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四年春,水部三城同時對遼族發動進攻。塞北出動一萬士兵進攻遼北,由寒月、虎超率領,龍四稱其為北路軍;遼東出動五千士兵進攻遼南,由虎歲率領,稱其為東路軍;遼西出動四千士兵進攻遼闊,由元敏率領,稱其為西路軍。
龍四的計劃中,北路為主攻,其餘兩路為襲擾。三路軍隊幾乎同時趕至進攻區域,不過東、西兩路的軍隊大張旗鼓的擺開陣勢,而北路軍則埋伏於附近。
遼南、遼北各駐守約一萬五千名士兵,但僅有五千人為遼闊士兵。遼能、遼耐對非遼闊士兵不是很信任。
遼南守將遼耐為遼術次子,從未經曆過戰陣,看到東路軍到來,恐慌異常。遼耐膽怯,讓五千親信部隊保護自己,不敢出城,但卻命令剩下的軍隊出城死戰。遼南剩下的約一萬名士兵為遼西、遼南士兵,由遼曾、遼風率領。他們分別為遼南、遼西的貴族,早已不滿遼術、遼耐,已和遼東守將聯絡多次。
一萬遼族士兵在和東路軍“親密接觸”了幾下後,便投誠了。倒戈攻擊遼南,這讓遼耐更是慌了手腳,立即派人向遼北、遼闊要求增援。
遼北的援軍約五千人,剛一出城,便被北路軍攔截、包圍。遼能比他的弟弟精明了不少,很早就將各部士兵混編在一起。增援的士兵以遼闊的居多,因此他們沒有以擊即潰。三天的苦戰,剩下的兩千士兵投降,北路軍也損失了約一千多人。
全殲增援部隊之後,北路軍立即進攻遼北城。遼北城牆也很高大,直接進攻會損傷很大。遼能閉門自守,雖很被動,北路軍也占不到什麼便宜,隻好圍而不攻。
同時,遼闊的一萬增援部隊趕至遼南。東路軍則與投誠部隊組成聯軍,共約一萬六千人,同遼闊援軍拉開陣勢擊。而西路軍與遼闊守軍則互有顧忌,相互間隻有小規模的衝突。
圍困遼北十幾天後,一向較為精明的遼能有些犯糊塗了。在得知遼南、遼西士兵倒戈後,對遼北、遼東的士兵愈加不放心。他將遼北、遼東士兵的家人全部關押,以此來威脅他們。這使得本已不滿的情緒,進一步激化。
遼亮的親信們乘機鼓動士兵反叛。幾天後,遼能在城牆上巡視守衛情況時,近百名遼北士兵一擁而上,將他和幾名副官截殺。帶頭的幾名遼北軍官將遼北士兵全部集合到了一起,遼東士兵也積極響應。很快便在城牆附近聚集了約七千士兵,推選出遼風作為首領。遼亮的三個兒子皆被遼術及遼能殺死,遼風是遼亮的侄子,他被理所當然的視為遼亮(遼北族首領)的繼承人。而七千士兵中有五千是遼北人,因此他很輕鬆便當選了。
遼風與遼亮早有聯係,但並不想將遼北城拱手讓給水部。命令兩千人繼續守城,一千人解救眾士兵的家人,剩下四千人則向遼能的大營進攻。發生變故後,一部分遼闊士兵被遼北、遼東士兵殺死,剩下的則全部逃到遼能大營。
遼北城有四個城門,分東、南、西、水四門。水門外有一條比較湍急的河流,遼北仰仗此天險,在水門外駐守的士兵很少。寒族與遼族征戰多年,對遼北城很了解。寒月更是對它有專門的研究,曾多次孤身前往遼北附近勘測地形。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一條小路可以通往遼北的水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