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屢諫不納(下)(2 / 3)

處女沉思半晌,道:“妾就隨先生去一趟會稽,效越民一點綿薄之力吧。”領女童登上使者之車,往北而行。

處女等人行至往會稽道中,遇一白須老翁,立於車前,問道:“來者莫非南林處女麼?汝有何劍戟之術,敢受越王之聘?願請一試。”

處女道:“妾劍戟之術淺薄,但未敢自隱,唯老丈指教!”

老翁道:“不用客氣。”隨手挽林內之竹,如折腐草,欲以竹刺處女。處女目光如電,見竹折,竹梢墮於地,即接取竹梢,以竹刺老翁。老翁左跨一步,移身避過一刺,伸右手去抓竹莖。處女手腕後撤,使老翁一抓撲空,然後手臂外甩,竹莖向老翁攔腰掃到。老翁見竹莖掃來,力道甚大,不敢接手,飛身躍至樹上,化為一隻白猿,長嘯一聲而去。

使者驚異道:“姑娘,此老翁為何物?”

處女道:“此乃深山白猿,修煉已成人形,今次欲阻妾應越王之聘。適才此猿與妾戰,自知不敵,敗退而去。”

二人行至會稽,使者引處女見勾踐。勾踐賜處女坐,問道:“處女姑娘何以教寡人劍戟擊刺之術?”

處女道:“凡劍戟擊刺之人,須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如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捷若騰兔,追形還影,縱橫往來,目之一瞬。得妾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大王如若不信,可當麵一試。”

勾踐道:“寡人非不信姑娘,而願姑娘展示擊刺之術,以一飽眼福。”乃命勇士百人,持戟圍攻處女。

百名勇士圍住處女,以戟輪番刺擊。處女雙手快如電光石火,接連奪勇士之戟,並以戟柄搗跌其人,隨接隨搗,勇士紛紛跌倒於地。一時間,百名勇士倒了一圈,都手捂肚皮,爬不起來。而處女卻氣定神閑,麵帶微笑,立於當場,啟櫻唇對勾踐道:“妾擊刺之術鈍拙,讓大王見笑了。”

勾踐道:“姑娘神技了得,讓寡人大開眼界!適才姑娘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寡人心裏實不敢信;現寡人雖疑是看花了眼,但又不得不信。”以上賓之禮待處女,使其教習軍士劍戟擊刺。

處女教習軍士三千人,其先自身演練劍擊或戟刺,爾後講解各式要領,令軍士依樣練習。有軍士練得不好,處女便令其出列至眾軍士前,自身手把手教習軍士,直至教會為止。而眾軍士在場觀看,漸悟其中之妙,自己亦邊看邊練。處女教習一年餘,三千軍士一個個皆“見之如好婦,奪之似猛虎”了。

於是處女向勾踐辭歸南林,之後勾踐再使人往南林請處女,處女已不知所往。有人道:“天欲興越亡吳,故遣神女下丹授與擊刺之術,以助越也。”

且說楚人陳音,因殺人而避仇於越。範蠡曾親眼見陳音射箭,每射必中,是以言於勾踐,勾踐便遣使攜重金往聘陳音。使者駕車至會稽之東,在荒野之處,尋到了陳音所居的破屋,對陳音道:“某乃越王之使,聽說先生精於弓弩之術,故奉命來請先生至會稽,教習軍士射術。”獻上重金聘禮。

陳音道:“某亡命避仇之人,藏匿於越,所以居於荒野者,因不願現身於世也。況某身體有疾,還不知能否痊愈。恕不能從命。”當即謝辭聘禮。

使者無奈,隻得回城向勾踐複命,勾踐對範蠡道:“使者已至城東聘陳音,然陳音不願受聘,如何是好?”

範蠡道:“待臣前往請聘陳音。”隨即駕車出了會稽東門。

範蠡來至陳音所居破屋。陳音道:“相國不會是來請某的吧?”

範蠡道:“某奉越王之命,特來請先生前往會稽。”

陳音道:“某已謝辭過越王使者了,相國何必又要前來?”

範蠡道:“某今請先生理由有三:其一,汝我同為楚國宛(在今河南南陽)人,是鄉人來請先生幫個忙;其二,先生不願步入塵世,難道先生要讓己之弓弩絕技失傳於世麼?其三,先生身體有疾,至會稽某可延請名醫為先生醫治,總比任疾加重要好。先生以為某說得可合情理麼?”

