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憂(1 / 2)

有不少人生旅途一帆風順,斷無生計之憂與養家糊口之慮,但他們仍在喊“活得累”,他們的“累”除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係的複雜外,主觀上主要是欲望之累。

有道是欲壑難填。一般經常說自己活的很累的人,都與自己的極高的欲望有關。有些人比下有餘,卻總想著比上不足,於是便生出許多不滿足:官不夠大,錢不夠多,而這些不滿足不是轉化為積極上進、參與競爭的動力,而是怨天尤人。在這種精神狀態的支配下,當然不會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於是隻有歎息活得累了。財富、地位等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幸福之門能否打開,要看我們是否拿對了鑰匙。

從前,有個非常有錢卻很吝嗇的貴族,他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發財,但是如果讓他為別人花一個小錢,他都會非常不高興。大家全都管他叫吝嗇鬼。而這個吝嗇鬼最發愁的是明天賺不到大錢,最擔憂的是子孫將來守不住他的財產。這些憂愁常常攪得他吃不香睡不著。

一天,都城來了一個修道的聖人。很快百姓就傳開了:說這個聖人可以滿足任何人的任何願望。貴族一聽,高興壞了,心說一生中的最大願望就要實現了。他立即來到聖人住的廟裏,把自己的願望告訴聖人。聖人說:“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不過有一個條件。”貴族嚇了一大跳,懷疑;聖人是想叫他施舍財物,可他又想,自己的最大願望就要實現了!管他是什麼要求呢!一咬牙說出了平生從來沒說過的話:“什麼條件?聖人啊,請說吧,我一定會照辦的。”

聖人說:“你家旁邊住著一戶人家,家中隻有母女倆。明天你給她們送一點糧食去。”貴族心想,這比起他要實現的最大願望,簡直算不上什麼,於是,高高興興地答應了。

他拿著一小袋糧食來到那戶人家裏的時候,那母女倆正快快樂樂地忙著幹活。他對母女倆說:“請收下這點兒糧食吧,這樣你們就有吃的了。”那母親說:“謝謝你,今天我們有糧食吃,我們不要,你拿回去吧!”貴族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你們留著明天吃吧!”那母親卻坦然地說:“明天的事我們不擔心,我們從不為明天的事情發愁,天無絕人之路,老天爺不會讓我們餓死的!”說完又埋頭幹活去了。

聽了這話,貴族先是驚愕,接著似乎恍然覺悟。他感到無地自容,趕快離開窮人家,來到聖人那裏,非常恭謹地行了個禮,說:“聖人啊,我感謝您滿足了我的最大願望,是您給了我幸福的鑰匙,說真的,不知足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永遠不會找到幸福的。”

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常憂。他要是不知足,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幸福;他要是知足,幸福就會不請自到。

貴族一直在找幸福,他以為幸福的鑰匙在聖人手中,沒想到這把鑰匙竟在窮鄰居那裏。他從窮鄰居的言談中悟到了幸福的真諦——珍惜所擁有的,不去奢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或者本不屬於你的。

說起範蠡來大家肯定不陌生,他是一個讓人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大家對於他先派西施去吳國使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在越國複果以後功成身退的故事應該說是耳熟能詳的,而且他最後走的時候還帶走了大美女西施,更加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但是關於他之後做生意很厲害,被稱為“陶朱公”的故事知道的就少了,知道他“三聚三散”的故事的人就更少了,以下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範蠡“三局三散”的故事。

首先說一聚一散,這個大家知道的比較清楚了,就是範蠡苦心輔佐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二十年的時間苦心謀劃,最終使越國打敗了吳國。然後範蠡毅然的辭書一封,放棄了越王勾踐給他的高官厚祿,隻帶了他自己的金銀珠寶和大美女西施隱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