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糊塗是一門大學問,是人際關係範疇內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藝術。得糊塗時且糊塗,這是聰明人的處世哲學,也是做人的真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周一直生活在痛苦當中,沒有知己,他必須強迫自己摒除雜念,才能獨自地生活下去。
一天黃昏,他實在想放鬆一下,便去了郊外。那裏有一片廣闊的草地,綠油油的草散發出芳香。他仰天躺到上麵,盡情地享受著,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夢鄉。在夢中,他化作了一隻色彩斑斕的蝴蝶,在花草叢中盡情地飛舞。上有藍天白雲,下有金色的大地,周圍的景色也十分迷人,一切都是那麼的快樂與溫馨。他完全忘卻了自我,整個人都被美妙的夢境陶醉了。
夢終歸有醒時,但他對於夢境與現實無法區分。過了許久,清醒了的他才發出一聲感慨:“莊周還是莊周,蝴蝶還是蝴蝶。”
人生就是一場夢,醒時夢時沒什麼大的區別,醒時也不妨讓自己做做夢。活得輕鬆一點,糊塗一點。
人生其實就像是一個萬花筒,有的時候我們不如裝裝糊塗。這種假裝糊塗的處世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略勝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後天的聰明,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集聰明與愚鈍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隨機應變。
鄭板橋以個性“落拓不羈”聞於世,心地卻十分善良。他曾給其堂弟寫過一封信,信中說:“愚兄平生謾罵無禮,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長,一行一言為美,未嚐不噴噴稱道。囊中數千金,隨手散盡,愛人故也。”以仁者愛人之心處世,必不肯事事與人過於認真,因而“難得糊塗”確實是鄭板橋襟懷坦蕩無私的真實寫照,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種毫無原則稀裏糊塗的做人。
難得糊塗是一種人生的境界。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是他一生的總結和體驗,最後,卻成為了一些人修煉本性的格言。難得糊塗,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成熟和從容。這種糊塗與不明事理的真糊塗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徹大悟之後的寧靜心態的寫照。
《列子》中有齊人攫金的故事,齊人被抓住時官吏問他:“市場上這麼多人,你怎敢搶金子?”齊人坦言陳詞:“拿金子時,看不見人,隻看見金子。”可見,人性中的確有這種弱點,一旦迷戀私利,心中便別無他物,唯利是圖。用現代人的話說是:掉進錢眼裏去了!做糊塗人難,難就難在少數人私心太重,執著於自我,總覺得世界太小,眼前隻能看到名利,因此,不免斤斤計較。
古人有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日常生活與人際交往中,我們也不妨“糊塗”一下。許多曆經風霜、洞明世事的人認為:很多情況下,“糊塗”是一種機敏、一種理智,一種優良的交際武器,如果運用恰當,可以讓你贏得交際的新天地。
韓熙載字叔言,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出身豪族,詩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後唐末年同光年間登進士第,後逃往南方避亂,曾任中書侍郎、光政殿學士承旨等官。他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