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泰然自若,淡看人生名與利(1 / 2)

光陰似箭,不停地在流逝,這些是我們無法挽留的。然而這個世界又充滿了太多的誘惑,人又有太多的欲望,最終會因無法滿足而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痛苦。所以,我們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短暫的歲月。否則,不是活得太憂鬱,就是活得太無聊。淡然,不是不求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平靜的心對待生活和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讓我們的心境離塵囂遠一點,離自然近一點,淡然就在其中。這或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擁有一份淡然的心境,並不是說要回避現實,而是在我們的人生之中,添一份清醒,多一份思考。人生在世,往往不會一帆風順,而是有進有退,有榮有辱,有升有降,有高潮,也有低穀。如果我們認識到平淡是真的道理,在任何時候都會保持心理平衡,都能作出明智的選擇。

日子總是跌宕起伏,平淡的生活不會是永久的,隻有內心懷有淡然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棄的追求,才能使我們在獲得生活饋贈的那份歡樂和成功給予的那份慰藉中,譜寫出生命中最璀璨輝煌的樂章。

淡然是一種豁達的心態,是一種明悟的感覺。淡然為人,才能活出自我,淡看人生,才能心寬處世,才能把自己的本色演繹得精彩。

淡看人生、心寬處世,是“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遠離塵囂;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優雅休閑;是“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恬淡從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脫人生。

居裏夫人是一位原籍為波蘭的法國科學家,她與她的丈夫皮埃爾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和鐳,並因此與法國物理學家亨利·貝克勒爾分享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居裏夫人繼續研究了鐳在化學和醫學上的應用,並且因分離出純的金屬鐳而又獲得1911年諾貝爾化學獎。

1895年,居裏夫人和比埃爾·居裏結婚時,新房裏隻有兩把椅子,正好一人一把。比埃爾·居裏覺得椅子太少,建議多添幾把,以免客人來了沒地方坐,居裏夫人卻說:“有椅子是好的,隻是客人坐下來就不走啦。為了多一點兒時間搞研究,還是算了吧。”

從1953年起,居裏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吝嗇”。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麵寫字很方便。難怪有人說居裏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裏夫人,他走到村子裏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赤足坐在門口石板上的一位婦女打聽居裏夫人的住處,當這位婦女抬起頭時,記者大吃一驚:原來她就是居裏夫人!

居裏夫人聞名天下,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但她並不在意這些。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看見她的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給她的金質獎章,於是驚訝地說:“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多麼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看得太重,否則將一事無成。”

繼居裏夫人和她的丈夫獲諾貝爾獎之後,由居裏夫人培養成才的兩對後輩也相繼獲得諾貝爾獎:長女伊倫娜是核物理學家,她與丈夫約裏奧因發現人工放射物質而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芙是音樂家、傳記作家,其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榮獲1956年諾貝爾和平獎。

居裏夫人淡然處世、冷對人生、得而不喜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借鑒。

淡然是一種超脫的人生境界,是一種高尚的道德修養。要想達到這種境界,我們隻有將自身的修養修煉到了一定階段,才能產生淡然並且擁有淡然。擁有了淡然,也就擁有了風度,就不會屈服於寂寞,成為寂寞的俘虜。淡然是一種氣質和內涵,世人應該擁有的是淡然的心態,麵對人生的潮漲潮落要坦然處之。

“世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想活得更瀟灑一些,輕鬆一些,快樂一些,但終究是不能如願。最後是一生也瀟灑不了,輕鬆不了,快樂不了。就是因為他們被什麼東西拖住了、纏住了、壓住了,這些東西就是功名利祿。