥超卻沒有收留他,隻是給了十貫錢,打發趙匡胤走了。趙匡胤離開複州到了隨州(今湖北隨縣),投靠隨州刺使董京本,董收留了趙。
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後。始終念念不忘這段不盡人意的往事。一次,宋太祖與王彥超設宴圍獵,在酒酣時道:“聯昔日來複州投卿,卿因何不納?”王彥超聽了立即降階頓首道:“淺水豈能藏神龍耶,當日陛下不留滯於小郡實乃天意也!”宋太祖聽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過去之事了。
王彥超在軍事上是一個統帥,在政治上則垂戒後裔,勉為善事以自庇。平時為人溫謹,他對所鎮之地均竭力安撫百姓;對士兵也十分和藹可親,能“禮賢下士”,從不盛氣淩人;對待家人則很嚴格,平時要求子孫自己動手,盡量不雇傭人。
他雖入京做了右金吾衛上將軍,可謂位高權重。但看到一大批昔日有功之臣削職為民,深感京城絕非久留之地,早在致仕前他就謀劃著外遷之事。一方麵他自己向皇上一再奏請卸任,要求致仕;另一方麵遣子出外尋找安身之地。太平興國八年(983),王彥超以右金吾衛上將軍祿加太子太師致仕,即舉家南下經吳越會稽到義烏定居。雍熙三年(986),王彥超與世長辭,享年73歲。贈尚書令。
文人皇帝,趙光義治國統
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比他小12的弟弟趙匡義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也正是趙匡義和趙普等人在前台的積極地表演行動,才讓躲在幕後的趙匡胤能夠以一個比較仁義的角色篡位自立,建立北宋。
趙匡胤一當上皇帝,即任命趙匡義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防禦使。公元961年,趙匡胤任命趙匡義為封尹,同平章事。同時,為了避諱,趙匡義改名為趙光義,趙匡美也改名為趙光美。趙匡胤也非常疼愛他這個弟弟,有一次趙光義生病,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親手為他灼艾。趙光義失聲叫痛,趙匡胤大概是要為其弟分擔病痛, 也取艾自灸。
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駕崩,於是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是為宋太宗。
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執行趙匡胤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逼迫陳洪進、吳越國主錢俶分別上表投降,至此,北宋完全統一南方,趙光義便把主要兵力轉向北方的北漢和遼政權。
公元979年,趙光義率大軍分四路向北漢進攻,並吸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特派部分宋兵前往阻截遼援軍。宋軍很快就攻到北漢都城太原城下,將太原圍得個水泄不通。5個月後,北漢將士紛紛出降,北漢皇帝劉繼元見大勢已去, 隻得開門迎降,北漢滅亡。至此,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麵全部結束。
趙光義攜滅北漢之餘威,率大軍繼續北上伐遼,兵不血刃地收得易、涿二州。旗開得勝, 趙光義非常高興,於是率大軍進抵遼之南京(今北京市)城南,命將士分四路攻城。然而此時的宋軍已是強弩之末,長時間的征戰已使得他們疲憊不堪,在遼援軍到來之後,竟被遼守軍和援軍共同夾擊,全軍潰散,趙光義在眾將護衛下, 南逃涿州,方才避免被擒。
7年後,趙光義又想再度北伐,企圖扭轉高粱河慘敗之後頻頻挨打的被動局麵,但前次親征的慘敗,特別是高粱河之戰險被遼軍所擒的遭遇,使太宗餘悸末消。於是在善於揣摩皇帝心思的大臣的勸阻下,決定派大將曹彬、米信、田重進、潘美、楊業等人於公元986年率30萬大軍分東、中、西三路北上攻遼。
初期作戰宋軍進展順利,接連小勝。但由於剛愎自用的趙光義將指揮權牢牢控製在自己的手中,從後方遙控軍隊作戰,因此造成軍令不能及時傳達,加上各路軍缺少合作,便紛紛敗下陣來。楊業率領殘兵在陳家穀奮力死戰,遼兵漫山遍野而來,楊業部下大部分戰死。楊業本人身負幾十處創傷,最後為遼軍所俘獲,不顧遼軍的威脅利誘,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邊境大震。雲、應、朔三州將吏棄城而逃,三州又被遼軍重新占領。遼軍又乘勝進入宋境,深入深(今河北深縣)、德(今山東德州)、邢(今河北邢台)等州,搶掠一空,使宋朝邊民蒙受重大損失。
