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李海峰羨慕的看著孩子們,他們那天真無邪的笑聲,更顯得小村落靜中靈動之趣,小村落更顯得勃勃生機,到處洋溢著安寧、祥和的氛圍。李海峰孩童時期也是在農村的鄉野中長大的,小時候的鄉村比之城市,雖然物質生活貧困一些,但那裏有廣闊的大自然的饋贈,所以自己的童年生活既自由自在,又豐富多彩。而現代的孩子,雖然有了電腦、電視、手機等現代化裝備,但比及古代的孩子,也其實並不快樂多少,反而學習壓力日益繁重。李海峰聯想到自己,單單注重成績分數,讓兒子有空就去各種輔導班,而忽視了兒子接觸大自然,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間,如今看到小村中孩子們無拘無束地玩耍,快樂無比的神情,反思自己,內疚不已。
李海峰(荀攸)走近一戶人家,仔細觀看,草房一周遭有一些樹枝做成的籬笆牆。院落正中,坐北朝陽的是三間不大的草房,一看就知道是主人家住的正房。院落東西各建一間小草房,東邊的草房裏放著一些農具,作為倉房;西邊的草房是廚房,門口不遠處堆著一堆柴草。透過籬笆,可以看到院落中有一口水井,水井旁邊還有一小塊碧綠的菜地,裏麵種著韭菜、蘿卜、小蔥、茄子之類的時下蔬菜,長勢旺盛。菜地旁邊還有幾株葡萄樹,翠綠的葡萄架上掛滿了一串串飽滿的葡萄。一隻威武的大公雞昂首挺胸,正率領著幾隻母雞,在籬笆旁一棵梧桐樹下的陰涼處撓土捉蟲,後麵還跟著十來隻剛出生不久的、毛線團一樣的小雞,老母雞“咯咯”的叫著,呼喚著小雞,小雞們“嘰嘰”的答應著,聚攏過來,到處充滿著古代農家小院獨有的氣息。勤勞的農舍主人把院子收拾得井然有序,打掃得幹幹淨淨。籬笆門隻是虛掩著,看來此處民風極為淳樸。
此時,從別處飛來一隻畫眉鳥,落到院中的梧桐樹的枝條上,清脆婉轉的歡唱著,頃刻間,不遠處的另一棵茂密的樹叢中,傳來另一隻畫眉鳥的鳴叫應和,兩隻鳥兒叫得歡天喜地。此古代農家祥和景象,以及特有的韻味、氛圍,是現今生活在喧囂的大都市的人連做夢都無法想象的。看罷良久,李海峰(荀攸)內心不由讚歎不已。
此時正值日落西山之際,村頭小溪邊,農婦正在洗衣洗菜;村邊田地裏,辛勤的農夫還在鋤禾勞作,牛馬耕田。環顧四野,到處青縷如煙,綠蔭似染。村落四周,花紅柳綠,鶯歌燕舞,猶如世外桃源一般。李海峰由衷的感歎,當時綠化真好,汙染真少,真是一派農耕時代,猶如畫中一般。
李海峰看的如癡如醉,在村中信步遊覽,不知不覺中,時間已是傍晚,夜色漸漸朦朧,村道上到處是農耕勞作歸來的農夫,暮歸的老牛識途知返,慢悠悠的走在主人前麵歸家而來。
老仆人張貴見天色漸晚,怕荀攸(李海峰)身體虛弱,受了風寒,就連連催促荀攸(李海峰)回去。
此時,幾位村中的老者聽聞曹操的軍師荀攸來小村觀景,急忙前來拜見。荀攸(李海峰)急忙答禮。幾位老者言道:“曹將軍自興義兵之來,萬民共盼,此前黃巾起事,四方不寧,我們這裏百姓深受其害,曹將軍平定黃巾,賦稅甚少,百姓樂業,萬民有福,此地安居太平,我等感激之意,望軍師轉達曹將軍。”
荀攸(李海峰)忙道:“老人家,安民報國,乃曹將軍之夙願,凡事還得依靠眾位鄉親鼎力支持。”荀攸心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來曹操在得民心這件事上做的還是很不錯的。村子老者再三留荀攸在村中吃晚飯,荀攸(李海峰)哪裏敢擾,急忙稱謝告辭而去。
荀攸(李海峰)與張貴及出得村來,時間已經很晚了。
一輪皎潔的明月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從東方悄悄升起,月明星稀,此時更是萬籟俱寂,寂靜無聲。
回城的路上,李海峰還戀戀不舍的環顧四下古代農村的夜間風光,走在黑黑的野外,耳畔中隻聽到草叢中蛐蛐在歡快起伏地彈琴,一些不知名的昆蟲在唱歌伴奏,猶如天籟一般。夜鳥在不遠處的黑黑的樹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夜更是顯得這麼沉靜,沉靜的幾乎能聽到農田裏穀物生長的聲音。
當時沒有汽車,也沒有其它的噪音大的機器,隻有雞犬牛羊之聲相聞。四下給一種甜蜜的安息與和平的氣氛圍擾著。樹葉兒一動也不動,沒有任何聲音打擾大自然的酣眠。當時沒有電燈,放眼四周,村莊隱約在沉沉的夜幕中,點點如豆的燈光在疏林中若隱若現。這原生態的環境,讓人心情沉靜,又不由的自失起來,李海峰呼吸著滿是豆麥清香的空氣,好像來到了人間的仙境,似乎感覺到了某種難以言狀的人生真諦。
李海峰心中無限讚歎著這古代的美好夜色,在老仆人張貴的連連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