陳音道:“某殺人後所以能夠出逃,因得鄉人之助;今有鄉人來請某幫忙,某又豈能推辭?”遂登範蠡之車,前往會稽。

範蠡引陳音入宮來見勾踐,勾踐即聘陳音為射師。勾踐道:“寡人請問先生,弓弩從何時而始?”

陳音道:“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生於古之孝子。上古民人樸實,饑食鳥獸,渴飲水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荒野。有孝子不忍見其父母之屍為鳥獸所食,故持彈以守之。時有歌謠曰‘斷木續竹,飛土逐肉’。就是說,取木或竹做成彈弓,以土石為彈射逐鳥獸。至神農氏炎帝興起,弦木為弧,尖木為箭,以立威四方。有一人名弧父,生於楚之荊山,生下便不見父母,兒時自為,習用弓箭,所射無脫。弧父以其射術傳於後羿,後羿傳於逢蒙,逢蒙傳於琴氏。琴氏以為諸侯互相攻伐,弓箭力道弱不夠快而射程近,乃橫弓置一木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其名曰弩。琴氏傳其術與楚三侯,楚由此世世以桃弓棘箭,備禦鄰國。臣之先人,受其術於楚,五世傳至臣。弩之力道強,發箭快而射程遠,弩發所向,鳥不及飛,獸不及逃。大王若不信,臣可一試。”

勾踐道:“寡人願觀先生之發弩。”

陳音道:“臣謹奉命!”此時正好有一隻小鳥從眼前飛過,陳音迅捷取出所帶之弩,對準那小鳥,板動機樞,嗖的一箭,那小鳥應聲落於地下。

勾踐道:“先生之弩的確力道強發箭快而射程遠,以其射鳥,鳥應聲而下。以其射人,人豈能躲過?”亦遣三千軍士,使陳音於城之北郊,教習弓弩之術。

陳音先教習軍士以弓,再教習軍士以弩,後教習軍士連弩之術,三箭連續而發。凡三月,軍士盡得弓弩之巧。而陳音之疾終不能治,病死於北郊射場。勾踐厚葬陳音,名其所葬之山曰陳音山。有詩雲:

擊劍彎弓總為吳,

臥薪嚐膽淚幾枯。

蘇台歌舞方如沸,

遑問鄰邦事有無。

伍子胥聽說勾踐使軍士習武之事,乃求見夫差,說道:“大王信越王之臣順於吳,今越用範蠡,日夜訓練軍士,並請人教習軍士劍戟弓弩之術,無不精良。一旦越趁吳有間而起兵伐吳,吳將為禍而不能支持了。大王若是不信,何不悄悄使人往越國察看?”

夫差道:“寡人確須察看越臣順與否。”隨即使人往越國打探情況。

使者至越探知勾踐聘處女、陳音教習軍士之事,回吳稟告夫差。夫差對伯嚭道:“越已臣服於吳,今寡人使人探得越在請人教習軍士,其將有甚所為?”

伯嚭道:“越國蒙大王賜予土地,無軍士如何守土?而一國請人教習訓練軍士,乃守國之常事,大王又何必多疑呢?”然而夫差心中對越國訓練軍士之事,終不能放下,遂有興兵伐越之意。

卻說齊國田氏,曆世深得民心,久懷篡國之誌。及至田常嗣位,逆謀更急。田常憚世臣國、高、鮑、晏之黨尚眾,思盡皆除去。田常對齊簡公道:“魯為齊之鄰國,而同吳國一道伐齊,此仇不可忘記。”

齊簡公道:“相國所言甚是。此事該當如何處置?”

田常道:“臣以為,宜起兵伐魯,以報當日之仇。”

齊簡公道:“此事委相國去辦。”於是田常推薦大夫國書為將,高無平、宗樓為副將,大夫公孫夏、公孫揮、閭邱明等皆從軍而行。其發兵車千乘,田常親督齊師往魯。齊師屯於汶上(汶水之畔,汶水為今山東大汶河),誓欲滅魯方才還師。

此時孔子周遊列國已回到魯國,在家中刪述《詩》、《書》。一日,有門人子張自齊國至魯國,來見其師孔子。孔子問道:“今齊國情況如何?”

子張道:“齊國起大軍攻伐魯國,已至魯之邊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