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二散是指範蠡離開越國、到了齊國以後再發生的故事。他在那段時間裏麵更改了姓名,“耕於海畔,父子治產”,沒過幾年就累積了數十萬的財產。齊國的人知道這件事時候很仰慕他的才能,而且由於他的人品也很好,所以被齊國的人們認為是賢人,於是就請他做齊國的宰相。範蠡知道這個消息以後沒有很開心,反而感歎道:“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慕尊名,不詳。”於是他就歸還了齊國的相印,把自己的數十萬財產分給齊國的鄉親和他的朋友,與他的家人“閑行而去”,達到了“二聚二散”。
所謂的三聚三散,是指當他到了一個叫“陶”的地方的時候,觀察到這裏是一個交通要道,就用他的聰明才智分析出這裏有很好的貿易前景,可以很快致富,所以就自稱“陶朱公”並且留在了這個地方。他們父子在“陶”這個地方裏又從農耕畜牧開始,抓住時機從事商品貿易,薄利多銷,時間不長就又積聚起了一大筆財富。再後來,他老婆給她生了二兒子和小兒子,他的二兒子長大以後因為殺人而被關在楚國,範蠡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十分難過,但是又在心裏麵覺得隱隱有一絲救他兒子的希望,於是對他的家人說:“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於是他讓他的小兒子帶上黃金千兩去就他的二兒子,裝了整整一牛車。但是很可惜,由於他大兒子的失誤,他的二兒子最後並沒有被救出來,但是他也達到了“三聚三散”的境界。
這就是範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傳奇式人物,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能白手起家,創造出驚人了財富和取得驚人的成就,無疑是漫漫曆史長河中讓人景仰的一個英雄人物。
範蠡帶著一顆平和的心,始終在名利麵前保持清醒,這是他一輩子可以得到幸福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們應該學範蠡那樣,保持平和的心態麵對生活,這樣才能最終得到幸福,要記住——活在當下就是禪。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而機會稍縱即逝;貪欲不僅讓人無法得到更多,甚至連本可以得到的也將失去。
曾有一個貪心的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要塊兒領地。首領說:“你從這向西走,做一個標記,隻要你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目標之間的地就都是你的了。”太陽落山了,地主也沒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累死在路上。如果地主沒有貪心那就不會失去得到一塊土地的機會,更不會把自己的性命給丟了。
有位男士在結婚前買了一套新房,房子麵積不算大,大約80多平方米,裝修也很簡單,沒花多少錢。根據他的收入,這樣的麵積和裝修是合理的。如果貪圖奢侈,買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並做豪華裝修,那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必須有節製地消費,有計劃地還房款,生活將不再從容。這位男士說住進新房後感到很滿足,他不會羨慕別人麵積更大裝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會羨慕有錢人的豪華別墅,因為那樣會使他一輩子都不快樂。
人生在世,功名利祿和家財萬貫都隻不過是身外之物,一切都如同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隻有在這些誘惑麵前保持頭腦清醒,才有可能獲得幸福。然而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進退,所以在曆史上才有了很多“鳥盡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