從這次北伐失敗就可看出,趙光義基本上沒有經曆過重大戰役,缺乏鍛煉。但他又自詡高明,剛愎自用,為了控製軍隊,每次作戰前都親自擬定陣圖,結果嚴重束縛了前線將帥的手腳。所以北伐不敗才怪。
趙光義先是盲目自信,在兩次北伐失敗後,他又陷入了或戰或和的兩難境地,經常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到了晚年,趙光義守內虛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已經形成,這種思想影響了整個南北兩宋,致使兩宋統治者都喜歡偏安一隅,而從不主動進攻。因此,趙光義對遼由攻到守,準備和解。為了防守,命令宋軍在河北沿邊的平原上,疏浚、開拓邊地河道,以作屏障。對於遼軍的入侵,也隻準堅壁清野,不許出兵,即使是不得已出兵,也隻許靠著城布陣,再不就是以和為貴,不許先動手攻擊對方,結果束縛了軍隊將士的手腳。漸漸地,宋朝軍隊的作戰能力越來越弱了。
趙光義是五代以來第一位非武人皇帝。在結束分裂局麵後,尤其是在多次伐遼失敗後,趙光義便將時間轉移到文治上來。不過在文治方麵,他的確有很多獨到之外。他開創、修補、完善了宋朝的各頊典章製度,使之基本成為定製, 使宋王朝避免了像五代各朝一樣短命夭折,奠定了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各方麵製度的基礎。兩宋之人多言“祖宗之法”,這“祖宗之法”即是指宋太祖宋太宗而言,其中宋太祖法度主要在於軍事、政治方麵,而宋太宗除了對宋太祖法度作了進一步完善外,又著重在文化、經濟等方麵建立了一整套法度規範。
趙光義完善了始於隋唐的科舉製度,科舉向文人知識分子廣泛開放,隻要文章、詩賦合格,都可錄取。趙光義擴大了取土的規模,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數額遠遠超過唐代及宋太祖時。趙光義還促進科舉取進士日趨嚴密、完整。在趙匡胤確定殿試後,趙光義由將其進一步完善,規定殿試後在殿前“唱名”,由皇帝分別賜予“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的功名。
趙光義非常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他將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等三館另遷遠比原址大得多的新址,並定名為崇文院。到趙光義晚年,崇文院的藏書已十分豐富。
趙光義還組織文人編纂了《太平廣記》與《太平禦覽》和《文苑英華》等書。這三大部書成為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文學的寶貴資料。宋代的皇帝多注意從曆史上汲取統治的經驗教訓,這可以說是從太宗開始。太平興國八年983〕十一月,太宗對大臣說:“朕曆覽前代書籍,發現君臣之際,大抵情通則道合,所以有事皆無隱匿,言論都可采用。朕勵精求治,卿等作朕股肱耳目,如果施政有缺失,應當悉心上言說明,朕決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說話。”趙光義為政勤儉,而又不喜聲色遊獵,隻是喜歡讀書和書法。他對宗教還比較寬容,不過是重道教,輕佛教。
趙光義當上皇帝之後,用很大一部分精力來確保皇位,防範變亂。一麵防範武將專權,另一麵則是他自家人,尤其是趙匡胤的兒子武功郡王趙德昭,最後逼迫趙德昭自殺身亡,而趙光義的弟弟趙廷美(趙光美,為避諱改名)也被逼得憂鬱而死。
趙光義逐漸年老,皇位繼承的問題也逐漸顯得重要起來。本來趙光義想立為皇嗣的是長子趙元佐,但趙元佐在聽說叔父趙廷美死後,悲憤不已,逐漸產生精神問題,對手下經常是亂砍濫殺。後來趙光義命太醫診治,稍有好轉,遂大喜而設宴,唯獨沒有邀請趙元佐參加。趙元佐知道後,竟大怒而縱火燒自己的楚王宮,於是趙光義大怒,將趙元佐削去封號,廢為庶人。遂於公元995年,立趙元侃為太子。至此,自趙光義即位以來的皇位繼承問題才算最終得到解決。趙元侃即後來的真宗。自真宗至南宋高宗,六代八個皇帝都是太宗一係子孫。直到高宗趙構,因無子,領養太祖七世孫立為太子,即孝宗, 以後的八個皇帝又轉入太祖一係。北宋南宋各九個皇帝,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並稱“祖宗”,他們的後代各有八個做了皇帝。兄弟二人輪流當皇帝,其後代也輪流往複,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並且北宋亡在太宗一係手裏,南宋亡在太祖一係手裏,真可謂平分秋色了。
公元997年,趙光義去世,享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